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翰太极拳训练方法(郑悟清授拳架高步活圈小劲捷速度均匀)

太极奇人郑悟清吴文翰

吴文翰太极拳训练方法(郑悟清授拳架高步活圈小劲捷速度均匀)(1)

赵堡太极拳在当代得以中兴弘扬,实多赖和庆喜、郑悟清、郑伯英师生之人之力,其中郑悟清的一生尤其充满着浓郁的传奇色彩。

一、疗沉疴习拳得健

郑悟清初名梧卿,后改悟清,字凤臣。清光绪21年(1885),农历9月初6日生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一个半商半农的家庭里。父讳湘,字楚三,在开封经营合盛布庄。弟兄四人,三人经商,一个务农,均无子嗣。郑湘48岁才得子悟清,四房只此一子,自然视若珍宝,宠爱异常。过分的溺爱,不规则的生活,致使郑悟清幼年身体十分虚弱,7岁上又患了“童子痨”,延迟到10岁方入私塾读书。16岁父亲送他到清化(今博爱县)一家当铺学徒,三年后升任前柜会计,悟清19岁那年父亲郑湘病故,他悲伤过重,身体日渐衰弱,头发大半脱落,又因所在当铺事烦任重,积劳成疾,得肺萎吐血症久治不效,几乎不起,只得归里调养。悟清的同窗好友李俊秀,是中医世家,又是太极拳爱好者,他认为郑悟清的病不能光吃药,还得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的最佳手段就是练太极拳。他一方面为郑悟清诊断治疗,一方面教郑悟清打太极拳。经过三个月的调治和练拳,大见奇效,沉疴顿去。尝到了练拳疗病、习武健身甜头的郑悟清认识到,太极拳是身心双修的的“神拳”,遂不顾将臻而立之年,正式拜在同村太极名师和庆喜(1857-1936)老师门下学艺,在和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和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二、遇明师获得传薪

说起和庆喜,也是一位值得介绍的太极拳家。他的祖父和兆元(字育基,1810-1890),受业于本镇太极名家陈清平,拳艺甚高。和庆喜8岁跟随祖父练拳到18岁(我过去在文章中曾谈和庆喜自幼随伯父和父亲练拳。后来赵堡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年人来信告诉我,和庆喜是和兆元长子和润芝的长子,是长房长孙,何来伯父?他的叔父和敬芝比他只大两岁,也不可能教他练拳,和庆喜的太极拳是跟他祖父学的。在此特做纠正,并向这位老同志表示感谢)。和庆喜32岁那年因家中生稍有拮据,弃农经商,中辍练拳。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武术,各地开设国术馆,年已72岁的和庆喜在当时形势的鼓舞下,为了弘扬赵堡太极,不顾年迈,用功8个月回忆整理祖传拳法,开门收徒授艺。他有教无类,弟子中年龄大的30余岁,小的只有10岁,农民、商人、学生都有;他因材施教,因人讲艺,在短短数年中就教出一大批象郑悟清、郑伯英、柴玉柱、郝玉朝、郭云等各怀绝艺的弟子,成为日后弘扬赵堡太极拳的中坚力理。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这位教学有方的老师,称和庆喜所授拳式为赵堡和式太极拳。

郑悟清跟随和庆喜学艺时已是29岁,又加上体质素弱,大病初愈,和老师就根据他的情况,授以和式“代理架”,拳势架高,步活,迥小,劲捷,养生技击兼而有之。郑悟清在老师精心培育下,并不因自己年岁大、体质差而气馁,而是按照老师要求,除每日刻苦锻炼外,每日走架不少于30遍,还苦练寒暑两个“百日功”,时值他从事的典当业停业清理,每天有足够的时间练拳,三年后他转业到山西泽州美浮公司,常住河南会兴镇(在三门峡),在这里呆了7年,环境也较清幽,得以练拳。在这十年间,郑悟清潜心钻研,勤奋练功,终于攀上了拳艺高峰。

