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元以上的玉雕(价值千万的玉雕)

5万元以上的玉雕(价值千万的玉雕)(1)

中国嘉德成交价: RMB 10,640,000

作者: 杨玉璇

年代: 明末清初

尺寸: 高6.9cm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玉璇」 草书刻铭 「杨玉璇寿山达摩佛。六衡供奉」 瘿木匣题铭 「瞻麓斋」、「怀西珍赏」 压版钤印 冒襄水绘园旧藏 瞻麓斋旧藏 瞻麓斋制瘿木囊匣 —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石质润泽莹朗,造型生动传神,骨骼肌理结构准确,断臂写真尤为精绝。半跏趺坐,躯体微倾,身着袈裟,衣纹上突起的圆弧线随身姿起伏而变化,且饰精致的锦纹于衣领及袖口;垂领袒露内衣,刻意回避绘画式的线条感,转折翻迭更合乎衣褶的自然规律。无臂衣袖横过胸前由左手拈住,独臂者的写实姿态,尤其引人注目。原配设宝相花锦地纹蒲团式石座。 断臂慧可为汉僧相貌,额头高突乃「修行有道」及「智慧不凡」的象征;颧骨与眉弓棱角分明,横眉冷眼,双唇紧抿而嘴角上扬,神情孤傲,生动地捕捉住慧可「立雪断臂」坚忍求道的刚毅气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此像背后镌有草书「玉璇」署款,字迹遒劲有力,刀随心走,绝无迟凝造作迹象。 杨玉璇之技艺能事被誉为「绝技」,曾于康熙时期供奉内廷。此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乃冒辟疆旧藏,经后裔子孙冒广生转予龚心钊,石质佳良,品相完好。据学界公认的杨玉璇经典作品,海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统计不超过十件。(请参阅前文〈瞻麓斋藏文人器翫〉及〈杨玉璇与禅宗组曲—闽中绝技〉) 重148g.

5万元以上的玉雕(价值千万的玉雕)(2)

