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年轻时期(四大名著哪部排第二)
(说历史的女人——第1389期)
中国古典小说向来有四大名著之说。毋庸置疑,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最好的,其他三部只有来竞争第二名了。那么,《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哪一部能在四大名著中排第二呢?《三国》和《水浒》哪部更好一点?向来也是众说纷纭,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怎么说的,看是否有道理。
就像《水浒》里梁山伯英雄排座次一样,中国人向来也喜欢把文学作品或者作家排座次。比如中国文学史上哪一部小说最好,中国现代作家中谁最有成就等。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这种排座次往往会有很多争议。所以就有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毕竟,文学或者某种学术上的排位不像武术那么简单,直接摆个擂台,不服干一架,谁能打败天下英雄,笑到最后,他就是天下第一。所以对于文学,不管是在学术界或者民间,许多排名都比较好笑,很难成为权威。
但有一个例外。它便是《红楼梦》。它不仅是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在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小说这个家族中,毫无疑问排名第一,而且至今没有超越者。所以,小说家们其实都是为了第二名而奋斗。今天只说那三部书,在《红楼》后面怎么排。
要说四大名著中,在民间最有影响的还不是《红楼》,它只在专家学者眼里排名第一。笔者曾有一同学叫小丁(化名),他在上大二时谈了一个女朋友,当然也是同班同学。那女孩长得很漂亮,身材苗条,跟林黛玉有一拼。但有一天,小丁在舍友跟前哭诉,说他要跟他的女朋友分手了。舍友问为何?他就说了原因。
原来,在一个星期天,小丁想带女朋友出去显摆,于是对她说,“黛玉小姐,今天想去哪里兜风?”
女朋友杏眼一瞪,莫名惊诧:“你跟谁说话?你说什么小姐啊?”
“当然跟你说话了,宝贝。我说你长得跟林黛玉(三个字语气加重)一样,不,她没你漂亮!嘿嘿。”小丁一脸献媚。
“林黛玉?她是谁?本小姐没听说过!”
“你不知道林黛玉?你逗我?你说你没有看过《红楼梦》小说原著,这我信,本人原著也没有看完,呵呵。”小丁说。
但女朋友仍然说,“什么小说原著,没听说过!”
“你居然没有听说过《红楼梦》?”小丁一脸懵逼……
后来小丁为这事很痛苦。这恋爱还谈不谈了?不谈吧,人家一班花,追的人多了去了;继续谈吧,她这也太缺乏常识了。她说起琼瑶来头头是道,但连《红楼梦》都不知道,也太夸张了点,我都不知道她大学咋考上的。
这就是严肃文学的现状,连一个大学生居然都不知道《红楼梦》,更何况目不识丁的农民了。但是,其他三大名著断然没有这种命运。即便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也知道“饭后说三国”。其实,四大名著在中国的民间,名气最大的无疑是《三国演义》了。是人都能来几句刘关张或者曹操的故事来。
那么,《三国》是否就能在四大名著中排第二了?倒也未必,因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按其知名度而论的。咱们来看看余秋雨怎么说的。
余秋雨不仅是位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戏剧家等,想必他的见解有一定权威性吧。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以及在多所大学的演讲中,还有根据讲课记录整理出版的《北大授课》中,多次说到四大名著。当然他也是把《红楼梦》排在绝对的第一位的,他说相对于其他三大名著,《红楼梦》“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这部小说的高度是世界性的。其余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那么他认为排第二的是哪一部呢?
