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神童莫扎特(神奇的天才莫扎特)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继海顿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又一个伟大的代表人物,堪称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以多方面的杰出才能推动了古典风格的趋于完美,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莫扎特的生命历程是短暂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人们冠予他音乐神童、天才、圣人等称号。称他为音乐神童,是因为在他之后没有第二个人的与他相比 ;称他为音乐天才,是由于他短暂一生中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各个领域并有所成就 ;称他为音乐圣人,在于他的作品流传于后世并保持着永久的生命力。这一切充分体现和肯定了莫扎特在音乐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有着伟大的地位和贡献。

奥地利神童莫扎特(神奇的天才莫扎特)(1)

莫扎特

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利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位专业音乐家,精通小提琴、管风琴,同时也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任职于萨尔茨堡宫廷乐队,曾在莫扎特出生那年出版有《小提琴教材》器乐演奏教科书,此书在德、奥及欧洲其他国家享有盛名。同时,利奥波尔德·莫扎特也颇受当时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莫扎特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无疑受到了影响,很小便显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在“涂鸦”阶段,莫扎特渐露的音乐潜能曾令父亲为之惊诧,3 岁时,他便能够在琴键上模仿和细心聆听他所熟悉的音乐,具有惊人的听觉能力和绝对音准的能力,以及超常的记忆力。他会模仿大人于谱纸上修改曲谱,而且有模有样,极不寻常。这些过早显露出的音乐才能令父亲激动不已,从此便开始了对莫扎特音乐方面的严格培养与训练。于他 4 岁时教授他弹钢琴;5 岁时他便能够作曲;6 岁时便又随父学习小提琴,并掌握了古钢琴弹奏技术。这些训练为莫扎特带来了十分强的读谱和即兴演奏乐曲的能力,并且已经具有三首小步舞曲和一曲快板被谱写出。同时,莫扎特还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等。

1762 年,父亲带领 6 岁的莫扎特和 11 岁的姐姐去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等地做试验性巡回演出,演出获得了期望的成功,从而使接受能力极强的莫扎特得到了初步的音乐经验和感受的积累。特别在维也纳,女皇对莫扎特非常关注,赐给他礼服、配剑、假发等物品,使小莫扎特名声大振。这样,在第二年的 6 月,父亲再次带领莫扎特和姐姐去欧洲进行巡回式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长达近 10 年时间,先后去了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地。在德国期间,由于德国听众聆听音乐有挑剔的习惯,他们以铃铛、杯子的敲击声或钟表的嘀嗒声让莫扎特来确定音高,要求莫扎特每次的演出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以考验他的耐力、体力及能力,对于这些,年幼的莫扎特全部坚持了下来。

在巴黎,巴黎自由、崭新的文化氛围,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开阔的思想观点和激烈的文艺论战,以及相对民主、多样的艺术风格,让年仅 7 岁的莫扎特开了眼界,受到了激励,同时聆听到了许多名家如吕利、拉莫等人的喜歌剧、戏剧,以及音乐演奏会、交响乐和宗教音乐的演奏等。而他个人也非常成功地举行了两次公开音乐会,演出效果引起了巴黎上流社会及宫廷的关注。对此,莫扎特曾被邀请至凡尔赛宫为法国皇帝表演,并得到站在法王身边特许的荣耀。这期间,莫扎特出版了他最初的四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从而在巴黎引起了轰动。

1764 年 4 月,莫扎特与父亲一行来到英国,在英国一年多的时间里,莫扎特聆听到了亨德尔的多声部清唱剧和英国其他作曲家的交响曲、古钢琴和歌剧等作品,结识了当时已经闻名于欧洲的作曲家巴赫的第二个儿子小巴赫,这些人都给予莫扎特以极大的震动,使他对音乐创作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与精力,并于 8 岁那年写下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这部交响乐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特点,其音乐、转调及低音等处理都很显才能。特别是第三乐章,莫扎特使用回旋曲的形式,使舞蹈主题轻快欢乐,具有古老德国纺织女舞蹈的意味。之后,他又完成了两部交响乐及古钢琴和小提琴曲,并在伦敦出版了 6 首古钢琴、小提琴及古钢琴、长笛和古钢琴奏鸣曲,3 部交响乐和一部包括 43 首小型作品的曲集。在英国,莫扎特的演奏同样赢得了英国听众的赞赏和兴趣,所产生的影响和名望,让莫扎特不得不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接受各方的采访。从那时起,作曲已渐渐成为莫扎特的主要内容,在致力于其他体裁的创作中,他对声乐和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应荷兰大使的邀请,莫扎特在荷兰进行了为期 10 个月的巡回演出,演出作品几乎 都 是 自 己 的 创 作,这使他再次获得了巨大声誉。接着,莫扎特一行又途经日内瓦、伯尔尼、慕尼黑等地举行演出,并于 1766年 11 月辗转回到了萨尔茨堡。在这段时间里,莫扎特从一个小演奏家已经成长为一位颇有才能、崭露头角的作曲家,其音乐创作也显露出了一种新的甜美风格。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邀参与为教会创作一部大型清唱剧,他负责完成第一乐章。翌年,11 岁的莫扎特在一年一度的戏剧节上,为萨尔茨堡大学创作出了一部小型歌剧,名为《阿波洛恩和吉阿特》(1667),这部歌剧用拉丁文写成,成为莫扎特进入歌剧领域中的第一部作品。同年,为参加奥地利玛丽亚公主和那不勒斯国王的婚礼,莫扎特与父亲去了维也纳,并在那里逗留了一年多。那段时间,莫扎特完成了《假傻姑娘》(1768)和《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两部歌剧的创作。其中,《假傻姑娘》为一部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选自于意大利剧作家柯尔切里尼的作品,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此剧未能上演。《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是一部小型德式喜歌剧,曲调创作较前一部更动人,此剧得到了上演,并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同时承担着演唱经文歌的任务。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开始进入了初步的成熟阶段。

