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每集简介(开播即扑的大宋宫词)
最近呢,有一部原以为会大热一把的古装大剧,扑街了。
而且,它扑街的速度,就和它剧情的进度一样,让人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是的,就是这部片名听起来很厉害的《大宋宫词》。
20号开播当天,评分就很不理想,开分6.1分。而在几个小时之内,评分从6.1一路跌破5分。
甚至,22号还因为评分暴跌而登上热搜。
几天过去,境况似乎并无好转,现下已经从4.1分,晃晃悠悠跌入了3分的行列。
十几年前,李少红和曾念平导演的《大明宫词》豆瓣9.1分的战绩还历历在目,那是好多朋友心目中的经典。
而20多年过去,同样是“大X宫词”,却面临一道痛苦的数学题,那就是:
《大宋宫词》评分x2 <《大明宫词》评分
这就真的很难堪了。
而大家关于本剧的吐槽,也句句直抵灵魂深处。
比如,有朋友吐槽本剧节奏和逻辑,“这叫什么节奏快,这叫离谱……”
也有网友对剪辑发出灵魂拷问,“这剧的剪辑师是喝醉了吗?”
而台词部分,更是被网友形容“像讯飞有声”、“跟Siri似的”,还建议做成汉语听力考试材料,“把雅思托福受的气报复回去”。
至于演员表演,大家的吐槽也不少。
在《大宋宫词》里,刘涛饰演的蜀地孤女刘娥,进入襄王府时,刚刚15岁。而40多岁的演员与15岁的角色之间的年龄差异,还是让不少观众很难接受。
网友的吐槽里,“扮嫩”、“中年玛丽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槽点。
甚至,还由此捎上了前阵子在《上阳赋》里扮演及笄少女的章子怡。
其实呢,演员和角色年龄跨度大这种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还记得1995年,电视剧《武则天》里,40多岁刘晓庆出演16岁时的武媚娘。那时候,还成为美谈。
除了过硬的演技,在精心的服化道灯光摄影的配合下,视觉上也消弭了不少。
但是,还是要明白,上个世纪的电视剧,剧组没有高清摄影机,观众也没有4K电视屏,一部古装戏一拍就是一年半载,起码作品是用心做的。
而且呢,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大家吐槽的声音无法扩散,所以,即便不满意,也难成气候。而且,那时候娱乐生活相对比较匮乏,可选择的影视剧不多,所以,包容度也会更高。
而今天呢?
高清摄影机、4K显示器之下,演员脸上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表情都被放大。
是演少女还是真少女,不仅观众一看便知。演员自己,其实心里也明镜儿似的。
很多时候,就是硬演。
《上阳赋》热播,章子怡自己都专门怼了“少女感”营销。
为什么要怼?
因为她自己也清楚,少女感这种东西,根本是演不出来的。
所以,聪明的演员知道,这种戏,即便可以硬演,但是不能尬吹。
而且,这两年栽在这上头的演员,绝不在少数。
比如扎着双马尾演少女曼露的刘嘉玲、《上阳赋》里的及笄少女章子怡、在《燕云台》里演17岁小公主的唐嫣、《有翡》里扮演十二三岁少女的赵丽颖,包括这次在《大宋宫词》里演15岁刘娥的刘涛……
大家似乎陷入了演员一演就要演一生的怪圈。
当然,不光女演员,男演员也一样。
还记得去年年底《大秦赋》上线之后,原本评分很不错。结果,张鲁一饰演的13岁嬴政刚一出场,这剧的评分就直线往下掉,一路跌破6分,现在则是5.6分。
你能说是因为张鲁一演技不好么?
他可也是靠演技出圈的演员啊。
归根到底,还是毁在年龄差上。
所以,即便演技再好,你是影帝或者影后,跑去跨龄演少男少女。到了观众这里,还是会成为槽点。
这个事情,完全无解。
真正让人搞不懂的是,为什么明明吃力不讨好,一演就是槽点,还要频频让这些“超龄演员”去饰演少男少女呢?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适龄演员”。
乍一听,你还真被唬住了。
在国产剧里,确实很少看到十二三岁的适龄演员,尤其是,可以承担前几集剧情重任,出演男女主少年时代的适龄演员。
但仔细一想。
不对啊!