在郑悟清学艺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介绍。

由于长年战乱,和庆喜教拳时,赵堡已无太多的文字资料。1930年夏,郑悟清的同学郝玉朝从本村陈桂林(医生,也练太极拳,年岁比郑悟清大数岁)家借到一本《九要论》,要郑悟清抄写。郑悟清和其长子郑瑞(当时是初小四年级学生)分工抄写,用了一天多功夫抄了一份。据郑瑞回忆,原件是手写本,没有作者和抄写者姓名,文中也无太极拳等字句。郑悟清认为这是一份较好的参考资料,就拿出让师兄弟们抄写,这就是后来收入某些太极拳书中的《九要论》或《十大论》(据此改写)的最早来历,这些书中写的作者姓名,看来是无多大依据的。我认为《九要论》虽非太极拳专著,但有不少内容是练太极拳者可以借鉴的。郑悟清就从中获益不少。

其次,郑悟清在练拳时结识了一位名驰黄河两岸的“风水先生”安伯一(泗水人),风水古称“堪舆”,是一门堪察、选择、修整房舍和墓地的方术,大约在远古时代就有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如《易经》中就有“利用大作”的占辞)。后来称精于此术的人为“风水先生”或“堪舆家”。风水做为一种文化,如果剔除其迷信落后的糟粕,也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如罗盘针的发明家就是古代的风水先生,后来用于中外航海事业,功莫大焉。其他如房舍建筑与自然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等论述在许多风水著作中都有记载,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天人合一等理论就颇有见地。擅长这一方术的风水先生其中有不少文化较高者,安伯一即是一位。郑悟清幼年上学较晚,只在私塾读过几年书,文化不高,中年与安伯一交好,在文化上得到安氏不少指导,使他能阅读《易经》、《内经》、《道德经》诸书,并把学习心得融化于太极拳中,这也是他能成为一代太极名家的重要原因。

郑悟清说:“学好太极拳须有三个条件:一是个人和社会要有安定的环境。二是有道德高尚的老师,从艺术、武德两方面教导。三是个人爱好而有恒。以上条件具备,大成方可有望矣”。这些话既是他个人习拳的经历写照,也是教学工作总结,的确是经验之谈,很有参考价值。

三、懂教法桃李成荫

郑悟清在良师益友的教导相助下,经过十年苦练,终于掌握太极真谛,演拳小巧细腻、速度均匀、柔软灵活,体现了“以柔为体,以柔为用,以柔克刚”的拳艺特色;打手则圆小多变,制人而不伤人,所以人多服其拳艺。

虽已掌握太极真谛的郑悟清,这时还是商人,练太极拳尚属“玩票”,虽也教人习拳,多是业余性质,真正“下海”成为职业拳师,则是接近50岁的事。1937年日寇侵华,1939年温县赵堡镇也遭到日寇抢掠,郑氏全家移居焦作,1942年又避地西安。为了生计经友人介绍开始了太极拳师的教学生涯长达 46年(到1981年返回温县原籍止),受教者不计其数,遍及西北数省。因他所授拳势架高步活,圈小劲捷,速度均匀,人称“和式小架”,为赵堡太极拳流行大西北做出了积极贡献。

郑悟清在带徒方式上,遵循乃师和庆喜的教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中仕农工学商,遍及各个阶层;岁数大的、年龄小的、为了养生的、为了练技击的,应有尽有。郑氏则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并都能根据各人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如对年老体弱者,教时以养生为主,拳艺次之,防身技法更次之;如是幼年学者,以拳艺为主,技击次之,养生更次之;如果青壮年学者,技击、拳艺、养生三者可以全学,要求更需严格。郑氏认为太极拳拳艺、养生、技击三者密不可分,但教时要因人不同,教法分出主次,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较大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因人施教、区分主次的教学方法,是颇为可取的。因此,他才教出一大批拳艺超群的弟子,成为当前弘扬赵堡太极的骨干。如郑氏之女弟子纪昌秀,后来移居香港,组建“香港赵堡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成绩斐然,其弟子许玛丽(泰国华侨)1984年在西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上获第二名;其女张万珠,1988年杭州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女子太极拳冠军,现在澳大利亚教拳。郑氏弟子李随成再传弟子孙金斗、赵军曾获1984年陕西三个级别的推手冠军。郑氏弟子宋蕴华筹组“中国长安国际太极赛研究会”,充任泰中工商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并受聘于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担任《中国海外华人名人辞典》主编,积极向东南亚发展和式太极拳。郑氏弟子刘瑞曾三下广州传艺。郑氏弟子侯尔良等人还组建“华夏精悟武术研究会”研究和传授郑氏拳法。郑氏不少传人还著书立说,为弘扬赵堡太极拳而努力。

