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

最初,知道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小编是不信的。

东晋哪有马文才这种土掉渣的名字!

那个拿蜡烛当柴烧的石崇,还是个文学家好嘛!

故而,小编对梁祝故事的起源有了兴趣。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1)

哪个版本可信?

目前,梁祝故事起源,有南北之争。

山东济宁拿出了明代官方立碑。

而宁波则拿出了从唐到清的历代地方志记载,以及义忠王梁山伯庙。

据说,1997年,庙下还出土了一座东晋墓葬,但考古界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这座墓葬的考古结果。

总之呢,对于这场南北之争,小编还是选择相信地方志。

毕竟抢名人这种事,历代都有,尤其是现代旅游产业,不少借助名人生造的人文景点比比皆是。

但地方志这种东西,实在没有伪造的必要,通常除了学术研究,也没人去翻看。

而地方志又是官方编写的,造假又无利可图,所以落笔时,相对客观。

关于梁祝,目前最详实的地方史料,是北宋明州刺史李茂诚,所撰写的《义忠王庙记》。

明州的管辖范围是今天宁波、慈溪、以及舟山部分地区。

更何况,北宋距离晋朝年份相对较近,又有唐代地方志互相印证,故而这个版本可信度较高。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2)

高富帅与女汉子

按《义忠王庙记》所载。

梁山伯追封历经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祝英台殉情,朝廷封“义妇冢”。

  • 第二阶段,刘裕为梁山伯请封,朝廷追封梁山伯为“义忠王”。

第一阶段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

甚至有人说这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实际上呢?相去甚远。

翻开《义忠王庙记》华丽丽的封建迷信扑面而来,说是梁名处仁,字山伯。

这字也不知哪个给取的,在民间,山伯通常指山神,取这样一个字,似乎有些怪怪的。

这样取字,也非是偶然,因为这位山伯兄,是梁母怀孕十二个月才产下的。

据说还是梦见太阳入怀,才有的身孕。

再看梁山伯出生时间,永和八年三月,在会稽“分瑞而生”

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次年春天,王羲之在会稽兰亭写下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

当然,这两件事没啥关联,只是想强调一下,梁山伯出生的背景环境,并非是戏曲里演绎的那个,父亲早亡的穷小子。

虽说,梁氏一族在衣冠南渡后迅速没落,但二十为官,仕途起点为七品县令,这在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现代,都算是一个高起点了。

不信可以看看海瑞,一个毫无家底的清贫举人,35岁才从八品教谕开始做起。

更何况由于衣冠南渡,鄞县(宁波)县令,妥妥是个肥差,那时也没有科举,全靠举贤。

所以,虽比不上王、谢两大家,但梁山伯的家世也是比较可观了,而且也没像戏曲里演得那样父亲早亡。

拿现在话来说,妥妥是个高富帅。

最大证明就是,在为官之前,高富帅梁山伯到处游学,拜访名师。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3)

有一天,在钱塘江坐船时,高帅富看到一个独自挑着书籍行礼的学子,于是攀谈起来。

那学子自称上虞人,祝贞,字信斋,来钱塘(杭州)求学。

到处参访名师的梁山伯眼睛顿时一亮,和这名学子攀谈了几句,越谈越觉得名师出高徒,于是就干脆地跟着祝贞贤弟一起去读书了。

没错,这个祝贞就是祝英台,当时两人可能都是十四、五的年纪,同龄女生中,祝英台人还比较高,所谓“容止端伟”,所以梁山伯完全没看出她是个女儿身。

这里看来,祝英台并没带仆人前往,而是自己一个人挑行礼,可见是一名经常往来江湖的女汉子。

就这样,三年后,祝英台先行返乡,梁山伯又读了两年,回家时特意去上虞找好贤弟,结果上虞人皆不知“信斋”是谁,唯有一名老人八卦兮兮得表示,“你说的这个‘信斋’,其实祝家九娘祝英台。”