到底是因为没有这个年龄段的演员,还是因为没有给这个年龄段演员露脸的机会,所以我们没看到呢?
这显然是个悖论。
就像日本有专门培养“子役”的体系,其实我们也有不少培养童星的公司,而且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有表演天赋的小演员。
远的不说,我们看看去年大火的《隐秘的角落》。
这个剧可以成功,有不少功劳,是因为,它找到了三个适龄的,又演技出色的小演员。
三个“05后”小演员撑起了一部8.9分的高分悬疑剧。
其中年龄最小的王圣迪,饰演普普时才刚刚10岁。
剧中的普普,天真、敏感、有心计,角色的复杂程度不输于剧中其他成年人。
而王圣迪的表演,同样给予了剧中角色以同龄孩童的真情和血肉。
所以,适龄演员从来不是没有,而是片方基于一些考量,没有选择他们而已。
毕竟,资本的本质是趋利避害,不愿冒险的。
所以,适龄演员不是没戏拍,而是火之前没戏拍。
就像刚才聊到《隐秘的角落》的三位小演员,这个剧火了之后,三位小演员都是片约不断。
被市场验证过,有了大众认知之后,所有资本都向几个小朋友敞开怀抱。
三个人接下来也是片约不断。
荣梓杉待映作品排到2023年。
而王圣迪,除了在《刺杀小说家》有精彩的表现,下一部则要合作文牧野以及众多大明星了。
而史彭元,接下来也会与段奕宏合作《一刀天堂》,并加盟战争大片《长津湖》……
几个小朋友都排期满载。
仿佛,圈内只剩下这三个会演戏的小朋友了。
所以,问题就很清楚了。
投资方不是不想要适龄演员,他们想要的是:有名气、有流量、有话题度……的适龄演员。
这么选下来,选择确实就很少了。
虽然,所有的“小”演员,都可能会变成“大”演员。但成为“大”演员之前,却又都是“小”演员。
而这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需要的恰恰就是片方的一点点赏识和一些些勇气。
回望20多年前,李少红在自己的《大明宫词》里,用当年还是新人的周迅饰演“小太平”。
当年的周迅,表演定然不及今日成熟,但那青涩中带着的灵动之气和真正的少女顾盼焉兮的美感,是连今天的周迅也演不出来的。
少女感,从来不是一种表演,而是少女情怀的自然流露,她伴随青春而来,又随青春而去。
即便再好的演技,也只能找补,无法替代。
好像当年的周迅凭着《大明宫词》里饰演的“小太平”而受到大家的认可。
而20几年后的《如懿传》,再饰演少女如懿的她,就遭到网友吐槽,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而相对于少女感,所谓的少年感,也是一样无法表演的。
看完张鲁一饰演的13岁嬴政,特意去找了2007年版张丰毅、翁斐然和高明等演员主演的电视剧《秦始皇》。
这部《秦始皇》里,饰演少年嬴政的小演员翁斐然后来虽然不再演戏,但是凭着仅有的几部作品,至今在B站上被大家称为“翁皇”。
当年十八九岁的翁斐然饰演登基前的嬴政。
都说人是一瞬间长大的,翁斐然表演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一个帝王从童年到成人的转变瞬间。
那个被父王临终传位的场景,坐上王位的瞬间,翁斐然一个转头,眼神带出了一个孩童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少年人的瞬间变化。
那一刻,他成了坐在王位上的大秦始皇帝。
甚至连少年成长中的反复无常、撒泼耍赖,在他的脸上也都显得合情合理。
但是试想,40多岁的张鲁一用力表演少年的蛮不讲理,会是什么样子?
