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膝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即便是在讲究多子多福的古代,这规模也算是十分庞大了,明朝十六帝中,就属他子嗣最多。苦孩子出身的他,深知生活不易,因此在给儿子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外,还参考历朝历代的得失,重开分封制,将除嫡长子朱标以外的诸子分封各地,让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藩王。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1)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优渥的资源调配下,二十六个儿子中除两人夭折外,其余二十四人都活到了成年。可正如“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俗话所说,很多天性不是后天教育能改变的,要不然在教育子女上也不会出现“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这种人类迷惑大赏的行为了。加上有老爹特意提供的种种特权加持,这群天潢贵胃充分将人性之恶,将作死的能力发挥到了及至。于是乎,被迫自尽者有之,谋朝篡位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谋逆被废者有之

本文内容接《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诸子的人生百态(上)》,从明太祖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开始往后介绍。

十四子朱楧

朱楧,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十七,生母郜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于加强塞防需要,改封为肃王,藩地陕西甘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肃、辽、庆、宁四王同日之国。朱楧“以陕西各卫调戍士马未集”故,暂驻平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初三,移藩甘州(今甘肃张掖),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为九大塞王之一

当时,曹国公李景隆正奉命整饬陕西属卫士马,明太祖特命将陕西行都司所属的甘州五卫,及肃州、山甘、永昌、西宁、凉州诸卫军马,交由朱楧整饬。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这过程中树立起了自己在当地的权威。无论在甘肃军民还是外夷心中,肃王都有着很高的威望。比如关西七卫中的安定卫,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建立的。老朱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放心和满意的。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2)

肃王初封地——张掖古城夜景

建文帝即位后,面对削藩,为消除朝廷疑心,朱楧上疏主动请求内迁,获准由甘州迁至兰州。兰州在明初只是边陲小城,肃王的内迁,促进了兰州经济的发展和兰州地域文化的兴盛,却也使得明朝在西北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关西七卫逐渐丢失。

明成祖即位后,朱楧为避免遭受打击一直小心谨慎,有"居国能安靖循理"的美誉。先是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初一到京朝觐新皇帝,承认四哥的帝位。之后又于永乐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入京朝觐。即便如此,也会因小事而遭到明成祖的敲打。

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朱楧薨逝,享年45岁,朝廷赐谥曰庄。

十五子朱植

朱植,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十五,生母韩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于加强塞防需要,改封为辽王,藩地山东广宁(今辽宁北镇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因“广宁以宫殿未成”故,暂驻大淩河北。结果辽王府建建停停直到,明太祖去世依然没有完工,只得在大凌河以树栅为营,建造一个简易的宫室供朱植临时居住。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因辽王朱植的封地靠近燕王朱棣的封地,建文帝唯恐辽王成为燕王的同盟,故召辽王至京城,削其护卫。朱植虽然没有被废,却也形同被圈禁了。

待到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朱植终于恢复自由身,不过三年的软禁生涯使得他变得极为谨慎,深知拥兵于外是祸不是福,于是“以辽地荒远,经涉海洋,馈运为难,固请改国荆州”。同时表示广宁乃是军事重镇,大军一日不可或缺,为国家计请留广宁三护卫备边,所以护卫力量从荆州别给一卫备使便可。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3)

明成祖剧照

当年九月初九,朱棣下诏辽王朱植移藩荆州,将当年隶属于湘王朱柏的荆州中护卫改隶辽王。十二月初四,朱植之国荆州。永乐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赴京朝觐。即便如此谨慎,依然逃不脱被削藩的命运。永乐十年(1412年)二月二十五,辽王朱植有罪,削其护卫及仪卫司,止给军校尉三百人供其使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初八,辽王朱植薨逝,享年48岁,朝廷赐谥曰简。

十六子朱栴

朱栴(音zhan),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余贵人。朱栴晚生了九天,正好错过洪武朝的第二次大分封,后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进行的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庆王,藩地陕西宁夏(今宁夏银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因“宁夏以粮饷未敷”故,暂驻位于庆阳以北的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