明末清初 田黄冻达摩面壁像

中国嘉德成交价: RMB 15,680,000

作者: 杨玉璇

年代: 明末清初

尺寸: 高6.3cm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田黄达摩佛。怀西」 瘿木匣题铭 「合淝龚氏瞻麓斋记」、「陶冶性灵」、「怀西珍赏」 压版钤印 「田黄达摩。冒氏水绘园旧供。二两五分」 压版题铭 冒襄水绘园旧藏 瞻麓斋旧藏 瞻麓斋制瘿木囊匣、象牙座 —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材美工良,田黄冻石色泽介于金黄、橘红间,脂润莹朗,宝光璀璨。达摩的形象隆眉高鼻,络腮胡须及卷发,刻意强调「胡貌梵相」的特征考据。达摩神情宁静祥和,突显了面壁九年,实现「成就佛道」的愿望;弯眉垂目,意在静心观禅,似已进入摒思绝虑,「无我境界」的传神写照。传神,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艺术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是表达禅僧修行时的姿态,即禅坐中的「吉祥坐式」。衣饰的工法精绝,衣纹随身姿起伏,形成交综优美的圆弧线;在袈裟衣领以刀针细钩精致的花锦纹样,并镶嵌明珠为缀饰,如此便克服了身姿动态的限制,获得了生动的效果,反应了雕刻作者的高深造诣。 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原为冒襄水绘园故物,杨玉璇与冒襄同属万历至康熙年间人物。据龚心钊墨书题记及龚安英老人口述,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旧藏于冒襄水绘园,与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合为一组,同时并存,后经裔孙冒广生转予龚心钊。 杨玉璇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家,其技艺高超被誉为「绝技」,曾于康熙初年供奉内廷。此作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形似中求神采,气韵生动,取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杨玉璇制田黄渡海观音像,及田黄石罗汉像,与之相较,多有相合之处,皆杨玉璇盛年精品,可资参考。(请参阅前文〈瞻麓斋藏文人器翫〉及〈杨玉璇与禅宗组曲—闽中绝技〉) 别例参考: 1.明末清初 杨玉璇 田黄渡海观音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6.元明清雕塑》(台北:锦绣,1989),页44、143。 2.明末清初 杨玉璇 田黄石罗汉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Chu-tsing Li and James C. Y., The Chinese Scholar's Studio: artistic life in the late Ming period(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1987), no. 54. 杨玉璇与禅宗组曲─ 闽中絶技 杨玉璇,名杨玑,一字玉璇,《闽小记》于「絶技」中首载之,言其能做「一寸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注一)」,原籍福建漳浦,客居福州,曾在康熙时期供奉内廷,奉职于造办处,为寿山石雕著名宗匠,名震一时。康熙《漳浦县志》在〈杨玉璇传〉中记载:「杨玉璇,善雕寿山石,凡人物、鸟兽、器皿,俱极精巧,当事者争延致之。」 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寿山一带,色彩丰富,质地细腻润泽,很适合精密雕刻,是案头雕塑艺术的上好材料,自宋代已采石制器,至明末以后始著称于世。康熙学人高兆、毛奇龄在《观石录》、《后观石录》中分记数十种寿山石的珍品妙石。高兆形容寿山佳石温嫩可亲,颇有灵气,「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注二)。」石质晶莹如羊脂,略渗淡红色,质地柔和细腻,称「白芙蓉」,适宜于雕刻,尤适于镌刻图章用料。石质润泽细腻黄色的田石,即田黄,价値与金玉相埒,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语。其中又以石质脂润莹洁微具半透明状,石色橘黄间金黄者,尤为珍贵,乃田黄石中的上乘,又称「田黄冻石」。 杨玉璇的圆雕技法纯熟,渗用阴刻法,雕艺精絶,动物形印纽雕刻,尤所擅长,并集玉玺、铜印精华,独树一帜,卓然一家。曾雕刻梵僧、佛像、菩萨、罗汉等宗教题材。其作品具有高度艺术性:佛像、菩萨面相丰满,慈祥可亲;但制作梵僧、罗汉均双目圆睁,面相凶悍,令观者毛骨悚然,震惊不已。杨玉璇善于总结前人制纽章法,大胆创新,而且在取材上也能打破恒规,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蔬果作为印纽装饰内容,同时巧妙地利用寿山石天然色彩,开创「取巧色」的先例。毛奇龄《后观石录》曾详细介绍杨玉璇以「白花鹰背」石所刻的一对葡萄、瓜印纽: 又名灰白花锦,高二寸半,横径各一寸三分。一葡萄纽、一瓜纽,其纽为杨璇所制。葡萄、瓜,俱纯灰色,独取其白色而略渗微红色者为枝叶,其叶中蠹蚀处,各带红黄色,浅深相接如老莲画叶,然且嵌缀玲珑,虽交藤接叶,而穹洞四达,真鬼工也(注三)。 自宋代改变前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图案多神异性与程序化的特点,而代之以世俗生活中习见的花鸟与人物等内容以后,世俗化的文人风格就逐渐地占据了主流地位。经过元代的短暂过渡,到明清时期这种风格达到了古代工艺美术的顶峰。