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阴谋家陈平简介(钱重要命也很重要)
陈平从来都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即便最善于矫饰的讲述者也不能利用时间的蜃楼把他的形象变的虚伪不堪或者模糊不清,他的故事读来仿佛就是读者身边的普通人物,兼具真实和容易理解。盖因他所作的选择都没有超出读者的基本生活逻辑,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枯燥和琐碎,相反,正因如此,通过观察时光另一端的人物,让迷茫于现实的孤单读者找到了自己所做种种选择的参照,由此进而获得了与陈平对话的可能---得与亡孰病?名与身孰亲?忠与伪孰辨?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即今河南兰考县),长相俊美,“平为人长大美色”。陈平少时家贫,家中有兄弟二人,陈平为弟。彼时“长兄如父”,陈平兄长也对陈平疼爱有加,耕作营生应该大都是哥哥夫妻在操持,“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兄弟是自己家人,但嫂子可是外人,所以陈平的嫂子看到陈平除了长得好以外,似乎没别的用处,就不免说闲话,发牢骚,别人或问陈平,你家也不富裕,你为什么吃的这么胖呢?平嫂趁机讽刺他,说“都是吃糠咽菜罢了,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本是图嘴巴痛快,没想传到陈平兄长耳朵里,发了脾气,直接把妻子打发回家了。“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陈平娶亲---得与亡孰病?“及平长,可娶妻”,陈平到了结婚的年龄,遇到了和当今适婚男女一样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论相貌,陈平的相貌必定是加分项,可相貌不能当饭吃,陈平以前的嫂子就看透了这一点;论有钱财,更没的说,因为陈平家里穷的根本不用说。这样的条件,富裕人家的女子看不上陈平,贫穷人家的女子陈平又看不人家,总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这时命运给了陈平一次选择的机会,“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陈平家乡有叫张负的富人,孙女的婚姻让人愁心,结一回婚,夫辄死;又结一回婚,夫又死,共是结了5回婚死了5次丈夫,极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即便不带宿命的观点,娶回这样的女人还是需要勇气的。可是陈平就敢想娶,就敢娶。
经过在乡间葬礼上张负与陈平的接触与对陈平的观察,张负很看好陈平,认为他早晚会发达,“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也许仅仅是因为张负对陈平的看好,也许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不是婚姻如此不幸,死过多回丈夫,也不会想起把孙女嫁给给陈平,不然初嫁为何不是陈平呢?不是家里实在贫困,那这样的婚姻真是委屈了陈平。
这也许就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家庭里的“凤凰男”多方考量下的婚姻吧。
得与亡孰病?这里的“亡”对陈平来说不仅是失去了一个可以得到以情相待妻子的机会,更有“身亡”的风险。陈平的“得”是选择了张负的孙女,本质上应该还是看重了妻子有钱的爷爷或者说是妻子爷爷的钱,但陈平对此类放在手边钱财向来是不拒绝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刘邦给陈平增加封户,陈平并没有像张良一般拒绝,但是这不正是一个真实的表现吗,升职加薪于现代的读者不正是一种正向的激励吗?
得与亡孰病?以婚为阶难得,手边财不拒。
陈平历险---名与身孰亲?
这门婚姻给陈平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直至陈平追随刘邦,陈平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此中艰辛困惑不难为久历职场的读者理解。
初到汉营,刘邦便授予陈平较高的职位,并监军,“……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即便不用过多的想象,也可理解由此带来的诸将嫉妒,“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听到谗言的刘邦虽然向引荐陈平的魏无咎求证,但还是心有疑虑,当面质问陈平“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受到同僚陷害、上司怀疑,陈平并不避讳短处,而是示弱,“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侍奉魏王,魏王不听从我的劝告,于是我就离开魏王而侍奉项王……”
解释完自己离楚就汉的原因,陈平并不否认自己的“受金”行为,而是直接承认“我来的时候身无分文,不收受众将给的钱财我就无从花费”,不管这个理由多么的简单粗暴,但是让刘邦听后相信了,不仅相信而且“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名与身孰亲?
当时如果陈平爱惜名声,极力说明自己没有收受众将的财物,即便刘邦不再追究,也难如此信任和善待陈平,毕竟缺点谁人都有,但对上司的忠诚却更难得。在名与身之间,陈平向来不吃眼前亏。
类似的例子还有刘邦死后,吕后当政,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想给其吕姓亲戚封王,并试探的问当时的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说“不可以”,问陈平,陈平则说“可以”。其后果是王陵被明升暗降郁闷至死,陈平则迁右丞相。“陵之免丞相,吕太后乃徙平为右丞相”。
不过分爱惜自己的忠诚名声,其择足以保身。
名与身孰亲?眼前亏不吃,身后名少计。
陈平侍刘---忠与伪孰辨?
刘邦病危,获悉樊哙将反,于是命令陈平、周勃斩杀樊哙“……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接到命令,陈平认为樊哙是刘邦的故人,且多有功劳,现在刘邦因为怨怒想斩杀樊哙,恐怕以后会后悔,而且当前刘邦将亡,其身后必是吕后当政,而樊哙又是吕后的亲属,自己将樊哙斩杀于己不利,于是决定不完全遵守命令,而是仅仅擒拿樊哙。“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正如陈平所预料,在押送樊哙回程的路上,刘邦崩,吕后当政,真是因为陈平留有樊哙的性命,才使得吕后之妹吕媭多次谗言陷害陈平而不被吕后接受。甚至在陈平进一步示弱后,吕后安慰陈平道“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看似对刘氏的转瞬背叛,其实是陈平策略,等到吕后亡逝,陈平联合周勃掀翻了诸吕,帮助刘氏回复了统治。“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忠与伪孰辨?如果陈平急于尽忠刘氏,当时反而会被尽早消灭,其结果定如成济。陈平对人心事故的把握能力早在分割祭肉就有展现,陈平能把祭肉分的让人都满意,此满意不是给众人都一般多,而是谁该给多,谁该给少,谁该给肥,谁该给瘦,给的让人都服气,都满意,此为分的均,一碗水可端平。
多分的别人不嫉妒,分少的本人没怨气,得肥肉的不招人恨,得瘦肉的不心里酸,乡里的人际关系,谁跟谁平日不合,谁跟谁相好,人们心里的小九九,都能被陈平估摸到,面子与里子,亲疏与远近,都照顾体谅。
所以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治大国如烹小鲜,分赃均匀,方方面面利益都照顾到,风险都考虑到,陈平如油,可调和众器,这原本才是陈平的强项。
忠与伪孰辨? “过”不为忠,“不及”不为伪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