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就不能评副教授了吗(晋升正教授之后)

“正教授,是高校最高的学术头衔成为正教授是学者新的人生起点之后该如何确立未来的奋斗目标,是每一个成为正教授的学者所应思考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35岁以上就不能评副教授了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35岁以上就不能评副教授了吗(晋升正教授之后)

35岁以上就不能评副教授了吗

正教授,是高校最高的学术头衔。成为正教授是学者新的人生起点。之后该如何确立未来的奋斗目标,是每一个成为正教授的学者所应思考的问题。

正教授,学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头衔

正教授(full professor)是世界上很多高校最高的学术头衔。英语的“教授”(professor)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一位在艺术或者科学领域中的专业型或专家型人才。

在英国、英属国家以及北欧地区,教授是一个较为稀缺的头衔,是一所大学中学术领域最高级别的职务,只有那些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学术研究并公认取得很高学术成就者,才会被授予“正教授”头衔。

据统计,在英国的大学中,只有大约10%的教师才能获得教授职称。

这一点,美国、加拿大的高校与英国有显著的不同。

在北美,“教授”这个词,可以泛指所有教师,一位青年学者进入高校就是“助理教授”,往上是“副教授”,最后才是“正教授”。

由此可见,北美的“正教授”,甚至是那些杰出的正教授,才能与英国的“教授”相提并论。

但无论如何,“正教授”是高校最高学术头衔已是公认的事实,它代表着一种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

无论中外,很多学人一生所追求的梦想或者人生的一大梦想,就是获得这一最高的学术荣誉。

当然,无论中外,在“正教授”这一头衔之上,也都设有似乎比“正教授”头衔还要高的比如讲座教授、校聘教授、特聘教授、杰出教授等五花八门的教授头衔,但实际上,这些都不过是从“正教授”的头衔演化而来的产物。

说到底,他们都还是“正教授”之一种。对于学者而言,如果不想在获得正教授头衔之外再继续奋斗,成为“正教授”足矣。

在美国,成为正教授的平均年龄区间大概会在30~40岁。在中国,现在“正教授”的年龄越来越偏向年轻化。

过去,一位学者要想成为正教授,可能要到50岁之后。但现在,一个努力奋斗者,40岁左右成为正教授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即便是在青年时期不易获得晋升机会的人文学科,在35岁左右成为正教授也已经屡见不鲜。

我们知道,以美国为例,正教授可以不退休,或者说,退休与否全凭个人意愿。

如此说来,如果35岁成为正教授、70岁退休(当然,也有学者到80岁还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那么,他就有35~40年的学术生涯。

在中国,即便按照现在60岁退休的硬性规定,一位35~40岁年龄的学者在晋升为正教授之后,也至少还有20~25年相对漫长的学术年龄。

晋升为正教授,对于绝大多数学者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迈上了人生的一个新台阶。

无论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还是刚刚步入中年,在奋斗多年成功晋升为“正教授”之后,该如何确定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也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成为正教授之后,该选择做什么

2019年1月6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发表了美国俄亥俄州玛瑞埃塔学院(Marietta College)历史教授麦克丹尼尔(Kathryn N. McDaniel)的文章《你是正教授了。现在该干吗?》(You’re a Full Professor. Now What?),其中表达了对于成为正教授之后的困惑与思考,相信对大多数人会有所启发。

麦克丹尼尔讲述了个人经历,他在成为正教授之后,开始感到多年的研究领域看上去不那么吸引人了,如果照此走下去,就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未来该向哪里去?换句话说,未来要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哪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在思考之后说,自己在考虑未来时,有四大问题值得反躬自省。

首先,这是否有趣?

