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应该如何立志(人为什么要立志)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立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应该如何立志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果其然
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或者工作,是教育的最终结果,还是教育是一个人实现人生目标的中间手段?
这就是我们要谈的人生“立志”问题。
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大多人既无衣食之忧,更无战争之扰。在相对祥和的氛围之中,“立志”慢慢地沉浸在“优渥”的土壤下。于是有人认为,“立志”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以往那么迫切;更有人觉得,“立志”已经过时,既不重要,也不必要。
真是如此吗?
孟子道:夫志,气之帅也。
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可见,“立志”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更决定了教育的上限。所以“立志”对于教育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教育,有两层意义:
一是教授知识;
二是培育观念。
“知识”决定了“观念”可被运用的范围、可被发挥的程度;“观念”则决定了“知识”的目的、“知识”的方向。
正如卢梭所说:教育,不仅是培养有用的人,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
何谓好人?即观念正确;如何培养正确的观念?非“立志”不可。
有了“立志”,即便知识有所欠缺,但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可以持续进步;而没有了“立志”,即使知识丰富,但依然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真正的灵魂。
王阳明说:“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没有志向,人就成了“活死人”,所谓行尸走肉,指的就是没有志向的人。
有学生说:我立志了啊!难道用功读书、找个好工作、迎娶“白富美”不算立志?
也有老师讲:我教过他们立志了啊!难道为了让学生得高分、为了追求升学率,就不算立志?
“立志”的“志”,是“志向”的志,“志气”的志。对整个人生而言,“立志”是终极的目标,人生的理想。“找个好工作、迎娶白富美”也好、“让学生得高分、追求升学率”也罢,都是人生的过程,而不能成为人生的理想,更不能作为“立志”。否则就是误解了“立志”的真正意义,造成的结果,不仅是一叶障目、本末倒置,还会得不偿失、抱憾终身。
启迪多元思维
《伤仲永》的故事,我们无比熟悉,但是方仲永从年少的“文理皆有可观者”,到后来“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我们却需要深究。
表面上,是因为方仲永的父亲利欲熏心,放弃了对于方仲永后期的系统训练所致,但归根结底,是方仲永缺失了“立志”教育,所以最终迷失了自我,遗憾一生。
爱因斯坦,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
在他大学期间,常常找不到人生方向,感觉自己终将碌碌无为。他的老师明可夫斯基及时指点了他,明可夫斯基对爱因斯坦说:“一味模仿前人,一定会被禁锢思想,更难免迷惑,所以人生在于创新,把它作为你的志向吧。”
正是有了这次谈话,爱因斯坦才走出了迷茫的阴霾,也正是有了“立志”教育,爱因斯坦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由此可见,“立志”的含义,绝不是“让学生得高分、为了追求升学率”那样简单,更不是“找个好工作、迎娶白富美”那样浅薄。“立志”的意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首当其冲的教育环节,而对于教育本身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必不可少。
正心正举
“立志”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王守仁说:志不立,无可立之事。王守仁是在强调:立志,是成事的前提,没有立志,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要想成事,在于掌握正确的方向,把握正确的信息。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处在社会变革的激荡时期,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开始大规模取代人力,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手工作坊失去了竞争力。
面对职业选择,马克思的同学们,纷纷倾慕工厂主、农场主等职业,认为这些才是时代的潮流,正确的方向。
而此时的马克思,却不为所动,他认真思考之后,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在该文中,马克思初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将“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动力”确立为自身职业选择的标准,同时也是自己的志向所在。
现代的网络社会,也是一样。虽无激烈的社会矛盾,但信息处在涌流的状态,处理起来,尚且困难,要想拨迷见智,更是奢侈。所以“立志”问题,就更加紧迫,也更加关键。如果我们首先不能 “立志”,那么无论任何选择,都只是随波逐流,盲目行动。
更加重要的是,“立志”可以促使我们更为专注,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直至成功。
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是意识到了“立志”对于“智”的重大影响,无论是“智慧”还是“心智”。
楚庄王贵为国君,曾经沉迷享乐,不理国事。他的右司马伍举对他说:京城有只大鸟,三年以来,不飞不叫,不知为什么?楚庄王会心一笑,然后回答:此鸟不飞则以,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名惊人。至此,楚庄王励精图治,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鸣惊人”的故事,不仅在于显示楚庄王“痛改前非”的决心,更显示了他“立志”的决心,以及“立志”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立志”,我们非但不能像马克思、楚庄王那样,不断进取,还会像现在很多人那样,迷失于网络生活,不能自拔,而不自知。最终的成事,也只是一场空谈罢了。
所以“立志”,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道理。
“立志”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性
颜回,孔子最年轻的弟子。初遇孔子之时,颜回衣衫褴褛,家境贫寒。所以当时的颜回急于求得“安身立命”,他不断向孔子求教所谓的“一技之长”。
但孔子却未立即教授颜回具体的知识,而是不断强调“笃志”,“笃志”是坚守志向,其中自然包括“立志”的重要。孔子正是通过对于“立志”的谆谆教导,才使颜回逐渐领悟“仁”的真谛,自身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同时,颜回还被后人尊为“复圣颜子”,并把“儒学”发扬光大。
所以“立志”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思想继承的前提,是精神传承的保障。“立志”使得教育生生不息,永远充满着活力。
除此之外,“立志”更是教育的主旨——“育人”的最鲜明体现。
杜德的《最后一课》,历久弥新,我们耳熟能详,杜德通过对于普法战争中,一所法国小学在德国侵略军占领之时的最后一课,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丑恶,以及法国人民坚决的爱国之心。
老师韩麦尔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是他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更是他向学生传递不屈不挠的战斗信念,树立了”祖国万岁”的坚强意志。
这种意志,正是“立志”教育的具体体现,“立志”超过了课堂所教的知识维度,上升到了学生的灵魂高度;“立志”实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更是保持教育崇高性的基准点。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当然“立志”很难,“立常志”更难。但因为难,才值得去做,也正是因为难,才必须去做。我们常常感动于“励志”,羡慕于“得志”,而“励志”也好、“得志”也罢,都必须以“立志”为前提。正是“立志”让“励志”得以坚持,也是因为“立志”使得“得志”逐步实现。
对于学生来讲,“立志”确立学习的动机,确保了学习的方向,更会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自身的潜力;对于老师来讲,“立志”是教育的原动力,是“立志”使得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是“立志”使得教育更加崇高。所以“立志”对于教育来讲,既重要、更必要,因为“立志”的主旨,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有用的人。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本文由正心正举研究院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