1769 年底,演出行程来到了意大利。在这个歌剧发源地和欧洲的音乐中心,意大利人早已得知广泛流传于欧洲许多地区的这位小神童,因而,莫扎特的到来使他们欣喜若狂,报界、新闻界都掀起了对他宣传的热潮。一家当地报纸赞赏莫扎特说 :“莫扎特的诞生是为了压倒所有被公认的音乐大师的。”可见小莫扎特在当时的声望是何等之高,是何等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崇拜。

在意大利,莫扎特尽可能地发挥着自己的音乐才能,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各职兼而有之,还会以歌唱家的身份自弹自唱歌剧咏叹调。在这里,莫扎特遍访了意大利各大名城,如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地,创办了形式多样的音乐会,演奏了异常丰富的曲目。他还十分注重对意大利音乐的学习,尽可能地去熟悉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并学习意大利歌剧的创作方法,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欣赏当时上演的一些名剧和一些富有民间性的音乐,从而使他天才地表现,让饱含音乐熏陶的意大利人为之倾倒,这年,莫扎特只有 13 岁。对此,著名的意大利米兰歌剧院看中了他,邀请他为剧院写作一部大歌剧。同年 12 月,歌剧《米特利达特·黑海王》完成于莫扎特的笔下,并上演于米兰歌剧院。这是一部按照正统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作品,演出获得异常的成功,场场爆满,连续上演 20 多场。面对这位不满 14 岁的音乐家,意大利观众在钦佩之余深感不可思议,莫扎特成为一名传奇式的人物。

在意大利,莫扎特通过结识一些负有盛名的音乐家来提高自己,以进一步接触、学习和吸取意大利音乐的精华。莫扎特的接受能力非常惊人,如在一次每年一度的“耶稣蒙难日”上,前来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们会演唱作曲家格里戈里奥·阿利格利著名的多声部合唱《赞美歌》,这部合唱作为“最神圣的作品”,其总谱不能外露,演唱也只有两遍。面对这部优秀之作,莫扎特求取心切,在细心聆听后,竟能凭记忆写出全部多声合唱的总谱。对此,罗马教皇在极度惊讶与感动之余,授予莫扎特“金距轮”奖章。1770 年 8 月,意大利有名的音乐学府波伦亚音乐学院,也因莫扎特的才能与贡献,特授予这位年仅 14 岁的音乐家院士称号,莫扎特成为该院最小的院士。而这个荣誉主要来自于该院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尔帝尼神父对莫扎特的器重和赞赏,他看到了这个小神童在 13 岁时就能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部大型歌剧,并体现出作曲技法的一定难度,曲调写作也非常优美动人。针对这位小神童巨大的潜能、才气和成果,马尔帝尼神父向学院提出了建议,使学院得以采纳。

1772 年 10 月,莫扎特回到了萨尔茨堡。翌年,奥地利女皇邀请莫扎特为他的儿子——那不勒斯的费尔丁安德公爵创作了一首戏剧小夜曲,剧名为《阿尔巴的阿斯卡尼奥》,此剧于 1772 年 10 月在米兰上演。《阿尔巴的阿斯卡尼奥》采用的是意大利牧歌形式,以寓言为题材,剧情轻松活泼,剧中安插有芭蕾舞场面,格调新颖,音乐迷人。这很让女皇高兴,她赐给莫扎特一只装有自己肖像的金表,以示殊荣。

