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作文课堂实录(文本生命的样本)

(一)

熊芳芳作文课堂实录(文本生命的样本)(1)

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课堂的特点,用两个字概括,一为博;二为深。

博,体现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关于作者的书信、年表、人物传记的引用,不同时期的作品、文章的分析,以及相关主题的经典文章的对比联读;

深,体现在对于人性的挖掘和阐释上。在她的课堂里,活着,死亡,存在,意义,自由,价值,美丑……是频繁出现和思考的词语,生命不断地接受着最终极的拷问,所有的问题都直指人性的最深处。

这种风格是由她的教学观决定的:

“我的生命有内涵了,我的教学就会有内涵;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学就会有高度,所以教学永远只是一个枝节的问题,而不是根本问题。”

芳芳老师的教学忠于的是自己的生命,而她是这样的人——“从哲学修养到学术资源,在当今的中国实在不同凡响!”(孙绍振教授语)

学术资源决定了课堂的博,而哲学修养则决定了课堂的深,生命语文是她的课堂,独一无二。

在这样的博而深的课堂里,我们时常有课本沦为配角的错觉,这是她的课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恰恰是熊芳芳老师的标识:在生命语文的课堂里,文本是生命的样本。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生命的片段,其背后必然藏着一个具体鲜活完整的生命,在对文章里生命不断地追问里,师生们一起寻找个体生命背后的美学意义:

在《项脊轩志》里,是一个能屈能伸重情重义亦刚亦柔拳拳赤子的韧性与真纯的生命;

在《窦娥冤》里,是一个无生无爱的悲哀的生命

在《囚绿记》里,是一个寂寞的会想像的生命

在《论语》十则里,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奥秘的生命。

……

如果我们愿意细数,在熊芳芳老师的每一个课堂里,每一篇课文背后立起的永远是一个有着审美意义的生命。

(二)

熊芳芳作文课堂实录(文本生命的样本)(2)

一篇文章即是作者生命的样本,是作者的气血凝结而成,秉着对生命样本忠实和尊重的原则,芳芳老师着手的是还原生命语境的工作,试图在一个完整的人生里去考察生命片段样本。

她娴熟地大量运用课外资料:人物的年表,在生命的眼光的审视下,成了作者成长的外部足迹,而作者的文章,则是内部心灵成熟的轨迹,还有各种书信,传记,论文资料则是他者眼中的生命样式,所有的资料合在一起,就能忠实地还原一个生命样本所处的生命语境,让学生清楚地看见文本背后的站立的立体饱满真实的生命。

然而,课外文本大量涌入,必然会挤占课文主体文本地位,这冒的是舍本逐末的风险,钱钟书曾经有个对于作家和作品的比喻,他说,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言下之意,大家关注作品就好,何必在意作者,说的似乎有道理,可是我们现在语文课面临的是学生并不觉得“鸡蛋”好吃而又必须要吃的困境。

阅读,是带上“她”的眼睛看世界的过程,可是,在大多的语文课堂里“她”是不存在,课文只是待宰割的一堆文字符号而已。所以,在生命语文的课堂里,不厌其烦地引用的背景资料,学术资源实际上建构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恢复学生对文本背后生命的感觉,既然对鸡蛋冷漠毫无感觉,那么还原母鸡,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母鸡,看着它在何时何地怎样下的蛋,学生便再也不会把鸡蛋看成石头,便能看见她的温热;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便是带着情感认知的,就比较容易走进作品的语境里,

这样看来,在生命语文里,我们看见的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教学方法,而这个曲线,是培养学生生命体验感的必经之路,熊芳芳老师常说,情感就是语感。这种体验感是读懂文本的动力也是一种助力。

(三)

熊芳芳作文课堂实录(文本生命的样本)(3)

“在阅读中,既要有从文本到生命的过程,即从语言层面进入精神世界的过程,也应该有一个从生命到作品的过程,即从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状态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余党绪语)

大多时候,作者生命与文本是可以相互阐释的,在互相阐释的过程中不断地生发新的意义。在研读课文的过程,学生就会遇见另一个生命——作者通过文本塑造的属于审美世界的生命,这个生命没有具体的人生,它只活在文本里,是文本主人公。有时候,这个主人公是审美化的作者,有时候,这个主人公是文本里的角色。

文本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阅读,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教学, 就是教师以第三者的身份对这种对话的理性介入。”(同上)

芳芳老师的课堂理性介入的方式一是—“追问“,在矛盾中,在质疑里,面对着文本主人公的行动,困境,选择,追求,追问——为什么?