明清两代,工艺美术大师辈出;尤其是明晩期及清早期。由于经济发展,高级工艺器具需求遽增,兼之雅流文仕参与制作及皇室赞助奖掖,苏、杭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多位杰出的工艺美术家,杨玉璇堪称其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杨玉璇的技艺能事被誉为「絶技」。明末清初的学人周亮工(1612─1672)喜集印章,工于鉴别,所编《赖古堂印谱》为篆学楷模。其另一著作《印人传》中有云:「漳浦杨玉璇,名玑,工制纽,被誉为绝技,唯玉璇年七十余矣。(注四)」「雕刻鸟兽龟鱼之纽,比方汉人,多以牙与木为之,间出新意,赑赑蜿蜒之状, 欲动。以予所见,海内工此技者,惟漳浦杨玉璇玑为白眉,予《闽小纪》中称为绝技。(注五)」 在诸多文献上记载了这一位举世无双的工艺美术家,朱彝尊(1629─1709)的《寿山石歌》诗中有「是时杨老善雕琢,纽压羊马麏麚麙」句,「杨老」即指玉旋。清初学者高兆《观石录》则载:「李某……印一枚,皎然如梨花薄初日,杨璇作纽者八九,韩马、戴牛、包虎出匣,森森向人,盘礴尽致,出色绘事。(注六)」高兆将杨玉璇的艺术与古代著名画家相提并论,其间的醉心与赞赏,在在突显了杨玉璇不凡的琢艺。杨玉璇平生佳作,常遭地方官僚搜括,作为贡品,供奉御前。同时亦深受同时代文人、藏家喜爱。寂园叟(陈浏)的《说印》中,崇彝在〈说田石补〉一节记杨玉璇所刻的一件田黄蹲虎「重二两有半,其色浓若琥珀,虎作蹲式,茸毛拳屈,顾视如生,颌下有玉璇款。近闻为袁体明观察以千金市去。」 杨玉璇撷取历代名家之长,不仅努力提升制作技术,更多着眼于审美需要,标志着雕塑艺术所达到的新高峰。其艺术成就,除了重视外部形式的精美,而且注意到内在神韵的表达,主张表象到意象的深化,坚持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的美学定论(图一)。中国艺术表现山水风光,重在突出意境;而于人物,则强调传神。传神,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艺术品成功与否的标志。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将人物神态的表现,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杨玉璇的经典作品「田黄渡海观音像」(注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音造像,自在端庄,胸佩璎珞,手持净瓶,衣带流畅飘动;赤足踏于波涛上,在海浪中泛渡;相貌既慈祥又有着悲天悯人的神情,恰如其份的传达了佛经中,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愿望,得到了具体的物化表现(图二)。 杨玉璇作品的成功,源于其特定的时代文化内涵。这一时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辉煌时代,许多位工艺大师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从而为杨玉璇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经验。杨玉璇不仅从明代德化雕塑大师何朝宗的作品中获得启迪,而且也从其它门类中汲取了养分,如「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图三)及「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图四)(合称「禅宗组曲」)的神态形象,相较「何朝宗达摩立像」(注八)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极为相似(图五)。何朝宗的佛教人物瓷塑,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尘絶俗的轩昂气宇,令人仰之弥高。杨玉璇的圆雕技艺浑然无痕,人物神态精妙,丰腴圆润,充满了勃勃生机;其用刀之法坚致英挺,圆熟明快,「磨工大于雕工」,这种特点与元代漆雕大师张成的絶技「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刀法一脉相通;雕刻中的细腻处理,尤为精絶,全凭修炼深厚的刀技功力,才能呈现「心手相应、刀随心走」的无上境界,仅此一点,即为后仿者所不能及。 之所以将杨玉璇石雕造像与一般佛教造像区别开来加以认识,还在于其文化内涵不同。一般艁像作品多为供奉之物,其主旨为宗教崇拜,艁像的艺术性退居其次;杨玉璇石雕艁像则不然,对作品艺术性的严格要求超过了供奉崇拜的实用要求。在当时,乃至于今日,各大博物馆(图六)、私人收藏家们(图七)不惜重金搜藏杨玉璇石雕作品,(注九)显然是因为作品精美的艺术感染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倾向不仅反映在文人士大夫阶层,还反映在清代宫廷中,杨玉璇曾应宫廷征召,承制御用文房器具,深受帝王重视,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作品,大凡为清宫旧藏。(注十) 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石质润泽莹朗,造型生动传神,骨骼肌理结构准确,断臂姿势尤为精絶。半跏趺坐,躯体微倾,身着袈裟,衣纹上突起的圆弧线随身姿起伏而变化,且饰精致的锦纹于衣领及袖口;垂领袒露内衣,刻意回避绘画式的线条感,转折翻迭更合乎衣褶的自然规律。无臂衣袖横过胸前由左手拈住,独臂者的写实姿态,尤其引人注目。原配设宝相花锦地纹蒲团式石座。