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诡异的诗才多舛的命运

唐朝是个高逼格的社会,她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高度开放。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辉煌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期间,文人辈出,灿如繁星。这得益于政府重视文治,釆用了“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偃武修文”的举措。另外,政府还使用了一个绝招,就是把诗词歌赋纳入“高考”内容当中。

那时的读书人当中,随便拉出一个人出来,都能吟诗答对,想象一下,是不是挺恐怖?这就是唐朝诗歌为何如此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都说当今中国足球无药可救,纳入高考后如何?不拿个宇宙第一才怪呢。

对文治如此重视的也只有后来的大宋朝能与之媲美。所以,唐诗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共有五大派别:田园派、边塞派、浪漫派、现实派、怪诞派。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众多的诗人里面,有一人以其想象鬼魅奇峭、语言瑰力峭拔的诗风而著名,成了中唐时期“怪诞、诡谲派”领袖。他就是李贺。

李贺,字长吉。今河南宜阳县人,古称福昌,后世也称他为李昌谷。祖籍陇西,也自称“陇西长吉”。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叔叔)的后裔,后来家道没落,到李贺这一辈时已是穷困潦倒。但家风传承很好,秉承家学,自幼学习诗词歌赋,才华出众,堪称神童。据说在李贺六七岁的时候,已能写诗作赋。当时著名的文坛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十分喜欢他。

有一天,他和好朋友皇甫湜开着高级公务车便到了李家,想考考李贺,以辨真伪。当场,让李贺以他二人来访为题,即兴发挥写首诗。

李贺稍做思考后,一篇《高轩过》应运而生: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是唐末光化进士王定保撰写的《唐摭言》卷十载中记载的事情。清人王琦曾对李贺七岁之作提出质疑,后来据考证,才断定该诗为李贺二十岁时的作品。不过,这首诗确实相当了得:感情充沛、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想象奇特。其实惊动韩愈的是李贺的另外一首诗,是李贺十八岁时拜望韩愈的作品 。

《雁门太守行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当时韩愈正在午休,有门人送来后,只看了头两句,便大吃了一惊,急忙穿衣细看,后击掌叫好。能得到文学大家韩愈的欣赏,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因为韩愈时任吏部侍郎,相当于当今的组织部长,专门管官员升迁、任免的。可以想象,李贺的文学道路与仕途应该是无限光明的。

命运恰恰给李贺开了个玩笑:一生仕途无望,郁郁寡欢、怀才不遇、命运多舛。只活了短短二十七个春秋,便悲惨辞世。令人不胜感叹。李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李贺诡异的诗才多舛的命运(1)

图 李贺

公元806年,李贺十七岁。和现在孩子差不多的年龄,准备进行高考了。李贺信心满满之余,还有一些忐忑。少年因何忐忑?原来,他父亲名叫李晋肃,本来这名字挺好的,但恰恰因为这个“晋”字与进士中的“进”同音,按当时的规定,李贺应避讳“进士”考试。

果不其然,在审查考试资格时,李贺被人举报从而被剥夺了应试资格。别说去应试了,连考场大门都没进去。还没踏入社会就遭此厄运,小伙有点迷茫了。宜阳南山上,少年一声呐喊:我的理想在哪里?哪里?哪里?只留下空荡荡的回音。

千万别小看落榜生。落榜生要是发起狠来,连自己都害怕。中国自古以来有名的落榜生多了去了。如唐代的李白、杜甫、贾岛、张继等,宋代的苏洵,明代吴敬梓、归有光、吴承恩、李时珍等,清代的左宗棠、蒲松龄,龚自珍、沈万三等等。还有两位著名的“逆潮流”的落榜生——黄巢和洪秀全。这二人把当时的社会搅得可谓天翻地覆。对于这样的落榜生,当时的执政者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所以,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弊端:内容僵化、狭隘、不重实际、限制思想、缺少创造,典型的书呆子摇篮。以试取仕,更是愚蠢,难免会埋没很多人才。即使你有文才也不一定被录取,因为唐朝的考试的还是很严格的,大致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曰貌,就是五官要端正。

二曰言,就是口齿要伶俐。

三曰书,就是书法要写的好。

四曰理,就是文章要写的好,有文理。

李贺要参加考试的话,估计第一关就不好过。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说他“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还有巨鼻、庞眉,“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这五官应该算不上端正吧,甚至很丑陋。以貌取人,古皆有之,至今也尚未脱离窠臼。残酷的现实,冷冰冰的摆在那里,少年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对于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第一个站出来为其鸣不平的就是韩愈。他当即为李贺写了一篇《讳辨》文章,义正严词、大气磅礴。文中大量举例以说明避讳制的弊端以及为李贺开脱,证明李贺并未触犯讳律。并说儿随父姓如果按避讳制,岂不要改姓?有理有据,慷慨激昂。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李贺的命运。后来,李贺经人推荐,做了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祭祀、组织朝会等活动。这好比是让上了天庭的孙悟空去做“弼马温”的工作。

