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

#人生哲理#

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1)

工作和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真实经历,“无意中”做了一件什么事,或是“无意中”那样地做了一件事,结果却美好得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我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无心插柳柳成荫”。

除了我们认为的“幸运”因素之外,“柳成荫”还有其它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吗?

有利,有用。利用利用,什么是利,什么又是用

“君子喻于义”,这证明义是很有用的是很重要的,但为什么往往又会“见利忘义”呢?

利和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2)

《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子”三个例子,来继续谈“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实有与虚无,这一章的学习,对于我们在日常中混淆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以至于常常本末倒置,具有很重要的“唤醒”意义。

包括帮助我们去认知并处理“无用的健康、幸福”和“有利的金钱、权力”之间的关系……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3)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要看这个“心”是颗什么心。

“有心”和“无意”到底是什么呢?

美好的结果,或许有偶然的幸运的外部因素,但从内部机理来讲,一定是符合“道”即自然规律的。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4)

一、每日一学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3,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4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注释

1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这个数目取法于月数(每月三十日)。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2 无:指毂的中空之处。

3 埏(shān):和。埴(zhí):土。埏埴,和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

4 户牖(yǒu):门窗。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5)

  •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糅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6)

  • 赏析与点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有”、“无”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不同,第一章的“有”、“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而“有”在这里指实物,“无”是对“有”的否定。一般人只注意到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

老子在本章通过车、器、室三个例子,说明车轮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车才能行驶;器皿中间空虚,才能盛物;屋室中空,才能居住。从而总结指出“无之以为用”。老子意在说明:一、“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觉察而已。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7)

  • 曾仕强解读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的是无的大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其实是轮子。如果当初没有发现轮子的功能,可能人类就很难进步。一直到现在,几乎所有东西,都跟转动的作用有连带关系。所以,老子就用轮子,来启发我们去想象。

三十辐,是轮子里面有很多辐条,当然不一定是三十根。可是再多的辐条,如果中间没有一个空洞的轴心的话,也构不成车轮。这个空洞的轴心就叫毂。三十个辐条,聚积在一个空洞的轴心。“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因为有这个空洞的轴心,才能够发生车子转动的功用。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8)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就是泥土。“埏”,就是揉合。“埏埴”,就是把泥土拿来揉合。大家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时候,一定先把泥土拿来,把里面碎的东西捡掉,然后再揉成泥团,这才开始去造器。可是不管怎么做,如果那个器没有装东西的空间,就没有用。

比如一个方正的东西,就装不了任何东西。所以,“当其无”,就是因为它有那个看起来很空虚的空间,才“有器之用”,方才产生了可以盛装东西的、作为器物的这种功用。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9)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工匠把门窗开凿出来,就是因为里面有这么大一个可以装人、装东西,可以来来往往的内部空间,这个室才有作用。如果这里面所有地方都塞满了东西,连人都进不来,那就毫无功能可用。

因此,老子告诉我们,看房室的时候,“当其无,有室之用”。看它空间有多大,能摆一个床,或者两个床,还能不能把它隔开来,一半做会客用?“有室之用”,房室的功用,就是那个无的部分。可是一般人只重视“有”的作用,却完全忽略了“无”的价值。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10)

因此,老子提醒我们: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它只是给我们便利而已,真正给我们用途的,是“无之”。所以奉劝当代的人,还是要汲取老子的教训。当我们看到“有”的东西以后,要去想它“无”的部分。我们一定要深一层去想,才知道用的根本在“无”,不是在“有”。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种花花不发。

古人之所以能够体会到这种很深刻的哲理,就是因为有《道德经》。它告诉我们,“有”跟“无”是相生的,而且是同出的,它们是同一类东西,分不开。有,如果没有“无”,就没有用;无,如果没有“有”,也用不了。因此,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11)

“无心生大用”,说的是一个人在无心时,那个心的功能才会大大地发挥出来。所以,人到底要有心还是无心,真的要好好去感悟一下。有心人,所想的大部分都是偏的。无心人,才会合乎自然的规律。无心对人好,才是真心对人好。有心,就叫作有心机,有心机多半是偏的。

“有物不通神”,有了物以后,人就通不了神了。因为每天看的都是物,怎么还会注意到神呢?这个神,并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拜的神,而是让人看不清楚的,恍恍惚惚的,不可思议的那一部分表现。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12)

这样,老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只看到“有”的部分,还要去注意“无”的部分,那才真正是大用。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子告诉我们,要杜外以养中。“杜外”,是杜绝外面给我们的一切引诱。“养中”,是养里面那个看不见的,但永远存在的良心。

我们本来是很有良心的,可是被外界一引诱,良心马上就不见了,这很奇怪。当我们没有看到钱的时候,觉得做人要凭良心。可是当我们看到钱以后,那四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叫作见钱眼开。眼一开,良心就跑到背后去了。所以,“杜外以养中”,是我们修养自己最好的一个基本功夫。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关于国学经典语录(传统文化国学)(13)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