断臂慧可为汉僧相貌,额头高突乃「修行有道」及「智慧不凡」的象征;颧骨与眉弓棱角分明,横眉冷眼,双唇紧抿而嘴角上扬,神情孤傲,生动地捕捉住慧可「立雪断臂」坚忍求道的刚毅气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此像背后镌有草书「玉璇」署款,字迹苍劲充满力度,心手相应、刀随心走,一气呵成,絶无迟凝造作迹象。杨玉璇之技艺能事被誉为「絶技」,曾于康熙时期供奉内廷。此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乃冒辟疆旧藏,经后裔子孙冒广生转予龚心钊,石质佳良,品相完好。据学界公认的杨玉璇经典作品,海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统计不超过十件。 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材美工良,田黄冻石色泽介于金黄、橘红间,脂润莹朗,宝光璀璨。达摩的形象隆眉高鼻,络腮胡须及卷发,刻意强调「胡貌梵相」的特征考据。达摩神情宁静祥和,突显了面壁九年,实现「成就佛道」的愿望;弯眉垂目,意在静心观禅,似已进入摒思绝虑,「无我境界」的传神写照。传神,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艺术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是表达禅僧修行时的姿态,即禅坐中的「吉祥坐式」。衣饰的工法精絶,衣纹随身姿起伏,形成交综优美的圆弧线;在袈裟衣领以刀针细钩精致的花锦纹样,并镶嵌明珠为缀饰,如此便克服了身姿动态的限制,获得了生动的效果,反应了雕刻作者的高深造诣。 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原为冒襄水绘园故物,杨玉璇与冒襄同属万历至康熙年间人物。据龚心钊墨书题记及龚安英老人口述,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旧藏于冒襄水绘园,与白寿山慧可断臂像合为一组,同时并存,后经裔孙冒广生转予龚心钊。杨玉璇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家,此作杨玉璇田黄冻达摩面壁像,形似中求神采,气韵生动,取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杨玉璇制田黄渡海观音像,及田黄石罗汉像,与之相较,多有相合之处,皆杨玉璇盛年精品,可资参考。 周亮工卒于康熙十一年(1672),依照其晩年撰述的《印人传》中言:「玉璇年七十余矣 (注十一)」,可知杨玉璇生于明万历年间,活跃艺坛的时期当在明末清初。经比较台北故宫所藏的杨玉璇作品寿山石兽纽印(图八),兽纽的雕法精絶,上作蜷卧之异兽,顾盼有神,琢磨圆润。下刀之处流动写意,细微部分减省雕饰,反璞归真,或是奉职于造办处时期所制,亦当为晩年心境平和,见山是山之作,乃清宫旧藏的经典名品。此纽在一壁上刻细字草书「玉璇」二字边款,为其署款典范。寿山石慧可像之署款,与此纽显出一手,款字对较,用笔结体无不相合。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如皋人,为蒙古贵族后裔,与杨玉璇为同时代人。其出生于文学世家,后游学董其昌之门,与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商丘侯方域矜名节,持正论,品核执政,裁量公卿,时称「明季四公子」(图九)。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曾参加过戊戌变法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清朝刑部郎中,两年后兼北京五城学堂史地教习,后转为农工商部郎中。民国时,历任财政部顾问、农工商部全国经济调査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外交特派员。民国十九年(1930)年,冒广生于厂肆购得汪苕文《离亭寒色图》卷,此卷为康熙九年(1670),苕文官户部主事假归时,华亭高朗畟画,卷后有孙承泽、王崇简、龚鼎孳、朱彝尊……等多位名士题跋,这些题跋者均为明朝遗民,有许多是与冒辟疆颇有交情的朋友。冒广生为此事题诗时,「用卷中龚端毅韵」。龚端毅即龚鼎孳,与钱谦益、吴梅村同称「江左三诗人」,于康熙七年(1668)时曾作《与征君书》,征君即冒襄,由信中内容便可知悉,龚鼎孳与冒辟疆交情匪浅。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冒广生到了扬州,与龚心钊相遇,交谈甚欢。龚心钊乃龚鼎孳的后裔,故冒、龚两家已有三百年的故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冒襄肖像》图轴,图轴下方录有龚心钊应冒广生之邀所留下的字迹,其中载有「『岧嶤孔李旧通家,典数兰锜两姓夸』先端毅有寿征君文」,又有「『尘寰随处有沧桑,金石交期独久长;话到竹西文酒盛,寸心还炷影前香』顺治庚寅,端毅舟过邗江,征君亦至,相留卌日。」后来冒广生作〈题龚怀西翰林蘧庄图〉,叙述冒、龚两家的世代交情,均足以证明冒、龚两氏交谊深厚。 龚心钊(1870─1949)字怀希、怀西,号仲勉、瞻麓,安徽合肥人,寓居上海。十九岁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乃清代最后一任翰林院考官。光绪年间出使英、法等国,清末出使第一任加拿大总领事,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龚心钊平生笃好文物,潜心研究,因此他收藏的文物,精品颇多,且每件藏品均配有亲自监制的精美包装盒,盒内常附笺条,墨书研究成果,或收藏心得,爱惜文物之情溢于言表,风范足式,俨然为文物学者之气度。 注一:关于「绝技」,于《闽小记》中述:「闽中绝技五:会城去贪和尚之鬼工球,莆田姚朝士指环济机上之日晷,龙溪孙孺理一寸许之自鸣钟,漳浦杨玉璇一寸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福清郭去问一叶纸上尽书全部陶诗,笔墨仿欧阳率更。」