他说,之所以进入学术界,首先是感到好玩,对于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感到兴奋,也深深地被其所吸引。

他在读研究生院时,虽然很贫穷,似乎也很无助,但一心一意沉浸其中,就因为热爱学术。因为热爱,才会觉得阅读、写作和从事的学术研究乐趣无穷。

他说,在晋升为正教授之后,知识世界之门向自己敞开,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告诉自己这个研究不够学术、那个方向不够有价值。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学术领域,并做自己的研究。

为此,有些教授会在自己原来的领域或者相近的领域继续深入挖掘从而做出更大的成绩;而有些教授则完全转向全新的领域,远远超出自己原有的兴趣与爱好。

换句话说,当上正教授之后,你可以去研究真正喜爱的学术领域。在教学上也是如此,自己可以选择并设计自己喜爱的教学话题。

他说,因为自己乐此不疲,学生的反响也非常好。

其次,这是否有助于增长或者开发新领域?

新的领域可以让自己重新成为一名学生,从而走出“舒适区”,在新的学术增长领域中寻找到新的学术兴趣。

因为成为正教授,自己也完全有信心和有能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有些学者则去参加学术会议,与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总之,尝试新的道路,重新进入新的学习轨道,找到新的研究兴趣,完全可以成就学者新的人生乐趣。

再次,这是否与自己深切向往的事务相关联?

很多时候,有些工作并不令人感到有趣,也不会有新的研究领域增长点,但却有机会针对自己所深切关心的事物去表达个人观点,推动某项运动,倡导某种主张,那么,这就值得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做。

麦克丹尼尔说,作为一名正教授,不仅意味着有丰富的经验,更意味着可以让自己所处的地位与所拥有的制度权力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为学校或者校外机构以及当地社区服务,他们可以因为教授的咨询意见和建议而受益。换句话说,可以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政治或社区服务。

最后,这是否让自己有足够的成就感?

麦克丹尼尔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不做行政管理工作,可能少有事务能够满足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再度提升的愿望。因此,找到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工作,将成为学者的一个重要选择。

对于学者来说,学术发表、成果出版、课堂教学、行政管理、游走世界、公共事务等等,都可能成为让他们感到充实而有意义的工作。

麦克丹尼尔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去做一件事时,我都会想想上述四个问题,至少能够让我对其中一个问题说‘是’的事情,我就可以选择去做,否则就主动放弃。唯如此,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学者、教师和教授。”

正教授,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者来说,在成为正教授之前,无论对学术是否真的有兴趣,大都会俯下身子投身教学,也会尽量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寻求更多的发表和出版机会,为自己晋升积累更多的学术成果。

一旦成为正教授,大都会松一口气,甚至一到几年时间都止步不前。但对于大多数正教授而言,依照惯性前行,乃是常态。

当下的中国,虽说成为正教授之后,还有更多的学术台阶在等着你,比如朝着更高的教授分级(从四级到一级)迈进,努力成为博导,抑或朝着长江学者、杰青、院士等更高的顶尖方向去努力,但总体来说,仅只守护着“正教授”的头衔而不为更高的台阶所动,则是大多数学者的选择。

在美国的一些高校,当一位学者晋升为正教授之时,大都会收到来自教授评审委员会的一封信。

这封信会要求教授牢记一点:“正教授”这一角色其实意味着要对学校事务与学校管理工作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是的,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是包括校方和师生员工对大多数有着“正教授”头衔者的期待。这一点中外皆然。越是有更高头衔者,拥有的就越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多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和人们更高的期待。

我自己在36岁时被聘为正教授后,对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之一,就是今后多为他人着想与尽可能地多多帮助他人,以回报那些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给予我帮助的人、回报社会。

这不是高调,而是可以做到的现实。

现在,我也经常对一些晋升为教授的青年教师说这样的话。这是一种回报,回报那些在你个人成长道路上对你提供了帮助的人——去帮助那些(像你当年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比如,说小了,可以多为自己所在的系部、学院和学校多做工作;说大了,应该多为这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为正教授,意味着学者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唯有及时更新人生目标,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做出新的贡献,成为一名出色的“正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8-01-16 第7版 海外)

注意!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后,每个用户最多可以设置12个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往常的大图封面展示。为了不错过科学网的推送,请根据以下操作,将我们“星标”吧!

点击“中国科学报”进入公号页面→点击右上角的···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搞定!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