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淮海战役陈毅片段(1951年陈毅看南征北战剧本)
图|陈毅
“满招损,谦受益;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在陈老总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大铜墨盒,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尽管陈老总的一生功勋赫赫,但却始终秉持谦逊的个人风格,让人不由得动容。
陈毅:我的作用也就那么一点儿1951年春,陈毅从上海坐火车风尘仆仆的往南京赶去。
新中国建立之初,陈毅是华东军区司令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还是上海市市长,因为工作的原因,陈毅经常是南京、上海两头跑,那个年代火车速度也很慢,每次来回跑一趟,就要六七个小时。
一次途径无锡站时,时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吴强上了车。吴强上车时,公文包里带着一摞厚厚的文学剧本,见到陈毅后,吴强从包里把剧本拿出来给他看。
“我们军区刚刚完成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
陈毅对文化建设工作相当重视,一听是军区有人创作了电影剧本,立刻便来了兴致:
“我们军区有人写电影了,你写的?”
“不是,是沈默君写的。”吴强一边从公文包里拿,一边说道。
陈毅接过来后,翻着看了几页,越看越是高兴:
“好,很好!我们刚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接着就要像苏联那样,拍我们共产党的电影。你看斯大林,他们拍了多少部十月革命的片子啊!”
图|吴强
事实上陈老总看的这份剧本,就是后来被誉为新中国首部战争史诗电影《南征北战》。
陈老总对剧本提出了不少的修改意见,也是促成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就在修改剧本的同时,陈毅又提出了一个要求。
1951年7月,陈毅在军区医院抱病听了沈西蒙、沈默君轮流念的《南征北战》的剧本稿件,这已经是按照原来要求,第三次修改后的结果。
陈毅听完以后,简单的提了几点修改的意见,然后郑重其事的嘱咐:
“剧本中有些对话,请你们务必修改,就是不要提我陈毅的名字,也不要提陈司令、陈军长,统统改成部队通用的首长称呼,好不好?这件事,我拜托你们了!仗不是我陈毅一个人打的,我陈毅一个人能消灭敌人60万吗?胜利归功于毛主席伟大的军事思想,归功于全体指战员。个人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总是有限的,我陈毅不能贪天功为己有!”
图|南征北战剧照
但是,陈毅一个简单的要求,却让创作者感到十分为难,因为《南征北战》这部影片,反映的本来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三年的征战历程,而作为华野的主要领导人,陈毅的名字如果不提,那还怎么推进故事的情节发展。
可陈毅却坚持要如此做,不仅如此,陈毅后来还专门找了吴强说明此事,他知道吴强不光担任这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还兼任着军区电影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抓《南征北战》的制作,陈毅一见他便要求道:
“吴部长,我拜托你帮我把好一个关,就是不要在《南征北战》中提到我,知道吗?我的作用也就那么一点儿,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夸大一个人的作用,就会脱离群众。我们共产党从来只承认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只承认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而不赞成一个英雄造就整个时势的说法。”
在陈毅的建议下,原本《南征北战》原剧本的故事架构很庞大,从重庆谈判到蒋介石撕毁和平解东,然后才能到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如何作战,从苏中战役到孟良崮战役,一直到准备投入大决战。
当然这样故事情节的安排,着重体现的本应该就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陈毅、粟裕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完成与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决战。
然而陈毅在看完剧本以后,针对剧本的架构做了两点意见:
“一、正面描写历史事实;二采用虚构故事的做法。”
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来反应毛主席在战略上的伟大决策。
图|沈默君
因而剧本第二次修改时,陈毅大胆提议,设计了一个“觉悟不高的解放军团长叛逃”的故事,然后在战役中,又被我军活捉,从故事入手,体现毛主席的战略决策。
尽管这一大胆的设计后来并没有实际运用于剧本中,但《南征北战》的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从华东野战军各级指战员们的表现展开的,出现最大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也只有师长这个职务,没有名字出现,就连敌方将领,也只有张军长、李军长这样的称呼(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说的是张灵甫、李天霞)。
虽然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在里面,但并不影响《南征北战》这部影片的优秀。1952年10月,该电影完成拍摄,一经上映,好评如潮。
据悉,陈毅并不仅仅只是这次在《南征北战》,拒绝自己“出境”。