1773 年底,莫扎特彻底结束了旅行演出,返回了萨尔茨堡。十年时间里,莫扎特从童年走向了少年。他一路走来,广泛涉足到一些地区,接触到不同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艺术形式,结识了优秀作曲家如 J.C. 巴赫、G.B. 马蒂尼、G.B. 萨马尔蒂尼等,他向他们学习作曲技术,吸收其特长、风格和技能,他还接触到带有先进意味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和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等各类音乐现象,这些都让他见识大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与经验。尤其是他的极度聪颖与天赋,让他的音乐演奏技巧惊人,音乐表现得优美、深刻而到位,特别是作曲才能让人难以置信。这一切,都为莫扎特能够在以后有广泛的音乐创作风格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他的艺术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那段时期里,莫扎特也比较多地接触到上流社会,他们的风尚礼仪和所推崇的华丽艺术风格,对他也有深刻影响。但是,莫扎特本身为市民音乐家,地位低下,这使他能够将所受到的影响与自身状况相结合,形成一种既凝结又抗拒的状态,由此而养成了他清高自傲的禀性和对权贵极其蔑视的性格,并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人生处世与创作个性,成为他日后能有勇气摆脱自己奴仆地位、争取人生与创作自由、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敢于维护自己尊严的作曲家。那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和《卢齐奥·西拉》(1772),前者受到意大利作曲家马蒂尼的影响。当时,莫扎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于 1772 年时将巴赫的 3 首奏鸣曲改编成 3 首钢琴协奏曲。然而,那段时期频繁的演出,让年轻的莫扎特的健康状况出现了不容乐观的现象。

结束旅行后的莫扎特还不满 18 岁,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在父亲的辅导下潜心地弥补着曾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上的学习,包括对多种语言的学习,如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歌剧创作在欧洲各地寻觅各类脚本,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及神奇性,包含着后天的勤奋努力和艰苦学习,是与知识的不断积累密切相关。十年的演出中,小莫扎特在令人羡慕的赞誉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与无奈,旅途的劳累、条件的苛求、演出的繁重,包括有的听众对他的才能抱有的种种想法等,都对莫扎特充满了考验。因为莫扎特神童的声誉,一些听众会以不着边际的要求作为提议来考验莫扎特,要他按照他们所随意选定的几个音当场即兴作曲,要他当场视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要他全场的演奏一定是自己创作的作品等等。面对这些,莫扎特从没有被击倒过,对音乐的热爱使他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不怕刁难,愿意付出身心劳苦,从而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这些考验对他而言成为一种动力。

回到萨尔茨堡,直到 1781 年以前,莫扎特与父亲一起在大主教的宫中任宫廷乐手。而宫中的封闭以及奴仆地位的卑微,使得走向成熟并带有反叛意识的莫扎特难以容忍,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对音乐世界向往的精神顶住了这一切。在努力创作中,仅在 1775 年,莫扎特就创作完成了 5 部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在表现力和结构的精美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深刻地体现出莫扎特对音乐特有的情感及表现方式。其歌剧创作方面则有《假园丁》 (1775)、《牧人王》(1775)等。

在宫廷中,失去自由的生活和创作,渐渐激起了莫扎特的反叛意识,在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1777 年 9 月,莫扎特终于得以同母亲一起进行为期两年的巡回演出,到达过慕尼黑、阿乌拉斯堡、曼海姆、巴黎等地。这次出行与少时不同,以往的欢呼声与喝彩声已离他远去,只有在德国曼海姆,莫扎特才受到了音乐家们的热烈欢迎,为此,他为这里的音乐家们创作了一些音乐作品。同时,他还结识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戈尔茨包耶尔,并观看了他的歌剧《居恩切尔·封·史瓦尔茨堡》,这为他以后的歌剧创作带来了帮助。而与德国著名文学家维兰德的交往,也为他带来了许多启示。

来到巴黎,一切也都不如以前那样顺利,母亲的病逝和人们态度的冷漠,使莫扎特处在了生活困境与孤苦伶仃之中。对此,他只好埋头于创作,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四部钢琴奏鸣曲,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的进一步成熟。1779 年 1 月,莫扎特顺从父意离开巴黎回到了萨尔茨堡,继续他在宫中的职位,重新进入了被监禁和受到种种限制的生活。但这段时期,莫扎特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有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小夜曲、嬉游曲等,还有一部最优秀的歌剧《伊多梅纽》。