朱栴在韦州一住就是9年,在此成婚生子。直到建文三年(1401年),宁夏军卫建制得到完善,屯垦经济发展和边塞大局稳固,才正式移藩宁夏镇城,暂时以宁夏卫衙署作为临时王府。

躲过了建文削藩的朱栴,却没能躲过明成祖的软削藩,在镇守太监等的监督下,藩王权力被削夺,处境大不如以往,逐渐沦为朱棣复祖制的点缀。为求自保,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朱栴一次次上书请求内迁,结果每次都被朝廷以“不违祖训”加以拒绝。晚年甚至为此郁郁成疾,一病不起。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4)

庆王朱栴画像

在老朱的有力栽培下,大明的初代亲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不管品性如何,文学造诣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的。史籍称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和书法”。著作有《宁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自编的《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共5种。

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思乡成疾的朱栴薨逝在位于宁夏的王府,享年61岁,朝廷赐谥曰靖,安葬于韦州蠡山之阳。

十七子朱权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宁王,藩地北平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大宁。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辽王),西接宣府(谷王),南襟幽燕(燕王),为塞外重镇,北平行都司所在。算上直属的营州三护卫,及北平行都司所属的卫所军,朱权手底号称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是一只强大军事力量。他到任后,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可成也兵强马壮,败也兵强马壮。靖难乱起后,南京的建文帝害怕他倒向朱棣,派人召其回京,因抗旨不尊而被削三护卫。随即被早已对宁藩实力垂涎三尺的燕王朱棣所裹挟,被迫随其起兵造反

朱植算是明成祖靖难的合伙人,然而靖难之后,平分天下的许诺未获实现,反而被迫迁藩南昌,甚至连移镇南昌都是斗智斗勇换来的。这一切是因为,他在北平行都司中颇具威望,在靖难军中也有一定影响力,故不得不防。永乐元年(1403),包括营州五屯卫、开平卫、全宁卫等的北平行都司诸卫所内迁,大宁故地几乎被弃,逐渐被兀良哈三卫所占据。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5)

宁王朱权剧照

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建造书斋,弹琴读书于其间,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之中,一生著述颇丰,曾奉命编辑《通鉴博论》二卷,写成《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作有至少12种杂剧。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朱权见这个侄子比较仁厚,于是出言试探称“江西非其封国”。可一向宽厚的明仁宗,对此非常坚决地顶了回去:“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国,不与封镇各王例同。盖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余年为国南屏,非封镇而何惟?叔审之。”(《明仁宗实录》)

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十五,宁王朱权薨逝,享年71岁,朝廷赐谥曰献。

十八子朱楩

朱楩(音pian),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生母周妃。朱楩可谓是明太祖诸子之中人生经历最丰富的一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岷王,藩地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连护卫也被命名为西河中护卫。可太子朱标去世后,局势突变,出于安抚云南,削弱西平侯沐家影响力的需求,老朱将他改封到云南布政使司云南府(今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岷王府在云南开建,却因遭到沐家二代目沐春的抵制而停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初三,朱楩正式之国云南。朱楩与沐春之争一触即发。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刚取代大哥沐春上位的沐晟,借机控告朱楩多行不法,借建文帝的刀杀人。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楩因此被贬为庶人,全家发配漳州监禁

明成祖称帝后,朱楩也从漳州回到南京得以复爵,随即在小舅子左都督袁宇的保驾护航下重返云南。显然明成祖对沐家势力的膨胀也大为不满,打算兄弟联手干翻沐晟。然而朱楩实在是不争气,在沐晟“所为卤莽,间信小人,干犯岷王”的攻势下很快再次败下阵来,加上在云南多有不法,惹得四哥极不满意,被削去云南三护卫。最终落得个被召回南京,黯然退出云南的结局。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6)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朱楩在南京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侄子朱高炽即位,才又给他安排了个去处——湖广小城武冈州。洪熙元年(1424年)四月,朱楩之国武冈,悲剧的是这里依然没有瑰丽的王府供他栖身,只得寄居在武冈州衙,直到宣宗朝才得以修建王府。