《闽中纪略》:「闽人雕刻天禄、辟邪、狮虎各纽,精如鬼工。按:清初漳浦杨璇,字玉璇,时称绝技。」 注二:清.高兆,《观石录》(收于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页44。 注三:清.毛奇龄,《后观石录》,引述自桑行之等编,《说石》(上海:科技教育,1994),页624。 注四:清.周亮工,《印人传》,引述自周南泉、冯乃恩编著,《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2008),页374。 注五:清.周亮工,《印人传》,引述自周南泉、冯乃恩编著,《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2008),页680。 注六:清.高兆,《观石录》,引述自黄宾虹、邓实编著,《美术丛书(一)》(江苏:古籍。1997),页45。 注七: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6.元明清雕塑》(台北:锦绣,1989),页44、143。 注八:朱家溍编,《国宝》(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页172—173。 注九:Sotheby's HK, 2006, Classicism in Continuum: the Arts of the Ming, Sale HK0244, 0246, Lot916. 注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金银玉石卷》(上海:上海辞书,1996),页82。 注十一:清.周亮工,《印人传》,引述自周南泉、冯乃恩编著,《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2008),页374。 禅宗组曲 达摩面壁─慧可断臂 罗汉题材的流行和佛教禅宗的发展弘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习禅是禅宗僧人的修行方式之一。禅僧,则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禅者,能藉由禅的修持,来达到「明心见性」的内在体证;再透过坐禅的训练,进而实现「成就佛道」的愿望,道业的完成。传说禅宗始祖达摩有面壁九年之举。 达摩(?─535),又称达磨,梵名Bodhidharma,意译作道法。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国王子,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派遣使者迎至建业,然而达摩与梁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上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许多人不解其意,便称之壁观婆罗门。其时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慧可初名),历经千辛万苦,追寻达摩踪迹至少林(图十)。 慧可(487─593),我国禅宗二祖。南北朝之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又作僧可。幼时曾于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早年周游听讲,参禅冥想,精研孔老之学与玄理。北魏正光元年(520),参谒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之前达摩在南京雨花台曾和神光会面,那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而今神光请求达摩收纳为徒,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絶。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则侍立其侧,精心照料,形影不离。 《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了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达摩知道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尽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慧可立雪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跪在雪窝里,用独臂恭敬地接了「法」。顶礼拜谢而退(图十一)。 过了九年,达摩即将驾鹤西归,遂叮嘱慧可禅宗之秘奥,并传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不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梁武帝尊称达摩为「圣冑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达摩圆寂后,慧可即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予弟子僧璨,之后赴河南邺都演说楞伽经意三十余年,韬光晦迹,人莫能识。尔后于筦城匡救寺盛扬宗风,学者云集,又与沙门辩和论道,辩和论不过慧可,便在邑宰霍仲侃前挑拨是非,仲侃误信辩和之词,对慧可加以迫害,慧可则于开皇十三年(593)示寂,世寿一〇七,隋文帝赐「正宗普觉大师」、「大祖禅师」之谥号。 重88g.