剧中有段邀母亲回宫的戏里,张鲁一站在马车外和朱珠对话的样子,像极了一个因老婆私奔而气急败坏的男人。
怎么看,也不是一个无理取闹、想要留住母亲的孩子。
用八个字来总结,大概就是:演技有余,过犹不及。
这当然不能全怪演员。
他们,真的已经尽力了。
而在当下,这个“保险至上、流量为王”的思路下,“大演员”不得不去演角色的低龄阶段,“小演员”也很难有机会尝试所谓的“复杂角色”。
而越是这样,就越难出现优秀的适龄演员了。
哪怕市场同样可以证明,我们真的不缺会演戏的“小”演员,但是,又有几家投资方真的会启用小演员,而且,是去扛最开始、最需要抓人的几集呢?
说到底,我们缺的,还有试错的勇气。
因为害怕选错,只能过度仰仗大明星的热度。
宁愿吃定一个演员,让他们从头演到尾,在第一集就要满足粉丝和观众的期盼。
即使这种做法会带来争议,也自欺欺人地将争议当做热度,乐此不疲,甚至还会营销一把。
然而,争议和噱头带来的热度,到底是“粉”是“黑”,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
要明白:噱头=热度≠口碑。
一部作品由于在演员安排上的短视而造成评分扑街,是一种明知故犯的失误,很难得到观众的原谅。
也有一些做宣发的朋友说,基于当下剧集宣传的番位之争,为了避免出现“一山二虎”,干脆从根源上就杜绝一个角色两个演员的情况发生。
怎么说呢?对于这个解释,估计大家都和我一样,有点接受无能。
两个不同年龄层的演员,指向的粉丝和流量是叠加效应而非抵消效应。
就像是唐嫣和钟汉良版的《何以笙箫默》,用吴倩和罗云熙两位更年轻的演员来饰演男女主的校园时代,不仅没有所谓的争番,对青年演员而言,也是一种历练。
纵然这个阵容背后有资本的考量,但是也并不妨碍从流量和宣发的角度来说,实现了对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吸引。
而对于演员来说,如果不愿意承认演技和现实认知之间的差距,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怯懦。
演员的价值绝不在于年龄,而在于适合。
演《汉武大帝》时,陈宝国40多岁,剧中少年刘彻的扮演者是20出头的杜淳。两个人各有各的光彩,合在一起,才成了一个完整的汉武帝,才成全了这部国剧经典。
对于真正的演员来说,有机会与其他演员合作共饰一角,该是一种难得的交流与切磋的机会吧。
而在共饰一角的过程中,青年演员获得的磨练与学习,是十个《演员请就位》/《这就是演员》也给不了的。
还有什么比让适龄演员去演适龄角色,更能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呢?
话说回来,演员“适龄”这事儿,确实不容易。
因为有太多人把“演员”定义为一种“青春饭”群体。似乎只要青春逝去,演员的职业生涯也就结束了。
我们确实看到不少宣传和粉丝热衷于营销演员的“少女感”和“少年感”。
当然,“少女感、少年感”这个东西见仁见智,或许在粉丝滤镜下,40多岁的演员们真的仍旧带有15岁甚至是13岁的少年感。
然而当我们绕到整个社会“少女感”和“少年感”审美的背后,我们会发现,本质上映射的是审美评价体系的单一与低智。
我们不承认一个演员的成熟与经验,而过于将目光聚焦在演员的年龄。
幼态化、低龄化的审美剥夺了演员优雅老去的资格。
什么时候,这个行业能认真对待每一个演员,不因年轻而轻视他们的潜力,不因年长而吝惜对成熟的赞美。
什么时候,这个市场能够接受成熟和老去的价值,让每个年龄段的演员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
就像在2019年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姚晨、梁静,呼吁导演制片人们给予中生代女演员机会。
而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给予每一个不同年龄层的演员对应的角色和机会。
在这场与年龄绑定的审美焦虑战里,没有赢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帮凶。
而当全社会都成为这场审美的共谋,焦虑的又何止演员。
我们自己也身处这种贩卖幼态审美的单一评价体系中,丧失了对成长的渴望,而平添对老去的恐惧。
说到这儿,忽然想到演员咏梅的一段话:
“现在我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皱纹感到紧张或抱歉,反而觉得有些骄傲,年龄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而这张脸,就是对时间对真实的一种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