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如何训练(高手的洞察力是怎么炼成的)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74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洞察力如何训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洞察力如何训练(高手的洞察力是怎么炼成的)

洞察力如何训练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74天。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每个人都能用得上的能力:怎么提高你的洞察力?也就是怎么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那些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智慧和机遇?

在我们身边,你总能发现一些高手,他们洞察力特别强,总能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一些不寻常。

我们举一个《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故事。比如,吃鱼,你看,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吧。在中国的北方,每年冬天,都会开展大范围的冬捕,捕到的鱼都特别大,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我们肯定会想,当然要买大鱼了。但是,敏锐的人就会琢磨,为什么全是大鱼?小鱼去哪了?当地人是怎么做到,只抓大鱼,不抓小鱼的?顺着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原来,是渔民故意把渔网织得特别稀疏,网眼大,这样小鱼就被人为的漏掉了。

那么,渔民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懂得和自然的相处之道,这个原则叫猎杀不绝。这样小鱼来年才能长成大鱼,源源不断。顺着吃鱼这件小事,假如你一步步深入发问,不仅收获了渔民的捕猎智慧,还能收获一个绝佳的创作题材。

其实,这种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到的,而是长年累月练出来的。写了《追忆逝水年华》的法国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有句名言: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发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本文的目的,就是给你一套方法,帮你修炼出这双新的眼睛。

到底什么叫洞察力?

其实,所谓洞察力,比如敏锐、深度、细腻,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发现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你都可以把它当成是,针对某个矛盾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的集合。注意,这里说的是矛盾,而不是问题。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问题是一个单一的,待解决的事件。而矛盾是一组,互相制约的问题的集合。

这么说可能有点笼统。咱们说两个具体的例子,看看二者的区别。首先,什么叫问题?比如一艘船,是航海问题的解决方案。组建一个团队,是提高工作效率问题的解决方案。

你看,这是问题,它对应的目的是单一的。它的解决方案,看起来也是明确的。平常,我们做到这一步,似乎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更进一步,发现矛盾。也就是,把这些问题拆解,发现它们内部的那个自相矛盾的问题集合,这才是属于高手的洞察力。

比如造船,把航海这个问题分解,你就会发现一组自相矛盾的问题集合:怎么才能在增加稳定性的前提下,让船身的阻力更小。你看,矛盾出现了吧。因为要想增加稳定性,最直接的办法是把船身变宽。但船身变宽,又势必会增加阻力。稳定性和减少阻力,这就是一组矛盾。再比如组建团队,增加人手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人多了,就意味着要增加沟通成本,又会降低效率。你看,增加人手和减少沟通成本,这也是一组矛盾。再比如,前面说的捕鱼,我们通常认为,它要解决的问题,无非就是捕到更多的鱼。但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不是,它的核心矛盾是,怎么在既捕到尽可能多的鱼的前提下,又确保不把鱼捕绝,来年还能继续有鱼可捕。拿捏这个细水长流的分寸是最难的。

你看,只要把问题一步步分解,拆分到最底层,你就能发现,每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它的内部其实都是一组自相矛盾的问题的集合。这个矛盾就体现在,一个大问题,包含着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等等子问题。而一个子问题的解决方案,又会加剧其它子问题。所谓洞察力,就是找到这个矛盾集合。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找到矛盾,并不意味着你能找到解决方案。换句话说,这个洞察力,有可能换不来一个明确的结果。那你要它还有什么用?没错,即使找到矛盾,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但是,找到矛盾,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因为这些矛盾,往往是通向一个事物中隐藏的,最核心、最根本、最高级的智慧的线索。就像面对一个搜索引擎,你输入的关键词质量越高,你搜索到的信息,质量也就越高。掌握核心矛盾,就等于找到高级线索。

换句话说,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把一个复杂问题,还原到它最核心的矛盾层面。虽然你未必能找到解决方案,但是,到这一步,你已经掌握了一个,通往更高级的智慧的线索。解决这些矛盾的智慧,才是一个事物中隐藏的,最宝贵的智慧。

我们总说要向高手学习。到底学什么?其实就是解决矛盾的智慧。要想掌握这个智慧,你总得先知道,这个高手解决的核心矛盾到底是什么?