5万元以上的玉雕(价值千万的玉雕)(3)

清乾隆 “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

中国嘉德成交价: HKD 17,250,000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4.4×4.4×7.6 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玺碧玉质,蹲龙钮,印面正方形,阴文篆书“自强不息”四字。宝玺原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为压脚章,与“懋勤殿”玺和“八征耄念之宝”玺配套使用。此三方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将其与《宝薮》对比,无论是印材的质地、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书中的著录相符合。 宝玺作于乾隆五十四年到乾隆五十九年间,其印文“自强不息”源自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其“干卦”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帝在为自己寿跻八旬深感得意的时候,同样隐隐流露出内心深处那种不自觉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如上文所提,宝玺所在的组套印中另有“懋勤殿”和“八征耄念之宝”二玺。其中“八征耄念之宝”印面正方形,汉文篆书“八征耄念之宝”六字,在套印中与此方“自强不息”一起作为压脚章使用。另一方“懋勤殿”玺印面长方形,汉文篆书“懋勤殿”三字,字左右两面围绕两条行龙,在套印中作为引首章使用。此二玺已经在2008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的《皇威万代——集美家族藏乾隆御用宝玺》专拍中拍出。 懋勤殿在紫禁城中路干清宫西庑之北,是清宫重要的储存御用文房用具的地方。据文献记载,此殿之内“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焉”,其中当然也包括皇帝钤用之宝玺。在清代,每当内府书画鉴定之后,都要将其交到懋勤殿用宝,如沈初在《西清笔记》卷四中记载:“御用铜、玉、冻石印章,皆贮懋勤殿,有《宝薮》一册,每遇御笔书画发下,用宝诸臣择印章字句合用者,位置左右,以令工人”,可见此套宝玺极有可能是制作以后就放置在懋勤殿中的。 清乾隆“自强不息”蹲龙钮碧玉玺赏析 郭福祥 乾隆皇帝(1711-1799)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对他自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七十万寿、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喜得玄孙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八十万寿、乾隆六十年(1795)的颐养归政成为太上皇帝等等,对于每一个这样的历史时刻,乾隆帝似乎都进行过精心的安排和筹划,留下了大量可供后人追述的文献和遗物。在这些文献和遗物当中,乾隆皇帝的御用宝玺就是以这些历史时刻为背景,以其当时自身的状态和心理为表达对象的特殊产物,无疑是值得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而此方碧玉“自强不息”玺就是乾隆帝晚年众多与他八十寿辰有关的御用宝玺中的一方。 此玺碧玉质,蹲龙钮,印面正方形,阴文篆书“自强不息”四字。该玺侧面贴有两块早期的纸片,上面写有解释玺文含义的法文,说明此玺早期曾为法国收藏。此玺原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另外两方则是“懋勤殿”玺和“八征耄念之宝”玺。使用时此方“自强不息”玺作为压脚章钤用于御笔作品之上。此玺和与之配套的另外两方玺印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将其与《宝薮》对比,无论是印材的质地、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书中的著录相符合。 此玺的所有者乾隆皇帝是满族入主中原后的第四代帝王。他统治时期(1736-1796)的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盛世。这种盛世表现在乾隆帝御用玺印方面,即是1800方的庞大数量和平定新疆回部后大量玉质印章的持续制作。当然,作为极端私密性的个人物品,御用玺印的制作又与乾隆帝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密切关联。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乾隆帝的御用玺印,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个人的一生中加以考察。而对于此方“自强不息”玺,下面的介绍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迈的乾隆皇帝又一次迎来了纪年逢五、圣诞逢十的正寿之年。