李贺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与自己“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理想差距甚远,且“憔悴如刍狗”。最后,一甩袖子,愤而辞职了。“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干什么呢?自己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理想只能暂时放一放了。那就写诗吧!毕竟诗还是能言志的。

诗人创作都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人写爱情、有的人写山水、有的人写社会,反正都是写人的。李贺偏偏喜欢写鬼神!据统计,在现存李贺二百四十首诗中,神仙类四十首,鬼魂类二十七首。他羡慕神仙生活,幻想成神成仙。

如《天上谣》: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璎。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可是残酷的现实生活,使李贺活得像个鬼。身体孱瘦弱的诗人,不得不靠种田维持生活。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韦郎好兄弟,叠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这就是体制外与体制内作家的区别。古代知识分子有个优良的传统是当今知识分子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国家情怀。有了这种情怀理想,既使自己粉身碎骨、身无分文,依然会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相信能够支撑李贺“君子固穷”的,就是这种精神!

至于李贺为什么喜欢写鬼神之类的诗呢?无外乎以下两种原因:

一、自幼体弱多病,经常面对死亡威胁。对死亡比较敏感。

二、一生怀才不遇,生活困顿,事业失意。那种时不我待的压抑、紧迫感也是常人无法感知的。

能把鬼神之诗写的出神入化、文釆卓绝的,千古也只有李贺一人。

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姵。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那种凄寒、衰怨、幽伤、孤寂的场景描写的淋漓尽致。李贺的诗固然有天赋成分,然而更多的是与其勤奋分不开的。

李贺写诗有多勤奋呢?下面有则小故事可见一斑。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记载:

“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母令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则怒曰:是儿欲呕出心乃已尔?”

说李贺每天外出时,经常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骑头瘦马,带个小童,白天四处行走,觅诗寻句,有了灵感,就当即写下来扔到后面的锦囊里。

到了晚上,回到家中,母亲把破袋子的诗句倒出来,如果写得太多,就会心疼地说:“你这孩子是要呕出心来才能停止吗?”

这也是典故“呕心沥血”的出处之一。

吃完饭,点上灯,李贺再把这些诗句一一整理出来,补成完整的诗篇。如果不是喝醉了酒或者其他重要应酬,李贺的这一习惯不会改变:日复一日的苦吟、推敲、收集整理。辛苦地写作,使李贺年纪轻轻就鬓发苍白。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之二》;

“我待迂双绶,遗我星星发”——《感讽五首之二》;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

这种对诗歌有着宗教般的热情的苦吟精神,才使他的诗歌成就远远高于同时期的诗人。如《旧唐书》所言“其文思体势,如崇山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彷佛者”。当然,也不可否认,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勤奋:呕心沥血,追求极致,才使他身心受损,导致英年早逝。

李贺的艰辛、多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李贺的勤奋虽然没有换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现实理想,但给后人留下了雄奇、诡谲的诗篇,足以名垂诗史。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浪漫主义思想直逼诗仙李白。故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称。

清代诗人、“石鼎道人”——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李贺的诗到底有多牛?以其两首诗为例解读下。

我们先看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诗。

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前两句短短十个字,就把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勾勒出来。意境悲壮、境界高远,气势非凡。后两句写出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念。“快走踏清秋。”一句尤为火辣,似鞭子抽动,催人奋进,炽烈似火。全诗雄健,读之豪迈,一气呵成。推为代表作之首,当之无愧!

清人方世举点评《马诗》说:“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率处皆是炼处。”

另一首就是《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综观李贺的这首诗,其意境深沉、广阔,感情真挚,倍受后人推崇。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乃千古名句。司马光曾称赞它“奇绝无双”。而且很多文人雅士以此为上联,以求下联。

近当代诗人毛主席是用典高手。他应对的下联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堪称绝对,广为流传。毛泽东曾多次引用李贺的诗,而且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可见其对李贺的喜爱之情。

李贺的创作风格对后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无不受其风格浸染。尤其是诗人李商隐,对李贺更是尊崇有加。

李贺诡异的诗才多舛的命运(2)

图 李商隐

与李贺相似,李商隐的一生也命运多舛,心怀报国之志,最终也是壮志难酬,潦倒终生。他写《李贺小传》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人生感慨也融合进去了。尤其是篇末的李贺之死,借李贺之幻觉,夹叙夹议,叙中抒情,读来令人痛断心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