比如老干妈辣椒酱。你向她学什么?很多人肯定会想,老干妈的优势是味道好,要学当然学配方。但是,人家的配方,早就明明白白写在包装上了。无非就是辣椒、菜籽油、花生之类的。为什么没人能复制出第二个老干妈?所以,优势肯定不是配方。那会不会是特殊的工艺呢?但是,假如她的优势是工艺,那么当你几十年如一日,采取同一套工艺,又有这么多工人接触,你怎么能保证它不外泄呢?你看,到这一步,你会发现,原来老干妈这个产品,它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配方,也不是工艺。而是怎么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在配料固定,工艺不变,并且有大量工人接触它的前提下,保证这套工艺不外泄。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成功难以复制,是因为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找到,导致这个成功的优势到底是什么。而要想找到这个优势,你首先得找到人家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换句话说,要想找对答案,你首先得问对问题。

文学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对每一个复杂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错误答案。而高手要做的,就是找到复杂问题中隐藏的核心矛盾,把它解决掉。

现在,我们可以给洞察力一个更清晰的定义了。洞察力,就是发现事物中隐藏的,核心矛盾的能力。找到核心矛盾,你就找到了更高级的智慧线索。

那么,应该怎么锻炼自己的洞察力?

主要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一句口诀:一回熟,二回生。注意,不是咱们常说的,一回生,二回熟,而是反过来。一回熟,二回生。也就是,把一个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当作一个全新的东西。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帮你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信息。

以往我们可能会觉得,我们之所做不到深入观察,是因为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多。但实际上,真正阻碍你深入了解的,不是观察不足,而是视而不见。比如在小说《福尔摩斯》里,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华生,问了一个问题,说你每天走的那个楼梯,一共有多少台阶?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华生问住了。那么,这种视而不见是怎么产生的呢?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太陌生,恰恰相反,是因为太熟悉,以至于你把它当成了生活中的背景,不会去特别关注。

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视而不见呢?显然,你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东西,首先得激发自己的好奇心。怎么激发?很明显,就是把它当成一个陌生的东西。很多高手,就经常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当我们把一个东西,从它的实际功能中解放出来,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著名的 3M 公司,这是一个跨国综合企业,业务很多。其中一个业务,是生产胶水。按照我们通常的设想,胶水是用来粘东西的,当然要越粘越好。科研团队也奔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是,其中一个科研人员,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非要研究一种,粘性很弱的胶水。而且最后还真研究出来了。当然,公司高层肯定不买账,这个发明就被搁置了。

但是没过多久,就有人偶然发现,这个粘性很弱的胶水,其实有一个独特的用途,就是它可以用来粘纸。你看,很多人都习惯把便签纸粘在书上,或者墙上。但是,胶水的粘性太强,粘上就撕不下来,或者很容易把书撕坏。这时,粘性弱的胶水就派上用场了。因为粘性弱,它可以轻易撕下来,不会造成破坏,而且还能反复粘贴。后来,3M 公司用这种胶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自带粘性的便签纸,赚了一大笔。

你看,一旦我们把一个东西从原本的功能上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它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用途。而机会,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意想不到当中。换句话说,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它们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摆设,是生活背景,你以为自己很了解它们。但其实,它们在我们的头脑里是灰暗的,因为太常见,我们反而不关注。而点亮这些灰暗地带的方法之一, 就是把这些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第二个方法,叫片面的深入观察。也就是,一个事物有很多面,每次只观察其中的一个片面,但是一定要深入。那么,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用呢?咱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让你观察一支铅笔,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假如你笼统的看上一眼,估计看不出什么玄机。但是,假如每次你只观察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就会获得一些启发。比如只观察材质,你会发现,铅笔的主要材料,只有作为笔芯的石墨和外面那层木头。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因为石墨很脆,必须在外面包个保护层。好,这是材质。