话剧《东进序曲》中,陈毅被迫改名叫“曾毅”1958年,南京军区话剧团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组织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在查找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后,决定以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为主,写一部话剧《东进序曲》。
在新四军军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既是新四军的战略任务,也是新四军的抗敌之路、发展之路和胜利之路。“
1940年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党中央的命令“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指示,决定独立自主的北上开辟苏北根据地,并根据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负指挥,并建立起义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三个纵队7000余人随即东进黄桥,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形成南北配合,使得苏北地区抗战形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四军挺进苏北,发展迅猛,使得国民党顽固派十分紧张。
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拥兵自重,视苏北的新四军为心腹大患,不断地派兵挑衅,引起双方的摩擦纠纷,本着为抗日大局计,新四军不予起计较,但韩德勤得寸进尺,不仅仅要歼灭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还要趁势北上,歼灭配合作战的八路军第五纵队。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苏北部队,决定集中兵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于运动战中歼敌,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尽管韩德勤部在兵力上占有优势,然而我军一面争取驻泰州地区的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和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一面部署三纵坚守黄桥,另外两个纵队集结与黄桥西北地区。
经过数日激战,新四军全歼国民党军韩德勤部1.1万人,俘虏3800余人。
黄桥决战,也为新四军在苏北抗战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图|《东进序曲》海报
当然《东进序曲》的故事并不是新四军东进后与韩德勤部作战,而反映的是将要东进之前的郭村保卫战。
《东进序曲》既然是以新四军东进抗日的故事为原型,那么就必然少不了以陈毅、叶飞等新四军主要将领为主的原型人物。
因为剧本本身就是依托于真实史料,因而在剧本创作中一开始就用了真名。
话剧编排后,在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中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那时陈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出了名,不然他心里肯定是不乐意这件事。
这出话剧后来在北京演出,时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的萧望东特别拉着老首长陈毅,一起去看了这出话剧。
结果是,第一幕还没有演完,陈毅便如坐针毡。
当演出到第二幕的时候,剧中扮演国民党军苏鲁皖游击一纵队司令员周明哲说了一句台词:
“陈毅将军眼光远大,不愧是大将风度,只是……”
台下的陈毅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他回头看了一眼萧望东,不满地说了一句:
“搞啥子名堂嘛。”
图|陈毅
陈毅一句话,弄得一旁陪同观看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张泽易冷汗直冒,仓促之间他掏出笔记本,将陈毅这句话记在了本子上。
台上一幕一幕接着演,台下的陈毅坐立不安。
演出到第八幕时,剧中苏鲁皖游击副总指挥刘玉坤又十分惊恐地说了一句:
“陈毅到桥头了!”
沉默静场后,随着一阵的枪炮声传出。
剧中饰演南京汪伪组织代表的演员说了一句台词:
“看样子江州是绝对守不住了。陈毅这个人受共产党培养多年,在战略战术方面,都是很有一套的。在江南,连你们的顾祝同、冷欣都斗不过他,在苏北,就更没有他的对手了!”
演出到了这里,陈毅实在是坐不住了,突然站起来,抬脚就往外走,旁边萧望东见状,赶紧喊了一声:
“老总。”
大约也是意识到了什么,陈毅只好又坐了回来,因为在场的观众大多都被紧凑的剧情吸引,所以没有人注意到。
图|萧望东将军
本来就在一旁坐着的张泽易吓了一跳,时隔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一瞬间时还心惊肉跳:
“真把我吓坏了,淌了一身冷汗。”
演出结束以后,萧望东陪同陈毅一起到后台看望慰问剧团的编导、演员和演员,并高度赞扬他们的演出,然而回过头来,陈毅就狠狠的批评了萧望东:
“你个萧望东,怎么能让剧本写出那些陈毅长陈毅短的台词?你让我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些话改掉。”
萧望东也很无奈,他指着一旁的顾宝璋说:
“这就是作者。”
陈毅对顾宝璋并不陌生,早在多年前,顾宝璋就参与了话剧《南征北战》剧本以及电影剧本的创作工作,陈毅与他有过深入的交流,对他的印象非常好。
“哦,老朋友呢。”