四、善养生得享遐龄

1976年,郑悟清年迈思乡,由西安街迁回温县赵堡镇,1984年去世,享年九旬。郑悟清以大病之余,苦练太极拳,不仅治好了病,还得享高龄,他30岁前因病头发脱落,60岁后新发又生,晚年还满口皓齿,谈话声如洪钟,灯光下不戴花镜能看书,走路足下生风,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神效。但太极拳家未享高龄的也大有人在,何以独在郑氏身上出此奇迹,这还得从郑悟清其他方面去探讨,才能较全面的找到郑氏的长寿之道,对后人也才有更多的启迪。

前文说过,郑氏早年生活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安定。中年改业教拳,生活仍算小康,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安然度过,未被涉及。他家中人口虽多,却很和睦。父亲去世时他才19岁,多亏母亲治家有方,二子一女都被教养成人。郑悟清的岳父和祖岳父都是文秀才,所以郑悟清的夫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辅夫教子,多有贡献。他的长子郑瑞从小在外学商,助父养家,二子郑钧忠厚有余,任劳任怨,因此,郑悟清的一生,很少为家务细事操心。

另外,郑悟清为人豁达,淡薄名利,他在博爱练拳和在西安教拳期间,所交拳友很多,诸如博爱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晋省武师荆国柱(精八卦、形意、太极)、西安武师郑子毅、杨文轩、白玉祥、赵斌以及太极名家北京的崔毅士等,均以交流拳艺为原则,绝无门户派别之见。这种以武会友的精神,深受同仁之尊重。他生活俭朴,没有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平时除教拳、练拳、谈拳外,即以读书习字自娱。他举止有方,用他的学生的话来形容:郑师坐有坐样,站有站样,走有走样,是他太极功底充实的又一写照。他教学生除教拳技养生之术外,还教为人之道。他常和学生说:“太极拳乃养生健身之法宝,绝非一般技击之术,尔等不可持技做违法之事;否则除自食苦果之外,我将率众鸣鼓而攻之,不与之并列斯道之内。”铿锵语言,掷地有声。所以他的弟子没有持强生事者。他的弟子宋蕴华告诉我,他14岁就在郑悟清老师门下学拳,课余老师就教他读白话四书和《左传》等书。郑老师的口头禅是“剑胆琴心”。谈琴棋书画是人生一大乐事,宋蕴华就是在郑老师的影响下看书习字、吹箫拉琴、自学成才,为他日后步入文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

郑悟清的高风亮节,深受西北武林朋友和其弟子们的敬仰,1987年他的众多弟子赶赴赵堡为郑氏敬立纪念碑,碑文中赞许郑氏“为人轩昂磊落,品格峥嵘,西北诸弟子在先生言传身教懿德熏陶之下,各有心得。“足见弟子们对老师的感载之情,“仁者寿”这大概是郑悟清这位太极名家得享高龄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不认识郑悟清先生,未能一睹风采,亲聆教诲。但他的为人和学业深深地感动着我。太极名家历代辈出,而和郑悟清情况相似者并不太多。请想:有郑氏之技艺者,未必享有郑氏之长寿;有郑氏之长寿者,未必有郑氏之技艺;有郑氏之技艺和长寿者,未必似郑氏以久病之躯,而立之年,始步入太极殿堂,而终获骊珠;“授艺四十余载,从学者遍及各行各业,脱颖者不计其数”(引文见《郑悟清纪念碑》)。这就是郑悟清的逾人之处,也是奇异所在。

我写这篇短文,旨在供太极爱好者多多研究,也许能从郑悟清的奇异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这对普及太极拳,提高太极拳艺,甚至对提高整个武术界的思想道德水平、拳艺水平都是有帮助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