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

从古到今,战争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受到生产力不发达、交通落后等因素制约的古代更是如此。比如汉武帝时长期征伐匈奴,多次大规模用兵,使得武帝统治晚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又如康熙五十四年征准噶尔时,南北两路大军及随军役夫共约六万人,一年需粮约十四万余石,每年单是运费就将近五百万两,征讨准噶尔的八年中仅运粮费用即消耗近四千万两白银。

但有趣的是唐太宗却是个特例,太宗贞观年间尽管对外战争非常频繁,但却没有给社会造成大的负担,没有影响国家恢复与发展。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1)

上图_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简要地对唐太宗时期的国家情况及军事情况做一个说明。隋文帝开皇年间人口有八百六十万户,但经隋炀帝的一番折腾,隋末大乱后留给唐朝的人口仅有二百余万户。

并且隋末大乱给中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周边的蛮族趁机崛起,对中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如在隋文帝时一度受到削弱的东突厥此时强势崛起,甚至在唐初高祖武德年间数次入寇,京师长安不得不为之戒严,以致当时人感叹道“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2)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太宗即位后,形势却大为逆转。

贞观二年(628年),唐灭梁师都;

贞观三年,唐六路大军齐出灭东突厥;

贞观八年,唐击吐谷浑;

贞观十三年,灭高昌;

贞观十九年,亲征高句丽;

贞观二十年,灭薛延陀;

贞观二十二年,灭龟兹。

尽管唐太宗时对外战争频繁,但国内却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人口也在贞观晚期恢复到了三百五十多万户,史载贞观时期“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3)

上图_ 唐朝宿卫部队的府兵形象

笔者认为,唐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家的恢复和发展,以至于出现前文所述的治世景象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府兵制下国家财政支出大为减少

唐太宗时期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府兵制在西魏、北周、隋朝都存在,但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趋于完善,达到全盛。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府为折冲府的简称,每一折冲府多的有一千两百人,少的也有八百人。

《唐律》规定府兵的武器装备乃至参战的粮食都需要自备,即“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但因为有均田制的存在,即国家按性别、年龄等条件定期分配土地,且挑选府兵时有先富后贫、先强后弱等原则,此外还有法律规定的各种优惠奖励,因此参战对于府兵而言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有较高的战争积极性。

府兵不服役时进行耕作生产,农闲进行大规模军事训练,故而保持了较强战斗力,《资治通鉴》载太宗时全国有折冲府六百四十多个,府兵兵力达六十万。所以府兵制的存在使贞观时的唐朝军事开支大为减少,军队战斗力也有较高的保证。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4)

上图_ 唐朝骑兵

第二,唐太宗用兵多速战速决,擅用小规模精锐进行有效打击,因此战争持续时间短,消耗有限

古代大规模的战争最大的消耗往往在于后勤供给。因此,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国力的消耗就会越来越大。如前文所述的康熙征准噶尔八年期间虽未有大战,但单是运粮即已耗银近四千万两。唐太宗则不然,他对外进行的战争一般都是速战速决,以精锐力量快速打击敌方。如唐灭东突厥之战,唐军虽是六路大军齐出,但真正给东突厥致命一击的却是李靖率领的三千骁骑。李靖于贞观四年正月(630年)带兵出马邑,二月即击破突厥牙帐,俘突厥颉利可汗,灭东突厥。

又如贞观十五年,此时薛延陀强盛,军力达二十万,唐将李世勣以数千唐军迅速击败薛延陀大军,《资治通鉴》记曰:“李世勣败薛延陀于诺真水,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在用兵神速并快速取得胜利且己方没有出动大规模军队的情况下,对于国力的消耗自然也是处于可控范围内,不会影响社会民生的恢复发展。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5)

上图_ 唐朝版图

第三,大量征调仆从军

不同于后世朝代的是,唐太宗时期唐军中有大量“番将”,这些番将不光能征善战,他们本人也多为原部落的首领贵族,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如铁勒族的契苾何力,突厥族的阿史那社尔等人。因此唐太宗对外作战时习惯大量征调仆从军配合作战,有时甚至直接将军事任务部署给某族某部落去完成,根本就不出动唐军主力。

如贞观二十二年伐龟兹时,唐太宗令“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龟兹。”。此战中唐军有大量番族士兵,《资治通鉴》记此战为“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唐太宗的诏书中更是号称“发铁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十余万骑”。

又如征高句丽时,唐太宗专门下诏令靺鞨、奚族、契丹、新罗等部落属国分道合击,唐军进攻白岩城时高句丽有万余援军救援,铁勒族契苾何力率领八百骑兵直冲敌军,大败高句丽军,斩首千级。大量的仆从军配合作战,使得唐朝甚至在发动部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时也只需要出动少量汉族士兵,因此大大降低了对外战争的成本。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尽管战争频繁,却没有影响国内恢复与发展(6)

上图_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综上所述,唐太宗贞观时期唐朝虽仍处于恢复阶段,国力有限,但唐太宗在这种情况下仍对外发动多次大规模战争却没有影响国家恢复、甚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太宗时期是府兵制的全盛期,府兵制使国家不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去供养常备军,大大减少了军事上的开支。

另外,唐太宗本人指挥作战的风格为追求速战速决、小规模精锐准确打击,战争持续时间短,消耗极为有限;并且大量臣服唐朝的部落、国家也为唐太宗提供了成规模的有较高战斗力的仆从军,这也有利于减少战争对国内百姓的负担,将战争的影响降到最小。

作者:李光彩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