然后,咱们再看工艺。你会发现,铅笔的造型是,笔芯位于笔杆的正中间。这就出现矛盾了。要知道,石墨很脆,怎么才能把这根细细的笔芯插到木头里呢?你看,用强韧的木头保护脆弱的笔芯,和把脆弱的笔芯插进强韧的木头,这就是一组矛盾。怎么解决呢?这就需要你再进一步观察。这回,你只观察铅笔的横截面。你会发现,横截面的木头,是两种颜色,就像两块木头拼在一起。这时,再深入想想,你很快就会明白,原来铅笔的工艺,不是把笔芯插进完整的木头里。而是先把笔芯平铺到半块木头里,然后再像盖盖子一样,把剩下的半块笔身盖上。你看,通过仔细观察铅笔,我们就完成了一组知识的小范围融合。

以往我们看东西,总习惯把所有维度的信息,一股脑的全装进来。但是,每个维度,都不深入。而高手看东西,一次只看一面,但是看得深入。而不是把杂乱无章的因素搅和到一起。

除了观察日常的东西,读书也一样。苏东坡曾经说过,读书,要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一本好书,一定要反复读几遍。而且每次只盯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读《汉书》,第一遍只看其中的兵法,第二遍只看其中的人物,等等。这个过程,其实是把一组并行的复杂信息重构,变成一组可以逐次接收的串联信息,让思维更有条理。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这样读书,可以达到精窍之功,也就是通达、透彻的意思。

第三个方法,叫作模块化观察。也就是,把一个看似完整的事物,拆分成一个个小模块。这个方法的关键就在于,你要学会拆分那些,看似已经不可再拆的东西。

举个例子,在日本,有个著名的大厨,做了一辈子天妇罗,被称为天妇罗之神。吃过的人,都说他做的天妇罗独一无二。你可能觉得,这会不会是炒作?毕竟,天妇罗的工艺看起来太简单了,无非就是把食材裹上面糊,下油锅炸。这是一个简单到没法再分解的流程,能有什么玄机?

其实,这正是这位天妇罗之神的特别之处。你以为这个过程已经没法再分解,比如一只虾就是一只虾,一块鱼就是一块鱼。但是,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再分解的。比如,虾头和虾身子就应该分开,因为虾头更耐炸,炸好之后,再拼在一起,这样整只虾吃起来,每个部位都是最佳口感。再比如鱼肉,鱼皮炸的时间长,吃起来更酥脆。但等鱼皮炸好,鱼肉就炸老了。怎么办?他的做法是,在裹面糊的时候,鱼皮的一面,少裹一点,鱼肉的一面,多裹一点。面糊能阻挡油温,这样在炸的时候,鱼肉和鱼皮,就能在同一时间,达到最佳口感。

这种将一个整体,拆分成一个个独立模块的观察方式,就叫模块化观察。它能帮我们把事情的每一面,都做到极致。同时,它还能帮我们提高做事的效率。

比如,深圳有个地方叫大芬村,是世界著名的油画产业基地,出产的油画远销世界各地。我们都知道,油画要想效果好,是不能批量印刷的,必须手工绘制。说到这,你可能会想,大芬村一定招募了很多画家吧。其实并没有,因为那样成本太高。参与绘画的人里,很多人甚至都画不出一副完整的油画。那么,他们是怎么生产油画的呢?就是通过模块化生产。

你感受一下这个画面:20个人排成一排,依次落笔,有人专门画云彩,有人专门画蓝天,有人专门画树。一个人画完,传给下一个。每个人完成的,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你看,当我们把一幅画,这个看似不可再拆分的整体,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我们就能设计出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

最后,我们来做个小结:

所谓洞察力,比如敏锐、深度、细腻,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发现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那应该怎么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呢?方法有三种,分别是陌生化观察,片面的深入观察,和模块化观察。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