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是数学第一吗(数学大神韦东奕走红)
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微信公众号回应青年教师韦东奕网络走红一事。全文如下:
近期,我校青年教师韦东奕受到广泛关注。韦东奕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数学家,他于2010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14年本科毕业后保研继续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并于2020年入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韦东奕在学生时代曾创下傲人的竞赛成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不久,他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和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被多个国际著名数学期刊接受并发表,世界闻名的布尔巴基讨论班专题研讨韦东奕与合作者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韦东奕还与人合作在随机矩阵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韦东奕专注于数学世界,为人纯真,生活简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为青年数学人才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韦东奕在校就读和工作期间均得到了师长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不受打扰地学习和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工作成果。
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临近高考,一条北大数学老师的视频火爆网络。
视频中的他,自我介绍是:北京大学数学系10级本科生、14级研究生,高中数学联赛山东省冠军,拿到过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也因此保送北大。
也有眼尖的网友一眼认出,这位外表朴实无华的老师竟是真正的大佬——被称为陈景润的接班人、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韦神」韦东奕!
01
1991年,韦东奕出生于山东的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
澎湃新闻从山东建筑大学多名教职工处获悉,韦东奕父母均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老师,其父亲韦忠礼生前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还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
“韦忠礼在数学领域很有建树,我们以前经常听说他们爷俩的事迹,有时候父子俩没事干了,就会打趣说,‘来,我们做道数学题’,这也成为我们同事间的一段佳话。遗憾的是,几年前,韦忠礼老师去世了。”山东建筑大学一职工这样告诉澎湃新闻。
因为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所以家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籍。
小学一年级时,《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本书中的题目让韦东奕从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从此便对数学深深痴迷。
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是学校里的名人,同学们都知道他数学成绩非常好。老师们也注意到了他,其中就有老师向已经带了多届数学竞赛班的张永华推荐了他。
“当时,我先和他接触了一下,出了几道高中的题给他做,他不仅解答很正确,而且方法也很好。”张永华跟韦东奕接触后,便去做韦东奕家长的工作,希望韦东奕能够提前跟着他学习数学竞赛知识,韦东奕父亲韦忠礼是山东建筑大学数学系的老师,双方都是“同道中人”,结果便是一拍即合。
2007年,张永华和韦东奕已经有过近两年的接触,双方配合得也非常好,韦东奕进步很大。但是,韦东奕在参加中考时,其分数并没有达到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录取标准。
“即便总分不高,数学方面强项明显的韦东奕依然是济南多所高中争抢的‘香饽饽’。最终,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韦东奕破格录取,这在学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张永华回忆说。
在高中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张永华就开始带着韦东奕备战数学相关竞赛。最终,还在读高一的韦东奕陆续拿到了山东省级、国家级的奖项后,又入围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之列。
从那以后,韦东奕就开始了他的“封神”传说。
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一共要经历8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要解3道题。
而这24道题,每一道都难出天际,更别说还要在4个小时内全部完成3道题。
但24道题,韦东奕完成了23道半!创下了一个连教练都叹为观止的记录。
而且重点是:韦东奕经常在考试刚开始的1个小时,就解完了所有题目!
他解题的许多方法都是自创的,比标准答案还要简洁的多,被誉为“韦方法”。
02
让韦东奕一战成名的,是他在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上的惊人表现。
在第49届IMO上,他的成绩是:6道大题全对!满分!