更为寒碜的是岷府的岁禄。按《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岁禄一万石,可因云南“粮饷不敷”,老朱给朱楩的岁禄定仅为六百石,这待遇只和奉国将军齐平。经过永乐朝、正统朝两次加俸,也才仅仅一千二百石,仅有正常亲王岁禄的八分之一,连个首封郡王的岁禄都比不上。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二十九,岷王朱楩薨逝,享年72岁,朝廷赐谥曰庄,为明太祖诸子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十九子朱橞

朱橞(音hui),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十四,生母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谷王,藩地北平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十二,正式之国宣府。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战爆发,封地离北平近在咫尺的朱橞,陷入进退两难之中,思来想去干脆放弃藩地,带着自己的部分护卫力量,径直奔南京而去。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难军兵临城下,在南京优哉游哉当着富贵亲王的朱橞再度面临抉择。六月十三,被策反的朱橞与李景隆,打开自己镇守的金川门,放靖难军入城。

作为南京首义功臣,朱橞及其部众自然得到了自家四哥的大力嘉奖。不过宣府离明成祖的老巢北京距离过近,基于他的表现,自然不可能放他回去,以免被背后捅刀子。是以将谷藩迁移至长沙,让自家十八弟好好的去享受花花世界,当然护卫力量也是要削弱的,宣府中护卫改称长沙护卫继续护卫他,其余两护卫改编成普通卫所。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7)

宣府古城

洪武三十五年(1403年)十月二十二,朱橞正式之国长沙。定居长沙之后,仗着四哥的宠爱,横行无忌,不但“长沙之民苦之”,连朝廷重臣也遭其毒手。永乐十四年(1416年),甚至发展到密谋造反的地步。结果被其护卫军将领张兴,和胞兄蜀王朱椿告发。

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朱橞谋逆故,被削爵为庶人。同时累及两个已经封爵的儿子被废,全家发配直隶新安卫(今安徽歙县)。

由于被贬为庶人,各种史料没有记载朱橞卒年,不过通过《明实录》的记载,可以旁证他死于正统元年(1436年)或稍前几年

二十子朱松

朱松,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二十三,生母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韩王,藩地山东开原(今辽宁开原)。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三月,与沈王朱模分道探视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齐王朱榑。这一次的省亲之旅历时半年,直到当年八月才返回南京。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二十,韩王朱松病逝于南京,享年28岁,朝廷赐谥曰宪,葬于南京安德门外。洪武时期过于年幼,之后又历经靖难之役,故其一生都生活在南京,未能就藩。

二十一子朱模

朱模,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初二,生母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沈王,藩地山东沈阳

与兄长韩王朱松一样,朱模的就藩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靖难之战后虽有明成祖五征漠北的壮举,但整体来看明朝在北方实施的是战略收缩,是故本来作为塞王的朱模自然用不着再去沈阳看风雪了。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8)

沈藩封地潞州美景

永乐六年(1408年),朱模终于可以就藩了,明成祖为他选定的藩地为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结果九月初四,离正式之国仅仅两个月之时,山西布政司提出潞州有晋藩庆成王的王府,现在庆成王已经重回太原,王府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改造为沈王府吧。获得明成祖批准,于是沈藩的封地转瞬间又变成了山西潞州

总体来说,朱模是个谨慎守法的亲王,与齐王、代王、谷王等兄弟有着天壤之别,就藩之后没闹出什么大事情,史书对他的评价为“惇厚乐静,谨礼奉法,未尝有过”。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初二,沈王朱模薨逝,享年52岁,朝廷赐谥曰简。

二十二子朱楹

朱楹,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生母不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安王,藩地陕西平凉。永乐六年(1408年)六年十月十九,正式之国平凉。

朱楹也是个比较安分守己的藩王,就藩后在史籍上留下的记录,主要为永乐九年何十五年两次入京朝觐。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安王朱楹薨逝,享年35岁,朝廷赐谥曰惠。由于无子,安藩除国。

二十三子朱桱

朱桱(音jing),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十八,生母李贤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唐王,藩地河南南阳。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南阳。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唐王朱桱薨逝,享年30岁,朝廷赐谥曰定。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9)

