抗日灵宝孙家岭惨案(抗战时期漯河保卫战的悲壮一幕)
沙河由西而东,静静流淌,哺育着沿岸的漯河人民。在市区金山路桥东,沙河突然转向,折而向北,形成一个大河湾,这就是著名的母猪圈。
为什么叫母猪圈呢?一种说法是,有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猪,生了一窝小猪,母猪总是领着小猪拱河堤,为了保护河堤,人们就垒了一个猪圈,口耳相传,此处就成了母猪圈。
说母猪圈著名,是因为历史及民间传说对它多有记载——沙河在此多次决口的记载。汛期之时,奔涌的沙河水,在此来不及转弯,多次冲毁东侧堤岸,浩浩荡荡东流而去,故民间有言,“开了母猪圈,水淹颍州十八县”。明清两代,历史上有记载的母猪圈决口就有十余次。
但对于今天的漯河人来说,母猪圈,又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或许嫌其名称不雅,以致在今天的漯河地图上也已经找不到它。可是这个地名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这个名字上面镌刻着我们曾经的屈辱和悲壮。抗战时,日寇在此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母猪圈血案。
时间回到1944年春夏之交,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穷途末路的日寇发动了河南战役。4月19日,郑州沦陷。5月1日,许昌沦陷。5月2日,日军大部队向漯河进犯。漯河危在旦夕。
当时驻防漯河的是国军89军新编第1师和骑兵第2军第3师。新编第1师主要负责郾城、漯河城区防守,军长顾锡九亲自坐镇指挥。骑兵第3师主要负责外围防守,5月2日在漯河城北30里的䩐(ge)勒桥村,经过4个小时激战,给予进犯日军沉重打击,后因日军增援而被迫撤退。䩐勒桥村,昔日抗金名将岳飞题写村名,今又抗倭再续荣光。
突破国军外围防线后,日军主力向漯河、郾城挺进,在五里庙、五里岗等村遭到了新1师的顽强阻击。新1师付出重大牺牲,5月3日与日军鏖战整整一天,硬是没让日军前进一步。中央突破受阻,日军进行两翼包抄,分别从黑龙潭、十五里店两处强渡沙河,意图合围漯河。第1师第3团中校副团长周希仁率部截击十五里店的日军,寡不敌众,周希仁阵亡。5月5日,日军完成对漯河、郾城的包围。
得知被包围,沙河北岸的国军开始溃退,纷纷渡河南撤。国军的突围方向是东南,所以很多沙河北岸的国军涌到城区东南位置的母猪圈,准备从这里渡河。可惜日军早到一步,已先行在沙河南岸架起了机枪,有些士兵渡河到一半被射杀,有些直接被射杀在北岸的沙滩上。仅母猪圈一地就有数百名士兵被屠杀,鲜血染红了向北流淌的沙河水。日军更是把400名未及撤出的国军临时拼凑的新兵团队全部枪杀于母猪圈,造成了惨无人道的母猪圈血案。
当时的89军军长顾锡九也被日军包围在了城区。顾锡九是江苏涟水人,国民党高官顾祝同的堂弟。顾锡九在城郊东南黄岗村集合余部进行突围,战斗非常惨烈。
据邢富功主编的《漯河史话》记述,“顾军长将大部分兵力集结到黄岗、金盆赵村附近,想从黄岗村向白坡方向突围,被日军筑成的布袋型火力网所阻,冲杀战斗十分激烈,很难杀出重围。向前突围的一连人,只回来了几个伤兵,接着又连续两次突围,听说有位团长身穿白褂子、手持大刀,指挥冲杀突围,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保证了大部队的南撤。”
漯河保卫战历时4个昼夜,中国军人顽强不屈,付出极大伤亡,给予日军极大杀伤,但也没能阻止日军侵占漯河。日寇在漯河犯下了累累罪行,如沟张大屠杀、母猪圈血案等等,惨不忍睹,罄竹难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苦难已成为过去,历史昭示未来。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生活!
资料来源:《漯河史话》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