陈毅就话剧中的情况,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东进是党中央和主席的决策。你是新四军老兵,应该清楚嘛。要多歌颂他们。我希望全剧自始至终都不要提我陈毅的名字。”
图|东进序曲电影剧照
然而陈毅的一个简单要求,却让所有的主创人员都犯了难。
因为《东进序曲》本身反映的就是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如果不出现他们,那么这个故事还有任何完整性可言。
商量来商量去,主创人员没办法,只好把剧中“陈毅”的名字改成了“曾毅”。
尽管名字改了,但大家一看,还是知道这个人是谁。
有意思的是,在1962年,顾宝璋还参与了《东进序曲》电影剧本的改编,所有出场人物全部都采用了化名。就连地名也用的是虚构的。
因为《东进序曲》本身是以时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陈同生改编的,所以主角自然也就成了以陈同生为原型的政治部主任黄秉光,当年陈同生赴泰州参与对李明扬、李长江谈判时,用的时陈毅秘书长的身份。因为剧中主要体现的是泰州谈判,打仗的戏份自然就少许多,不过也可以看出,剧中挺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的原型应该是时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之所以不是管文慰(时任挺进纵队司令员),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官,不负责具体的指挥战斗,因此郭村保卫战主要指挥是叶飞。
图|顾宝璋
顾宝璋对陈老总不愿意提他名字的事印象非常深刻,也十分感动:
“东进一仗的胜利,显示了陈老总的魄力和杰出的领导才能,他的确功不可没。可是,他却不愿意提到他的名字,这种谦虚的品德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我陈毅算不了老几嘛”陈毅元帅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革命,身经百战而不死,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大多数时候,却绝不愿意谈论过去的峥嵘岁月。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并大举进攻华东解放区,陈毅所领导的山东解放区,更是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
因敌军在兵力以及装备上占有优势,陈毅一开始指挥山东野战军作战,败多胜少,全军上下士气低迷,不少人也都怀疑陈毅的指挥能力,面对这种情况,陈毅并没有推诿责任,而是主动向中央坦承错误。
毛主席在收到陈毅的电报后,立即召开中央会议,商讨后决定,调徐向前赴山东野战军。
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毛主席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徐向前的军事素养毋庸置疑,另外一个方面,陈毅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也不会过分计较。
图|陈毅与粟裕
对于陈毅而言,中央这道命令无疑于是将他撤职,但他虚心接受批评,对徐向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可中央最终并没有派徐向前前往,也表明了对陈毅的无限信任。
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后,陈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然而陈毅很早就注意到了,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杰出的天赋,竭尽全力地支持粟裕的工作,才使得粟裕毫无后顾之忧的指挥作战。
1947年6月,华野分兵后,在南麻、临朐战役两次战役分别失利,华野伤亡惨重,那段时间也是粟裕的低谷时期,甚至还有不少人质疑粟裕的指挥能力,就在粟裕向中央检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陈老总却向党中央毛主席发去了电报,高度肯定粟裕的军事素养:
“我们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
还有一件特别的小事。
1959年11月,陈毅元帅回到了老家四川乐至县复兴场镇。
“好,好好好,这就是我的家乡!”
图|1949年陈毅任上海市长时的照片
自参加革命以后,陈毅元帅便很少再回到家乡,这一次忙里偷闲,全村的人都听说陈毅回来了,一个个携家带口都赶了过来。值得一提的是,陈毅回老家这条,恰巧赶上了公社在老家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
陈毅对小时候家乡的模样印象很深,那时小河上还没有桥,只有“跳蹲”,平常时候还好,一遇到下雨天,河水暴涨,就会淹没跳蹲,给两岸百姓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利,陈毅记得很清楚,他过去就曾亲手从河水里救起过不小心调到河里的小学生。
如今这座桥修通以后,极大地便利了百姓的出行,家乡人民出于对陈毅的敬重爱戴,提议将这座桥取名叫“元帅桥”或者叫“将军桥”。
陈毅一听,马上把公社的领导找来,并告诉他:
“共产党不兴这一套,党纪更不允许。我陈毅算不了老几嘛!从前也就是一个捡狗粪、放牛的娃子。真正值得歌颂的是劳动人民。是劳动的双手创造了世界、改造了世界,我们还要用艰苦的劳动去建设共产主义哩!我看这桥叫‘劳动桥’好不好?”
陈毅元帅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图|陈毅故居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
陈毅元帅谦虚的精神品质,让我们不禁感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