先看《三国》。余秋雨说,《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但是,它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其实从京剧、豫剧等地方戏的舞台上便可以看出,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红脸的关羽,黄脸的典韦,这些人物一出场,就被定了型:曹操必奸,关羽必忠等,这是罗贯中的成功之处,也是他的失败之处。成功是因为,是罗贯中让这些人物各就其位,名垂后世;如果不是罗贯中的打造,三国时期的许多历史人物必然隐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再被后人提起。
但罗贯中的失败在于,他把人物定了型,从而让人物失去了真实性,好人就是好人,好的不得了,坏人就是坏人,坏得让人切齿痛恨。而历史上的人真是那样的吗?曹操果然是一个奸佞之徒,大奸大恶吗?关羽果真像圣人那样吗?诸葛亮果真智绝如神吗?肯定不是,但罗贯中把他们定性以后,给了后世很大的误解,对历史人物的误解,和对历史事实的误读。从这上面看,《三国演义》是失败的,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犯了创造人物形象的标签化和脸谱化的大忌,也是对于历史的不负责任。
再看《水浒》。余秋雨说,《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白话文生动漂亮,叙事能力强……
相对于《三国》,《水浒》的人物形象塑造要高明得多。施耐庵打破了人物的脸谱化。其实在戏台上也可以看出,像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宋江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没有固定的脸谱,只是像时迁这样的“丑角”会有一些点缀性化妆,比如把鼻梁上画个白点,俗称“白眼窝”,证明他是一个滑稽的小丑。施耐庵笔下的人物形象,其性格都是比较复杂的,即便都是“好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林冲的善良和忍让;鲁智深的彪悍和豁达;李逵的憨厚和暴烈;武松的勇猛和残忍;宋江的大度和虚伪等等,都在书中表现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所以在人物的塑造上,《水浒》完胜《三国》。
还有一点,水浒的语言比较接近白话,不像《三国》中那么多“之乎者也”。这也奇怪,本来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但老师用“白话”写作,学生却用文言写作,这似乎也是一种“倒退”。但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了罗贯中的传统思想的严重是超过了其师施耐庵的。他有很严重的忠君思想,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等级观念。而《水浒》本质上就是写造反的,就是要破坏等级秩序的,所以在语言上也有一定的“革命性”。
但你如果说,《水浒》中的梁山好汉排座次之后,宋江又接受招安,投降朝廷了,这不也是表现了施耐庵的“忠君”思想吗?是有一点,但这其实是书中主人公宋江的归属问题,是宋江的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还有就是,《水浒》的作者向来颇有争议,不像《三国》那样,是罗贯中一个人的菜。如今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水浒》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著的。前半部分,即截止到第七十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施耐庵写的,后来的是罗贯中续的。所以宋江后来的“忠君”似乎跟施耐庵没有关系了。
其实著名文学批评家,《水浒》的最权威评注者金圣叹,当时就只承认《水浒》的前七十回,后面的他是看不上的。所以他干脆动了大手术,把后五十回删去,只加了第71回,说卢俊义做了个恶梦,108条好汉意图招安却惨遭杀害。卢俊义被恶梦惊醒后,全书戛然而止。金圣叹这个版本在民间流传了200年。只是到后来,人们才发现了后面的宋江被招安的几十回的故事。
但作为一部完整的小说,《水浒》还是被认为是120回。只是前后有明显的差别,前面写的明显要好于后面。余秋雨对《水浒》还有如此评价:“可惜众好汉上梁山后便无法推进,成了一部无论在文学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头无尾的作品,甚为可惜。”
其实也不是无法推进,只是作者换了,推进的没有水平罢了。