据《齐鲁晚报》当时报道,韦东奕描述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场景: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选手要在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
韦东奕因6道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据说,当年难度最大的题目,是压轴的平面几何题,韦东奕居然是用纯代数的方法解出来的。
一年后,韦东奕带着他的光辉战绩——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国家队集训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参加了第50届IMO。
在这场比赛上,韦东奕更是以1:7的时间比,“击败”了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陶哲轩——
陶哲轩受邀解答压轴的第6题,用了足足7个小时,而韦东奕在比赛中,仅用时1小时。
两届IMO大赛满分通关后,高中数学竞赛已无敌手的韦神渐渐隐退,只留下一道「韦东奕不等式」供后人膜拜。
03
两次IMO夺冠后,北大向韦东奕伸出了橄榄枝。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号称中国的“第一学府第一系”——北大的学校代码是“10001”,全国所有高校中排第一;北大数学系的编号是“01”,在全校所有专业中排第一。
韦东奕则是数院扫地僧之首。数院,乃至北大都流传着韦东奕的传说。
有一次习题课由韦东奕讲课,他讲完后,没听懂的大家请教授再讲一遍,而教授却微微一笑说:“不行,我也没听懂…”
在韦东奕担任助教的某门课中,教授这样给同学们介绍到:“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而让韦东奕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大三那年在“丘成桐数学竞赛”中碾压般的表现。
丘成桐数学竞赛光是考纲就有58本书,涵盖内容是清北数学系教材的三倍,而就算是开卷考书上的原题也很难。
而韦东奕竟然钻研透了这58本书,一举拿下除代数外,“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
被北大的同学盛赞:韦教主凭借一己之力就碾压了我们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国科大。
而加上韦东奕大二时所获的代数金奖,韦东奕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丘奖”大满贯选手。
04
澎湃新闻专访了韦东奕高中时的班主任、现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永华。谈及韦东奕,张永华坚信其是数学方面的天才。
从初二年级时就开始关注韦东奕的张永华对其很是了解,“和家长一样”。不过,张永华也表达了他的担心。
他说,“韦东奕数学方面确实天分出众,但是其情商并不高。现在关于他的视频在网上火了之后,各种评论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不希望这些评论影响到他。希望公众对其少些关注,给他一个做学术研究的安静空间。”
在高中阶段,张永华给了韦东奕充分的自由。
韦东奕刚开始读大学时,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起初,北京大学曾给我们学校反馈过,韦东奕在大学表现并没有很出彩,当时我曾有过担心。”为了能让韦东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其母亲曾在北京陪读两年,后来韦东奕在校期间拿到了不少数学方面的奖项,证明了自己,张永华的担心也打消了。
“理科生大概率是在生活问题上能力不足,特别是学数学的人,就像我们的大脑思维可能分了好多功能区,那些数学天才大脑思维的功能区可能是相对单一的或不均衡的。”张永华早就注意到了理科生的通病,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引导,比如轮流当班干部、轮流做课代表等。
但是,张永华认为,韦东奕这种数学天才在生活问题上的短板是天生的,社会需要其发挥专长,就应该对其短板给予宽容和帮助。
“我们不能对其有偏见,也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培养他,应该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比如在科研上,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和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其潜力。另外,在生活问题上,北京大学可以给予其适当的照顾,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张永华称。
看上去孤傲的他,实际上是思维方式和高度跟普通人完全不在一个层面,是“对数学以外的其他东西都不在意”——
他可以每天十二个小时研究数学还乐此不疲,且在作业中,一丝不苟地写清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用到的定理,“韦东奕这个人真的没有什么不正常的,除了他的数学太强了。”
韦东奕不善言辞,但十分谦虚低调。
每当听到别人夸赞他时,他常说“没有啦” “不是这样的”,表扬他人“你也很厉害” “真有水平”;
当同学们拿着题目去问他时,他也总是乐于助人解惑——即便是别人两三天都解不出来的题目,他只需要读一遍题就能把答案脱口而出,也会耐心地解答。
生活中的他,真实而可爱。他喜欢听着收音机去各个寝室闲逛,喜欢把同学的书都扫荡一遍完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离开,玩狼人杀时,因为正直善良,永远学不会撒谎…
05
2014年,韦东奕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
江湖上流传着海外名校的“抢人”传说。哈佛给出了一系列令人心动的优待,甚至愿意为了韦东奕打破校规——只要韦东奕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就在大家以为韦东奕会前往国外深造时,他却毅然留在了北大,并在这里读完了硕士,只用三年半就拿到博士学位,2019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他,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竞赛和科研有着很大区别,竞赛考察的是运用技巧解题的能力,而科研重在探索未知世界。
但还是那句话,韦神毕竟是韦神,转型做科研的他,依旧是值得敬仰的存在。
短短几年时间,韦东奕已经发表了25篇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
韦东奕优秀到让大家甚至有点儿“忌惮”,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曾说,“因为韦东奕很快就可以把别人文章中用到的方法和结果大大简化,所有有些大人物都不敢轻易在文章发表前,把研究提前放在网上…”
韦东奕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道闪电,击破闷热和烦躁,清爽了很多人的内心和灵魂。那么,人们在惊叹什么?我想,不只是韦东奕身份和形象的反差。我们其实也是在惊叹:原来,人还可以这么专注地、纯粹地活。我突然有种恍惚,他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象牙塔的模样。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近年来,所谓高等学府,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只是意味着一份光鲜学历,一块敲开大机构、大平台、大厂的敲门砖。但却忽略了,象牙塔的本质是塔,是指引,是方向,是光亮。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该是我们精神的向往。
本文由“京城教育圈”编辑综合整理自INSIGHT视界、北京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等,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