《伊多梅纽》完成于 1780 年,创作的时间只用了两个月,于 1781 年 1月 29 日在慕尼黑正式演出。《伊多梅纽》的结构比较自由,创作中避免了正歌剧的程式化倾向;音乐写作辉煌美妙,管弦乐音响表现十分丰富;咏叹调带有一定炫技表现,并富有奏鸣曲风格,能够表达出强烈而沉重的情感。这部歌剧得到了音乐行家们的称赞,它体现出了莫扎特歌剧创作方面的成熟。对此,莫扎特对歌剧创作充满了信心。这段时间,莫扎特还接触到很多种先进的音乐演出,这使他该时期的不少作品在形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因素,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对他的一些影响。

1781 年,莫扎特在启蒙意识的影响和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下,无法继续忍受被奴役的生活,与大主教的决裂使他毅然辞去了宫中的职位。从此,莫扎特成为一名自由音乐家,开始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和新的创作阶段。走出宫廷的莫扎特,带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信念以及谋生与创作的心愿来到了维也纳。1781—1791 年,生活的磨砺已经使莫扎特变得更加成熟,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

然而,莫扎特奴仆地位与处境的改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封建社会礼教的阴霾使他自由作曲家的地位显得名不符实,世道的黑暗最让使他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压迫。正是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对莫扎特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许多歌剧作品,重要的有《后宫诱逃》(1781),此剧在 1782 年首演时获得很大成功,并引起了音乐界的极度关注,同时也赢得了听众的欢迎,它为莫扎特的歌剧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1784 年,莫扎特参加了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秘密宗教团体“共济会”(也称“兄弟会”)。共济会以宣扬自由、平等与博爱为宗旨,莫扎特积极参加它的活动,创作方面也受到了它的思想启示。

1785 年,一度倒闭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更多创作歌剧的机会。他先创作了一部滑稽剧,名为《剧院经理》(1786),紧接着又创作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786)。后者是一出反对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此剧演出后影响很大,在维也纳和布拉格家喻户晓。

1787 年,莫扎特接受了约瑟夫二世给予他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但他仍然热衷于歌剧写作。同年,他创作完成了一出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1790 年 1 月,著名的歌剧《女人心》得到上演;1791年他又写出了《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同年 9 月,他完成了歌剧《魔笛》,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歌剧。《魔笛》首演于 1791 年 9 月 30 日下午 7 时,在维也纳的威登剧场演出。演出的第一场、第二场由莫扎特亲自担任指挥。此剧是一出德国式民族歌唱剧,反映和宣扬了共济会精神,带有超社会、超阶级的理想世界的因素,而这时,莫扎特已重病缠身。

过度劳累和贫病交加使莫扎特心力交瘁,但《魔笛》的巨大成功却为生活窘迫和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最后慰藉。这时,有一位不愿透露自己身份、姓名的来访者请求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接受了这个请示之后,莫扎特对自己生命的短暂已有所预感,他感觉这首“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正是为自己所写,从而感慨深深。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莫扎特拖着衰弱和疲惫不堪的身躯,在病床上坚持写作这部作品,但终未完成,便与世长辞。这个时间是 1791 年 12 月 4 日的深夜,当年莫扎特还不满 36 岁。

一颗巨星陨落了,死后的莫扎特被凄惨地埋葬在了维也纳的贫民公墓——圣马克思墓地,身后还留下未能还清的债务。一百年后的 1891 年,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不朽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墓碑被移到维也纳的中央陵园墓地,并在 1896 年雕塑了一座供人观赏和带有纪念性的大理石纪念像。

莫扎特的早逝对人类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他短暂一生的创作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非常的惊人,音乐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很多作品成为不朽之作。其中,歌剧创作的成就最大,在他不到 36 年的人生当中,对歌剧的创作就达 25 年,写有歌剧 22 部。其次,协奏曲是仅次于歌剧最为突出和贡献最大的方面,他总共创作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奏曲 50 多部。这些作品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定了 18 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创作原则,从而奠定了近代协奏曲的形式,它的曲式与风格甚至一直被沿用至今,影响非常深远。此外,莫扎特还写有交响曲 50 部,其特色大部分受到早年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 ;奏鸣曲套曲 50 余部,其中钢琴奏鸣曲 17 部,小提琴奏鸣曲 6 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 35 部,这些作品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风格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他还写有若干室内乐作品,其中创作的 23 首弦乐四重奏中有 6 首最好,是献给海顿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即具有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 ;他还写有若干宗教音乐,并在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最后的《安魂曲》,灌注着莫扎特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令人寻味和感动。此外,莫扎特还写有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很多都采用了民间音乐的风格,这些作品大都轻松活泼。

莫扎特一生的生活状况和对音乐的贡献,可谓不成比例,坚忍的信心、克服困难的执著和不断的努力与积累,以及求取知识的勤奋,体现了他最大的特点,他说 :“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正是这种朴实与高尚的情操,造就了莫扎特音乐世界的辉煌。

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天秤的艺术格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