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贝壳财经智库特约研究员许保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而肩负起的神圣使命,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她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这两者均全部完成并进而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到1978年,我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新的制度安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十二大提出,从1980—200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大提出,2010年比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提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进而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已经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大报告从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文化建设、民生福祉、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从严治党等方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总体部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方方面面,但仍然要必须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实现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一国的经济发展就是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而物质财富则表现为满足于人们生活、国家建设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物质财富的生产表现为投入物质的消耗、人力资源的使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投入品所包含的技术及水平。只有技术不断进步,才有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数量、种类、质量的不断增加,促使经济不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存量的不断积累。技术进步体现为一国产品种类增加、品质提高。技术存量则表现为一国生产能力的状况。一国的技术水平可能比较高,但可能转移给其他国家,因此,该国技术在带给本国产出的同时,也带给其他国家的产出,形成他国与本国的竞争;或者其技术全部转移给其他国家,只形成他国产出,没有给本国带来经济增长。在经济全球化中,国际资本流动、产业转移不断便利的情况下,一国的技术进步与一国的技术存量往往是分离的,所以,一些技术进步较快的国家往往实行技术出口管制,防止技术外溢影响本国经济增长。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已建设156个项目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这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苏联的技术转移。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援助,中断了对中国的技术转移,这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自力更生,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1972年,中国向西方国家引进四套化纤设备,花费43亿美元,建成26项目,其中有18个项目涉及化学纤维。这又是一次国外技术对中国的转移,有效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强调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发展经济,这再次带来国外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不同于50年代的苏联援助、70年代的向西方国家引进,这次技术转移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两者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大市场与西方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发达国家的技术向中国大规模转移,加之,中国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国外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在直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国外转移的技术以及同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有力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技术转移则源自于中国技术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国外将一些低水平的技术转移给中国,而且随着技术转移的不断进行,其转移技术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同国外的差距则越来越小。当差距达到一定水平时,国外则不会再向中国转移技术。这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则要通过自己的技术进步而实现。如果中国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中国经济就会继续增长,否则就会出现增长停滞,陷入所谓的发展中国家“陷阱”。
推进技术进步,防止技术外溢
中国不仅要自我推进技术进步,而且还要防止本国技术的向外转移。
为防止技术外溢,未来在加强出口管制的同时,中国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此来推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保障。科技创新就是不断地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的生产材料、新的设备零部件、新的生产流程等,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第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为科技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第二,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前沿颠覆性变革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以需求为导向,依托重点核心骨干企业,建立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有效合作协同创新网络。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必须建立科技创新基金,有了资金的支撑,才能带动各类相关资源要素涌向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期望的创新成果。
第三,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让创新者得到创新应得的收益,从而增强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