《窦娥冤》里,既然窦娥选择了为婆婆顶罪,为什么还要喊冤呢?

《一个文官的死》里,为什么一个喷嚏就可以导致死亡?

《背影》里朱自清为什么要在晚上出去,为什么偏偏选择荷塘呢?

《最后一片藤叶》里,苏艾对琼珊的爱一点也不比贝尔曼对琼珊的爱少,为什么为琼珊画藤叶的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

《囚绿记》里,为什么作者由最初对绿的爱恋渐渐变得自私?

《捕蝶者》中,和《捕蛇者说》比,为什么同样是面对自然界的生命被人类捕捉,我们同情的对象竟然完全颠倒,我们的立场被完全颠覆?

……

这些问题将对生命的理解引向纵深,从表面的生命形态走到了心灵的深处,从感性走向了理性。

第二种介入方式是——联想

芳芳老师课堂的联想的生命意象是纷至沓来的,古今中外,现实,艺术,文学,戏剧,电影,儒家,佛家,道家,基督,所取范围是整个人类文明,这是她所有课堂的共同特点。

现举《窦娥冤》的课堂设计为例:

由窦娥的刑场那个联想到了鲁迅笔下夏瑜的刑场,雨果笔下卡西莫多的刑场

由窦娥对人间恨怨,不宽恕的选择,联想到现实中两个司机的故事,(一个临死前做了拯救全车人的司机,一个带着全车乘客坠下悬崖的复仇司机),联想到繁漪式的毁灭,对比东海孝妇,对比颜回;对比哈姆雷特的犹豫,对比美国爱荷华物理性枪击案里凶手的信与死者亲人的信。

这样的联想将生命引入广阔的世界,在人类文明的视域里,看到了同类,也看到了不同,在比较和归纳中,生命由个体走向了永恒。

追问和联想使得文本中生命的审美意义获得了完整,它超脱了表面呈现具体的样子,具体的情景、行为和时空,走向了寻找生命真谛的道路。

(四)

熊芳芳作文课堂实录(文本生命的样本)(4)

事实上,在芳芳老师的每一节课里,都一定有一则生命的箴言:

“永远要记得仰望和俯首,仰望头顶的星空,俯首倾听心中的道德律,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有纵向的高度。有了平衡而完整的生命,才会有和谐而美丽的世界。”——《和平的祈祷》单元整合设计

“我们不能停留在动物的本能上,我们也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和高度,但我们必须向着那个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过程。”——《论语十则》

人的天性当中有鲜花也有杂草,如果你选择浇灌鲜花,你的人生就会充满芬芳,如果你选择浇灌杂草,你的人生将是一片荒芜——《故事写作讨论课》

善良的人们,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爱得越多,愧疚也就越多——《老王》

人类是什么呢?他们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谁改变了自己,谁就改变了世界——《一个文官的死》

人生的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而文学的使命在于达成一种理解,是理解让心灵变得柔软不坚硬,让生命变得温暖不孤独,让使劲儿变得丰富不单调。——《等待戈多》

“在处境的困顿中,对处于已经相对变化了的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当中的自我进行重新省知……在宇宙中找准自己的生命位置”——《沁园春长沙》

……

很喜欢芳芳老师的这段话:“我们都是镜子的碎片,或大或小,或规则或不规则,我们所能折射的只能是局部,或者是一个相对宏观的世界的缩微,但这就够了。”

她的每一节课,不就是努力用不同的审美生命折射出生命的某一面吗?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生命的样本,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生命世界的缩微。

(五)

熊芳芳作文课堂实录(文本生命的样本)(5)

在生命语文的课堂里,学生从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出发,带着作者的生命眼光,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走近文本中审美的生命,在生命的美发现中,自己的生命得以陶冶和升华;教师亦是从生命体验出发,去解读作者的生命,课文里的审美生命,并引领孩子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最高审美处,感性的,智性的生命之美。课堂的活动里则从作者生命的还原中,文本生命的追问里去感悟生命的灵性和智慧。

“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在这个课堂里,文本不是消失了,而是化作了生命的一部分,是师生共同讨论的生命样本。生命与文本相互阐释,在对彼此阐释中不断成长,在阐释中,试图走向生命最高的真善美。

芳芳老师说,生命语文不是一个派别,而只是一种理解,一种行动。在其中,我确实没有学到什么统一的,具体的教学技巧,只是感受到温度,生命的温度,这种温度恰恰是语文教学里最微妙,最珍贵,最不可丢弃的东西,它是重建心灵家园的最根本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