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做人的感悟(一个人可以自私)

#颜读论语#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论语关于做人的感悟(一个人可以自私)(1)

上节课我们讲了君子坦荡荡,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境界,没有牵挂、没有阻碍,能容下一切,也可以舍下一切。

坦荡荡,如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旭日东升,目及所致一览无余、毫无遮蔽。他们如此简单、至诚,和所有人交往都不炙热、不冷漠。

所有人眼中的他也并无二样,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谁都看得懂、猜得透。他们让人放心、让人安心,不会深受其害、苦受其扰。

坦荡荡不是没有私心,而是私心也是人尽皆知。他们常常跟别人说说私心,让自己透明,把握着自己的精神道德标准,笃定前行、自由自在。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谁呢?周文王的大伯,当年周大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就是泰伯,老二是虞仲,老三是季历。季历的大儿子叫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周大王感觉到殷商气数已尽,想要推翻殷商,就把想法跟大儿子泰伯说了。因为按照礼法,泰伯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长子为大。

泰伯是个君子,心中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他认为殷商虽然腐朽,但当时周只是殷商的一个诸侯,不能忤逆犯上,他不愿意去推翻殷商。

老爸一听儿子不愿意,心里有些不高兴,这叫志不同呀!当时姬昌已经长大,胸有大志,有勇有谋,大王料定姬昌将来一定会继承自己,推翻殷商统一天下的志向。

于是就要把王位传给姬昌的爸爸,就是自己三儿子季历。要知道,这在当时按照祖宗礼法是不允许的,因为长子还在,而且英明仁德。怎么能跨过长子,传位给三子呢?

老爸为这事很是为难。老大泰伯和自己政见不和,不能传位;老三季历是合适的人选,但不合礼法。

泰伯看到了爸爸和三弟的难处,知道这件事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自己消失。于是连夜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逃到最远最远人迹罕至的南方,隐名埋姓过着普通人的日子。

他的子孙后代生活的地方,后来武王统一天下之后才找到了泰伯的子孙血脉,封地吴国,就是现在的江苏。而那时,已经是季历、文王、武王三个朝代了。

泰伯心中有礼法,不愿意接受父命推翻朝政。他也是孝悌之人,不能违背父命。你说有多难?结果,放下皇帝不做,一走了之。从古至今,能做到如此坦荡的人没有几个。

大都江山美人都要,甚至为了江山,不惜手足相残,弑父篡位。而泰伯却能一走了之,一让就是三代,甚至老百姓对此事一无所知。

做好事不留名,功名利禄全抛下,要的就是自己的至德、信仰。自己问心无愧,坦坦荡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足足八百年。八百年呀!你能想象吗?第二长的是汉朝,是四百多年,仅仅是周朝的一半。唐朝约三百年,明朝三百年,清朝两百多年。

可见周朝文化的厉害。

而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周文化一脉相承下来的,后人再学也学不像、做不到了。可以让泰伯放下皇帝不做的教育,你说该有多厉害?

周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不是法治,以德治国,以德配天。

所以孔子极其推崇周文化,在周公做了整理之后,由孔子传承下来的。而泰伯就是孔子心中的第一圣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所作所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依法治国的时候,法为大。只要不违法,可以什么都做,道德也就失去了底线。以德治国时,德就是底线。德不是别人要求的,是良心,是自我判断,这是极难的做人标准。

我们说缺德,是说一个人不把别人利益放在眼里,昧着良心做人做事。如果一个人把德和良心良知当做底线,就绝对不会违法了,这也是比法更高的标准。

孔子希望天下人都把德和礼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功名利禄。推崇泰伯,就是推崇这种至德的精神。泰伯如果看到后代、一代代迷失在名利场中,该有什么样的慨叹呢?恐怕只剩下摇摇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