在乾隆帝看来,自己登基五十五年又恰逢八十整寿,实与天地之数自然会合,是上天眷佑的结果,值得大庆特庆。因此,早在一年之前的乾隆五十四年的中秋,乾隆帝就开始了对庆典活动的筹划,包括御殿受贺的地点、规模、各地及藩属国万寿贡品等等。同样,依照成例制作相应的宝玺也是活动筹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事项。那么这一次,乾隆帝又会选择什么样的玺文呢? 这一次,乾隆帝将视线落在了中国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尚书》之上。据《尚书》“洪范”篇记载:武王克商后,向箕子请教天道之义,箕子便以洪范九畴相告。乾隆皇帝认为箕子所陈洪范九畴是“万世帝王制治之源,……无一不关于为君者之一身一心。”而九畴中的第八“念用庶征”与乾隆当时的以万民为念的想法正相一致,于是,据此拟定“八征耄念之宝”的宝文。关于为什么要用“八征耄念之宝”这几个字刻制宝玺,乾隆帝自己在《八征耄念之宝记》中是这样解释的:“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袠之庆,镌诸玺,以殿诸御笔,盖莫若《洪范》‘八征’之念。且予夙立愿八十有五,满乾隆六十之数,即当归政。今虽八十,逮归政之岁尚有六年。一日未息肩,万民恒在怀。庶征之八,可不念乎?念庶征即所以念万民。《曲礼》‘八十曰耄’,老而智衰之谓。兹逮八十,幸赖天佑,身体康强,一日万机,未形智衰,不可不自勉也。”可以说,八征耄念之宝的刻制既是乾隆对八十万寿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戒勉。最早的八征耄念之宝刻制于乾隆五十四年冬天,并于第二年的立春日开始钤用。 需要说明的是,和“古稀天子之宝”一样,“八征耄念之宝”只是一方主宝。除主宝之外,乾隆帝还同时选取了“自强不息”的宝文,刻制成副宝,与主宝相配。按“自强不息”源自同样是儒家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一书,其中“干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隆帝为什么要选择“自强不息”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宝呢?按照他自己解释就是:“向有自强不息宝,以殿御书。庚子年镌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兹以寿跻八旬,镌八征耄念之宝,仍副以自强不息。盖经书中自儆之语虽多,而易象首干,法天行健,至为切要者,无踰于此语。予既镌八征耄念之宝,复副以自强不息,亦犹七旬时刻古稀天子之宝,副以犹日孜孜,皆铭干惕之志也。”选取“自强不息”作为“八征耄念之宝”的副宝,就是要表明他在归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为念,孜孜求治,勤于政事的意旨。在乾隆帝看来,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康强,一日万几,未形智衰”,作为统治天下的帝王,怎敢有丝毫的倦怠心理呢?“一日未息肩,万民恒在怀”,自己一定要体天爱民,诚心勤政,做到“坛庙之祀,不可不躬亲;雨旸之时,不可不常验;中外之政,不可不日勤;民物之养,不可不心存。”从中不难得知,乾隆帝在为自己寿跻八旬深感得意的时候,同样隐隐流露出内心深处那种不自觉的忧患意识。而“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拟定了“八征耄念之宝”和副宝“自强不息”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宝玺的制作。这种以“八征耄念之宝”为核心宝玺的制作从乾隆五十四年冬天一直持续到乾隆五十九年,从没有间断过,制作总量超过一百四十方。此方“自强不息”玺就应该制作于这个时段。 如前所述,此方“自强不息”玺是三方一组套印中的一方。这组套印俱碧玉质,蹲龙钮。另外两方中的“八征耄念之宝”印面正方形,汉文篆书“八征耄念之宝”六字,在套印中与此方“自强不息”一起作为压脚章使用。另一方“懋勤殿”玺印面长方形,汉文篆书“懋勤殿”三字,字左右两面围绕两条行龙,在套印中作为引首章使用。这是把主宝“八征耄念之宝”和副宝“自强不息”与以宫殿名为引首宝相互搭配而成的组宝。这种组合的组宝基本是为了将组宝放置在指定的宫殿而制作的。懋勤殿在紫禁城中路干清宫西庑之北,是清宫重要的储存御用文房用具的地方。据文献记载,此殿之内“凡图书翰墨之具皆贮焉”,其中当然也包括皇帝钤用之宝玺。沈初在《西清笔记》卷四中记载:“御用铜、玉、冻石印章,皆贮懋勤殿,有《宝薮》一册,每遇御笔书画发下,用宝诸臣择印章字句合用者,位置左右,以令工人。”在清代,每当内府书画鉴定之后,都要将其交到懋勤殿用宝。此套宝玺极有可能是制作以后就放置在懋勤殿中的。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此方“自强不息”玺同为一组的其它两方“八征耄念之宝”和“懋勤殿”玺已经在2008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的《皇威万代——集美家族藏乾隆御用宝玺》专拍中拍卖。而此方“自强不息”玺的出现,自然令人生发出该套组玺终有合璧之时的期待。

