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正发生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更新让城市更人性)
澎湃新闻记者 叶莺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黄向明
“城市更新需要不断地满足生活的需求,不断地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这样,城市才会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地。”黄向明,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他对城市更新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建筑、形态、空间的某一层面,而是特别注重与人们生活的结合。
城市更新是一种“精神需求”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主流,但实际上,城市更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黄向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现在都在说城市更新,是因为进入到了存量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目光从过去新城的发展建设回归到已建成城区和既有建筑的改造上,因此城市更新才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实际上,不管是修葺一条道路,还是重新建造一座建筑,或者是商店的招牌翻新等等,都是城市更新。城市的不断更新是城市和社会走向成熟的必然之路。
黄向明用“一种精神需求”来形容现在的城市更新。他向记者解释道,从农业生产向工业化的转变中,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循序渐进。当时,人们的生活基本要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大拆大建,建造新楼房,建造新的商业项目,建造新的公共配套设施,来快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当生活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好的环境,从物质需求的层面上升到了精神需求。
“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实就是新的时代趋势下,人们对自己文化身份和特征的重新认识。”黄向明表示,过去谈现代化都是希望建造崭新的城市,把历史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都抹去了,渐渐地就失去了自己的特点,也就是大家抱怨的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城市更新就是要很小心地去甄别,留住那些反映过去生活状态的历史和文化的痕迹,有机地结合到各种更新改造中去,保持社会和城市发展轨迹中特有的脉络。这样才是“建筑可阅读”,就是可以漫步街头,像读一本书一样读到城市过去的故事,也正是这样才让文化身份得以延续,才能对生活的家园产生精神上的认同。
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活需求,不断重新塑造生活的模样。比如,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业迅速发展,一度满大街都是银行网点。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网上银行的出现,银行网点就开始缩减,越来越少。而腾出来的空间就会被新的业态和需求去填补。由此可见,城市更新正是由不断演变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所驱动。
“如今的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不再是将生活区、工作区、商业区等功能区机械地区分开来,更多地是采用一种混合形态,从城市功能到历史风貌相互交织,保留历史文化、延续生活传统、创造性地满足新的生活需求,从而让城市更人性,更生动,更有趣。”黄向明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有的丰富多元的城市形态。
15分钟生活圈的关键是“人性化”
黄向明先后参与过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外滩源”、宝钢不锈钢厂、杨浦“二万户”、杨浦滨江、虹口北外滩虹口港地区、虹口提篮桥风貌区、虹口四川北路风貌区、静安中兴路地块、静安北苏州路地块、淮海路新天地广场,新天地太平桥社区等更新改造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北外滩项目改造设计方案之一(上海天华)效果图
瑞安新天地广场 摄影:Mark proc
以虹口港历史片区为例,这是是虹口北外滩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片区内,布满了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类建筑,有里弄建筑为主的居住建筑,有工厂厂房,还有码头、仓库。黄向明的创意是沿着河道,打造公共步行连廊,将片区内的各个区域串联。保留修复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更新修复历史肌理,局部新建一些建筑。通过整合公共空间,植入新的城市机能,恢复和更新城市的面貌,来激活这样一个历史街区。
他向记者展现了一幅蓝图,这样的片区将充分融合住宅、办公、商业、文创、休闲、集市、创意舞台等多功能为一体,为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
“上海要打造15分钟生活圈,靠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他向记者解释道,这是深度挖掘人们在各个维度的需求,将新旧建筑交织在一起,完善各种功能。结合多个公共节点全面激活整个空间,让高度混合的业态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有机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要关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交通的可达性、哪里买菜、哪里小朋友可以玩、哪里老人可以锻炼一下身体,生活需要缺失的就补齐,生活便民不够完善的就改善,以人为本,与居民和社区深度结合,形成完善的生活圈。
可持续、新科技、双碳是新的关键词
在谈到城市更新的模式时,黄向明表示,科技、双碳、可持续等词汇已经成为了新的关键词。
他表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所以,通过综合考量与住房、服务、治安、卫生、教育、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满足居民对物质空间的现实生活需要,也满足人们在社区共同意识、友邻关系、公共利益等层面的精神需求,这就是现在强调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建筑、交通、能源、水资源以及垃圾等资源再利用方面,通过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实处。
在建造上,要注意隐形的碳排放,隐形碳就是在建造房子时所使用的建材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还有未来在拆除房子的过程中,废料处理的碳排放。“所以如果要低碳化,我们就要倡导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进行利用,哪怕仅仅是结构的利用,也要好过推倒重来。当然这一方面我们要经过充分的核算,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改造方法。”
同时,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所以也要对既有建筑和城市环境进行改造,使用更加性能优良的材料和设备来提升功能,减少碳排放。这些都离不了技术的不断进步。
黄向明强调,城市更新还是要与市场的力量相结合,以地方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力量牵头,根据城市的宏观愿景和战略目标,提出更新的基本要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开发运营的逻辑和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可行的方案。既满足历史风貌保护,城市更新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化开发和运营的需求。这样的方法和机制,才能保证城市更新持续发展,城市生活历久弥新。
中国目前的城市更新,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黄向明总结道,与以往大拆大建的实施路径相较,现在的城市更新是与生活的全方位相结合,探索人与人、人与产业、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施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