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处世谋略之慎交与适度(菜根谭守口不密)

《菜根谭》:守口不密,防意不严,才是祸患之源。

菜根谭处世谋略之慎交与适度(菜根谭守口不密)(1)

有这样一句话:舌头就是一块烂肉

从古至今,因为不适合的言辞而招致祸患,惹致纠纷的事情数不胜数,这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对于言行的疏忽而导致的结局。

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在了有失偏颇的言行与表象之上,但是忽略了表象背后的起源。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路。

口是心的大门,如果不关好自己的口,那么就会泄露很多机密;意是心的双足,如果防范不够严谨,那么就会走上邪路。

菜根谭处世谋略之慎交与适度(菜根谭守口不密)(2)

一个人一定要把控好自己的嘴巴,心直口快永远不是好事,想到什么脱口而出,也没有经过调查和思考,不但会给别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和影响,也会给自己招致灾祸。

古代的宰相刘罗锅,也就是刘墉,是一个特别聪明机智的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一个看似聪明机智的人,也犯过祸从口出的错误,也因此受过皇帝的训斥。

原来,有一次乾隆谈到老臣去留的问题时,就认为如果老臣要求退休回籍,乾隆不忍心答应。话说到这里之后被刘墉知道了,谁知道刘墉又把这个话泄露给了那些老臣,老臣听了就特别生气,就去找皇上辩驳。

乾隆知道了大为生气,就认为刘墉故意怂恿,因此训斥了一通,又把本来留给刘墉的大学士职位送给了别人。

菜根谭处世谋略之慎交与适度(菜根谭守口不密)(3)

正所谓说“沉默是金”,有一些话宁愿不说也不要说错,这才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

杨修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就是因为自己说出了不合理的言辞,才导致自己有糟糕的结局。

有一次曹操修大门,大门刚建好曹操就过来查看,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之后就让人把门拆掉,就说:“门中有活就是阔,这是大王嫌门宽了。”

后来又过了很久,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想继续讨伐刘备,却不能向前进;打算坚守汉中又难于防守,将军们也不知道如何作战。

有一天,曹操走出营帐就说:“鸡肋。”

其实曹操这个时候暗示的很明显,“鸡肋”肯定就是食之无味,丢之可惜,大概意思就是想班师回朝。

在这个时候,其实不光杨修察觉到了曹操的心意,一定有其他的贤明之人也同样看出了曹操的心思,而最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其他人有所察觉之后,也会把心里的话咽在肚里,唯独杨修把这些话说了出来,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不好吃,丢掉又觉得可惜,我看曹公是决定班师回朝。”

菜根谭处世谋略之慎交与适度(菜根谭守口不密)(4)

聪明是优势,但是太过于自信,把自己的聪明当做优势就是问题。

杨修把这些话说了之后,不但没有收敛,私下还让将士整理装备了,这一系列的事情,让杨修的聪明才智成为自己葬身于此的根源,过于的显露锋芒,不合理的言行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生活中,因言辞给自己引来祸患的背后,其实就是自作聪明的内心陋习,总觉得自己的智商高于别人之上,所以刻意的炫耀。

所以在《菜根谭》就说“口乃心之门,意乃心之足”,口和意也就是自己的语言、言行、想法等,都是内心的一个展现。

如果想要解决“祸从口出”这个问题根源,就是修自己的心,让自己去除自作聪明自以为机巧的心思。

菜根谭处世谋略之慎交与适度(菜根谭守口不密)(5)

一切淳朴,一切淡然,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大辩若讷”的道理一样,最好的言辞好像有一些笨拙,就是可以隐藏自己的锋芒,修养心性中的不合理,这才是一种智慧。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