5万元以上的玉雕(价值千万的玉雕)(4)

寿山田黄石摆件

中国嘉德成交价: RMB 20,125,000

作者: 石卿

尺寸: 10.3cm. high; 340.7g

寿山田黄石产量稀少,且多小件,极难得大件,如此件之形体硕大饱满实为极其难得。质地温润凝结,细腻通灵,色泽金黄,通透明媚,仔细端详好像发出金灿灿的毫光。田黄石特有的萝卜丝纹隐约于石之肌理之中。明艳的黄色瑰丽无比,天生带有帝王之气,被视为珍宝。此田黄摆为石卿之佳作,画面布局依石就形,起伏转折恰到好处。远山层层叠叠,祥云萦绕其间,静穆的古柏参天入云, 夜游赤壁之人谈笑风生、指点江山。雕刻轻浅,层次分明,人物景致灵动毕肖,让观者浮想联翩。良工与美石的完美结合,堪称是珠联璧合之罕见佳作。题识:赤壁夜游、石卿。

5万元以上的玉雕(价值千万的玉雕)(5)

清乾隆 白玉雕升龙五蝠兆庆如意

中国嘉德成交价: RMB 20,700,000

年代: 清乾隆

材质: 白玉

尺寸: 长43.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此柄如意以整料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光滑,触手润泽细腻。器身呈灵芝式,云叶首,四周起如意云纹边框,首面浮雕正面卷体的穿云升龙,龙头位于正中央,方头阔嘴,龙睛怒突。龙首颡顶圆凸,此为长寿瑞征。叉状龙角冲天直立,鬃毛细如游丝,须髯当风飘动,翻卷上翘。龙身作盘踞状又颇富身段之变化,展于龙首两侧,蜿蜒盘曲,直至横勾于龙首下方。龙身灵活夭矫而又挺拔有力,刚柔并济,深具凌空摇曳的层次感。四肢健硕,五爪回勾似鹰,充满动感。周身鳞片光鲜,鳞次栉比,雕琢细致入微。四周加以祥云锦地铺垫,更添腾云驾雾之象。龙首微低,似探向下方火焰珠,作正面枪珠形象,威不可犯,英姿神武。 柄身中部隆起,自上而下渐宽,曲线优美。正面浅浮雕一树凌寒腊梅。枝干遒劲,向上舒展,朵朵梅花或含苞枝头,或傲雪绽放,布局疏朗,衬以白玉材质,更添写意风骨,似有盈盈暗香氤氲鼻端。柄身背面浅浮雕四只蝙蝠,悠然盘旋于祥云之间,正面柄端亦雕有一只蝙蝠,正合五蝠之数,构思巧妙精致。我国古代历来有以“五蝠”作“五福兆庆”之吉祥寓意,“五福”据《尚书·洪范》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此柄如意冠作正龙,柄雕花卉,背有五蝠,既有象征帝王的正面龙,又有“五蝠兆庆”的吉祥寓意,雅致讨喜,集艺术与身份的象征为一体。刀法运用娴熟,雕琢细致入微,磨制光滑细润。《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观此柄如意所雕正龙,丝丝入扣,纹理清晰,苍龙遒劲威猛,磅礴之气扑面而来,艺术感染力极强,足见乾隆盛世玉作工匠精湛的雕琢技艺。整器造型雍容端庄,曲线婉转流畅,结构严谨有度,形制典雅,彰显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息。 来源:著名海外藏家旧藏 竞投本件拍品,需办理特别竞买号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