还有一点《三国》不如水浒的是,《三国》其实在写法上侧重于故事情节的构建。罗贯中虚构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情节,来证明他笔下的人物有多神,并且喜欢“搬运”,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本来是别人搞的计策,都算在诸葛亮头上。就是说,《三国》主要是写“事”的;而水浒侧重于写“人”,尽管写人必须有“事”来表现,但三国在写“人”上是不如《水浒》有劲道的。
比如林冲这个人,就非常复杂,有人说他善良,有人说他自私,有人说他贪生怕死,有人说他顶天立地,而金圣叹却说他很“毒”。总之,这个人写活了,不管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林冲这个人,但他绝对是进入不仅中国,而且是世界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而小说恰恰第一要表现的正是对于人物的塑造上。
因此,从内容到语言,从小说技法等几点可以看出,《三国》是不如《水浒》的。
再看《西游记》。余秋雨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
也就是说,《西游》跟《三国》《水浒》不一样,后两部是基本属于现实主义的小说,因为历史也是曾经的“现实”。但《西游》却不是,现实中的人不会腾云驾雾,不会七十二变,它是属于“神话”的,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神话小说,它本质上是一部“寓言”。《西游》是充满象征意义的。
余秋雨说,第一象征是,自由本性,纵横天地,必受禁锢;第二象征是,八十一难,大同小异,终能战胜;第三象征是,师徒四人,黄金搭配,处处可见。
象征自由的当然是孙悟空了,他为了追求自由可以大闹天宫,无视天条,但终究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这其中固然宣扬了佛法的无边,但其实有着相当的哲学意义。即自由并非是无限的,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自由都是在一定规范之内的自由。“三尺之上有神灵”,人的一切行为必然受某种控制。不管你信不信上帝,信不信宗教,你都逃不脱这个限制。
但追求自由又是人类的天性,也应该给予某种肯定。这正是孙悟空的可爱之处。所以,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无疑最受无忧无虑的小孩们的喜欢。
而对八十一难的战胜,其实是用唐僧来象征的。因为在他们师徒四人中,唐僧的实力最弱,但终成正果,是他凝聚了悟空、悟能、悟净三人的勇力,战胜了一切障碍。唐僧就是一个智者,是一个管理型人才,就像刘邦一样,武功高不高无所谓,只要管住张良、萧何和韩信就可以了。
事实上,《西游记》中的象征非常多。比如玉皇大帝象征人类社会的政治上的统治者,而如来佛则象征宗教对一个社会的极大影响。唐僧师徒四人,总体象征在社会中求生和发展的普通民众,他们有的有理想和追求,意志坚定,比如唐僧;有的生活混沌,意志不坚,喜欢享受,比如八戒。而那些妖魔鬼怪则象征一个地下社会,像黑社会一样,是跟主流社会相对抗的。
《西游》不同于《三国》和《水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它含有明显的宗教因素。人类必须有宗教情结,必须有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人的行为才有底线,才能不为所欲为。而另两部作品则不含宗教性,顶多是有哲学因素。比如《三国》表现了一种权谋哲学,《水浒》则表现了一种暴力哲学,这两种哲学对人的影响很复杂。好的一面是,《三国》教人智慧,但也教人玩弄阴谋诡计;《水浒》启迪人革命,但也教人施暴和毁灭。
《西游记》中尽管也有暴力因素,但书中描写的打斗场面都很“虚幻”,虽激烈但并不血腥。可以大战三百回合,斗得云天雾地,飞沙走石,但并非血流成河、骨肉横飞;反观《三国》《水浒》,李逵大斧一挥,地下即人头滚滚;关羽凤目一睁,对方便尸首分离,给人一种血淋淋的恐怖气息。事实上,《西游》中即便是嗜血如命的妖魔,它的出场也往往并不吓人,反而是憨态可掬,幽默逗笑,所以连儿童都不害怕。这都是《西游记》的高明之处。
当然《西游记》也有硬伤。就是它的叙述重复累赘,就如余秋雨所说的“重复过多,套路过多”。有许多除妖降魔的情节是重复的,缺乏新意。还有就是,文中的“骈体”文字过多,乍看跟诗句一样,读来朗朗上口,事实上这样的句子多了,则显得枯燥,破坏了小说的味道。
但不管怎样,《西游记》的整体境界是高于《三国》和《水浒》的,应排在《红楼》之后,位居四大名著第二位;其次是《水浒》,最后是《三国》。
当然这主要是余秋雨的看法。关于四大名著也许永远没有最终的定位,这个说法也只是参考。
(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雨夜短文》《余秋雨谈中国文化》《秋雨散文》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