南阳王府山——原唐王府内一景

二十四子朱栋

朱栋,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十七,生母刘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郢王,藩地湖广安陆。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安陆。

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初一,郢王朱栋薨逝,享年27岁,朝廷赐谥曰靖,留下三个幼女,藩国因无子而除国。

朱栋去世一个月后,王妃郭氏恸哭着说道“亡人无子,尚谁恃?”遂自缢殉葬。

二十五子朱㰘

朱㰘(音yi),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初六,生母葛丽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伊王,藩地河南洛阳。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洛阳。

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朱㰘对明太祖来说就是那个老来所得的小儿子,是以估计对他的教育没有如同那批成年子嗣那么严苛,加之老父亲故去后在南京的岁月也许过得太过压抑,以至于就藩之后彻底放飞自己

朱㰘好武事、喜骑射,不愿意拘束在王府之中,这本来也不算什么毛病。坏就坏在,这位小爷酷爱飞驰的感觉,纵马驰骋之时随意击打躲避不及的群众。如此一来,你到时舒爽了,可洛阳满城百姓算是倒了八辈子霉。对其肆意妄为,明成祖屡屡对其训诫,奈何朱㰘毫不在意,只当作是耳旁风,令皇帝四哥头痛不已,甚至放低姿态求老弟往欣赏“太平音乐”靠靠。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10)

洛阳夜景

除此之外,这位爷为了慰藉自己无处安放的精力,居然沉迷于男女之欲中无法自拔。平时 “削发裸袒,男女杂处,无所顾忌”。纵欲过度,自然引起身体被掏空,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二十五,伊王朱㰘薨逝,享年27岁。对于这位民怨深重的藩王,连礼部都看不过去,提出了削爵并葬以庶人之礼的处置方案。处于兄弟之情 ,明成祖最终做出"不削其爵",改赐恶谥 “厉”的决定。

二十六子朱楠

朱楠,明太祖的幼子,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初二,生母葛丽妃。这位皇子楠是明太祖诸子中最神秘的一位。他是朱元璋二十六子中唯一一位没有封王的,而且由于《明实录》只记载了他的生年,除此而外没有多余记录,导致对他的卒年有多种说法。

《明史》援引《万历野获编》的内容称其“逾月殇”(《万历野获编》称“未逾月”),这是现在的主流观点。

万历时期的官员、文人、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则记载“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这段内容一封明成祖声讨建文帝逆行的诏令,称朱楠(二十五弟,排除不作排行的老九朱杞)死于建文年间,死后被大侄子焚尸抛江。若如此朱楠死时应当已有七八岁。

阿越说

明太祖朱元璋一系二十六子中,有两人夭折(朱杞、朱楠)。成年的二十四子中,死于30岁前的有6个(朱梓、朱檀、朱柏、朱松、朱栋、朱㰘),30至39的有3个(朱标、朱楹、朱桱),40至49的有4个(朱樉、朱棡、朱楧、朱植),50至59的有2个(朱椿、朱模),60以后的有8个(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桂、朱栴、朱权、朱楩),谷王朱橞卒年不详,死时估计50余岁。

二十四个成年皇子中,潭王朱梓、湘王朱柏、安王朱楹、郢王朱栋四人,因无子除国;懿文太子朱标一系、齐王朱榑一系、谷王朱橞一系,因被废为庶人,记载不详,后世传承不明;其余十七家藩王有传承,其中燕王一系成为帝系,宁王朱权、伊王朱㰘、辽王朱植三家因种种原因嫡脉被废。

朱元璋的二十五子(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11)

明成祖朱棣剧照

而与国同休的包括燕藩升格而成的帝系在内,共有十四家,分别是: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成为帝系的朱棣,老五周王朱橚,老六楚王朱桢,老十鲁王朱檀,老十一蜀王朱椿,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四肃王朱楧,老十六庆王朱栴,老十八岷王朱楩,老二十韩王朱松,老二十一沈王朱模,老二十三唐王朱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