于是梁山伯半信半疑,上祝家拜访后,一看,果然贤弟是贤妹,最后两人诗酒而别。

回家后,梁山伯“慕其清白”,这句话也侧面反映了,梁家确实家境不错,这位高帅富还颇自恋地想,这女孩没有因为高帅富就勾引我,真的好特别。

于是转身和父母说求娶!结果一打听,祝英台已经许配给鄮城马氏,马氏家是一个小吏,职位是“廊头”,相当于今天地方税务的办事员。

所以,这事只能不了了之。

咱们的山伯兄,只能情场失意,官场自勉,说了句“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然后他就到了鄮城所在的鄞县,当了县令……

说好的“生当封侯”呢?这傲娇样也是没谁了……

非常蹊跷的是,梁山伯上任没多久,就英年早逝了,记载是病逝,但这个病逝相当可疑。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4)

可疑的病逝,微妙的追封

1986年时,某报刊有位读者来信,说是梁山伯和祝英台非同时代人。是被吃瓜群众乱点鸳鸯谱,才有梁祝合葬。

按宁波当地老人说法,真正的梁山伯是一名清官,得罪权贵而死。

在梁清官千年后,有一名女侠祝英台,劫富济贫,最后也被权贵害死,人民群众埋葬她时,发觉下面有梁山伯墓,于是大家觉得正好两人结个伴,于是就合葬了。

这个故事背后反映了一件事,说明,在宁波当地,老百姓并不认同梁山伯因情而死

而根据《义忠王庙记》,祝英台才是殉情而死的那位,但祝英台也并非单纯殉情。

据说,梁山伯死时,祝英台并不知情,还在梁山伯死后次年春出嫁。

嫁船自上虞出发,沿着姚江去鄮城时,在鄮城西面的九陇墟(今又作九龙墟),突然走不了了。

众人大惊失色,只有船家叹气道,“别怕,那是梁县令的新坟。”

这下轮到祝英台大惊失色,中间也不知谈了些什么,祝英台跑去梁坟祭祀。痛哭间地面突然裂开,祝英台就此被埋,据说她的嫁裙还“风烈若云飞”,一直飘到“董溪西屿”才落下。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5)

这样一个画面,显然已经超出了爱情,通常,牵扯到冤情,才会有这样惨烈的情景出现。

两轮大惊失色后,最后轮到马家大惊失色,跑来想要挖人,却发觉巨蛇护冢,只好作罢。

事情就此传开,谢安知道后,上报朝廷封“义妇冢”。

众所周知,东晋谢安名相是个官场浆糊好手,一个县令墓,他报“义妇冢”,这手浆糊也是没谁了。

但无论如何,朝廷追封后,就意味着可以祭祀。

在古代,祭祀是有严格规定的。

现在大家看到祠堂,十八代老祖宗都供在上面,那是明朝之后的事。

明朝以前,一般来说,不是朝廷追封的,最多往上祭祀三代,英年早逝之类的,更是不吉。

因此,这个追封就非常微妙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6)

更离奇的是,二十年后,孙恩谋反,当时还是校尉的刘裕灭了孙恩后,上报朝廷说梁山伯显灵,助我灭了孙恩,于是朝廷大笔一挥,居然直接追封了个“义忠王”。(理论上应是郡王)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在古代追封为王意味着什么。

孔子号称“素王”,就是因为他享受了七十多带子孙的祭祀,封王意味着,可以永享祭祀。

一个县令追封为王,永享祭祀,还和孙恩有关,这,不得不让人联想,梁山伯的死因,是否得罪了孙家?

孙家当时押宝的是皇七子司马道子,这……,再往下想,好像还有夺嫡大战的背景在……

于是,撇去怪力乱神,这样的跳级追封,似乎也可以解释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故事(梁山伯并非因情而死)(7)

结语

网上有网友,在看过《义忠王庙记》后,表示很失望。

但小编看了以后,却一点都不失望。

这才是具备了两晋风骨的爱情故事。

江上相逢,只因话语投机,就欣然同往读书。

门户有别,女方为表清白,没有高攀。

而梁山伯也没有以权势去操作这段婚姻,默默去祝英台将要嫁来的地方当县令,还略有小萌。

最后死得不明不白,也就是要求葬在姚江边上,看一眼心爱的姑娘。

而祝英台得知真相后,悲愤交加,毅然追随,使得朝野震惊,迫使谢安不得不亲自出来打圆场。

多年后,追封为王,昭雪的不仅是一段冤曲,还有一段真正荡气回肠的爱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