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解读弗洛伊德传)
今天起我们要说的是一本人物传记,书名是《弗洛伊德传》,作者是彼得·盖伊。
弗洛伊德我们都知道,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梦的解析》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彼得·盖伊生于1923年,曾经任教于耶鲁大学,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几乎每一本书都是大部头的作品,谈论的也都是大问题,比如《现代主义》和《启蒙运动》。他1970年代在一家精神分析研究院工作,弗洛伊德成了他的工作核心。这本传记也是他将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个人传记和时代大背景融会在一起的大部头,翻译成中文是八百页厚的一本书。这本书1988年在美国出版,很快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相比于其他版本的弗洛伊德传记,盖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最新、最充分的资料。他说服弗洛伊德的后人,提供了许多私人书信供他阅读,他动用的参考书目也是前所未有的,他努力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弗洛伊德形象,也描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与成长。
讲述弗洛伊德的故事,一般都会这样说——弗洛伊德是一个天才,没有他,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不可能如此深入,20世纪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但是精神分析这一套根本就不是科学,弗洛伊德那一套早就过时了。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还是简单了一点。我们今天说的这本《弗洛伊德传》,希望能提供一些更复杂的视角。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弗洛伊德的前半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小镇——弗莱堡城,他的父亲叫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犹太羊毛商人,母亲叫阿玛利亚,是弗洛伊德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比雅各布整整小了20岁。这个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一家人住在弗莱堡城一名铁匠家的楼上。雅各布与他第一位妻子生下的儿子就住在附近,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弗洛伊德的母亲年岁差不多,看起来也更般配一些;而弗洛伊德的一个侄子,居然比他还年长一岁。这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不是特别罕见的事,但这些童年的难题,都被弗洛伊德搁在心里,压抑多年。
到19世纪90年代末,他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母亲的伴侣;他的母亲怀孕了,生下来他的妹妹,这个小妹妹是他的对手;他的侄子比他还大一岁,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大的敌人。弗洛伊德让数百万从未读过古希腊悲剧的人都知道了俄狄浦斯情结——杀父恋母,古希腊悲剧在他眼里成了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而精神分析法看上去就像是医生和病人两位侦探联手,解决无意识所犯下那些扑朔迷离的案件,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在童年和性经历中。
弗洛伊德3岁时,全家搬到莱比锡,4岁时搬到维也纳。弗洛伊德10岁时,已经有了5个妹妹和1个弟弟。弗洛伊德说他一直怀念着弗莱堡城的乡间景色,并不喜欢维也纳,但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维也纳上坡路19号的居所。他曾经希望能像达尔文那样,有一条船周游世界,这样才符合他对自己的定位,做一个面对自然的智识研究者,但是他没能周游世界,他面对的是深不可测的人类心理,他在自己家里做出了颠覆性的研究。虽然生活条件略为艰苦,但弗洛伊德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家中的重点关照对象,他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全家人会为给他创造安静的学习氛围。父母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弗洛伊德进入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
1882年4月,弗洛伊德遇到了玛尔塔·贝内斯,他把这位姑娘称为“小公主”。经过弗洛伊德充满激情的追求后,两人最终订婚,但长达4年的订婚期间,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之间却是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传情。在信中,弗洛伊德像一个大男孩一样向未婚妻讲述自己的工作、生活、未成熟的抱负和对她那浓烈的爱,同时,他也像精神分析师那样从字里行间觉察并分析未婚妻的生活状态。他在信中为自己抽雪茄辩解——如果一个人没办法亲吻,吸烟就变得不可缺少。别小看这句话,在4年的订婚期内,两人的亲密方式就是亲吻和拥抱。那时候弗洛伊德26岁,血气方刚,这种有点儿难熬的等待让弗洛伊德获得了什么呢?弗洛伊德日后提出,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来自性欲这个源头。这个理论框架就来自他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经验。也是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弗洛伊德说,饥饿与爱情就是真正的哲学。多年之后,他还经常用这句话来阐明自己的理论——饥饿就是本我的驱动力,是自我生存的能力;爱情就是性的驱动力,是物种延续的能力。可以说,在给未婚妻的情书中,弗洛伊德未来的一些想法已经开始闪光。
媳妇好找,丈母娘难搞,要让玛尔塔的母亲同意这门婚事,弗洛伊德必须能保证婚后二人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为了娶到媳妇,弗洛伊德放弃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入维也纳总医院当了一名医生,并努力在当时的医生阶层中向上攀登,以求获取更高的收入。由于当时维也纳的反犹情绪,弗洛伊德的道路并不顺利。他抓住一次机会,来到巴黎跟随当时的名医夏尔科学习。夏尔科对歇斯底里症有很深的研究,他在诊疗过程中会使用催眠,他还非常善于演讲,这几个特点后来都被弗洛伊德发扬光大。夏尔科医生引导弗洛伊德转向了心理学。1886年的春天,弗洛伊德从法国回到维也纳,辞去医生的职位。同年秋天,弗洛伊德对男性歇斯底里症的演说让他站到了整个维也纳医学界的对立面,自此,弗洛伊德开启了个人执业生涯。
弗洛伊德在1886年9月终于迎娶了玛尔塔·贝内斯,妻子在之后的9年中相继生下了他们的6个子女。弗洛伊德每天被婴儿的啼哭和奶瓶尿布的家常生活环绕,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中,他构建出了精神分析最基本的信条。他在1900年出版了他第一本核心著作《梦的解析》,这本书在6年的时间里只卖出351本,但也给他带来了忠实的追随者。从1902年的秋天开始,弗洛伊德每个礼拜三在他的住所和一群医师以及感兴趣的听众讨论精神疾病的个案、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对自我心理进行探索,这便是日后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学社”。
星期三心理学社起初只有5个人参加,之后逐渐扩大,但随着人数的增多,最初和谐的讨论变成了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因为在学社中讨论的话题大多与性相关,这往往会触及人类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这个部分一旦被刺激,就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最终,弗洛伊德被迫将星期三心理学社取消,重新改组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而后,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的求学者加入,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增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