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新空间从哪来,回眸十三五喜看新变化②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东莞产业新空间从哪来,回眸十三五喜看新变化②(1)

■位于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记者 郑志波 摄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沿线的广州、东莞、深圳3个创新重地串联在一起,为3座城市搭建起一个大舞台。

过去五年,这座大舞台上演过无数令人激动的时刻,东莞站在舞台中央,向大湾区甚至全世界交出“答卷”。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为我国材料、物理、化学化工、新能源、纳米、生命科学、国防科研等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先进的中子散射研究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2019年动工建设,承担了7项国家、省重点研发项目,18个科研团队进驻创新样板工厂,其中3个已进行产业化……

五年来,东莞科创面貌日新月异,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结果上,更是引源头创新活水的功劳。一座座高科技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拔地而起的背后,是人才优势和大学科创支持。

通过与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委的紧密联系和合作,东莞引入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在内的1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接下来,东莞还将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在松山湖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筹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研究院,推进建设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东莞分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五年来,东莞科创的成果转换能力突飞猛进,以建设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原点,打造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和厚街、长安、常平、石碣、石排等创新强镇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开发出的科研成果,可以落地到东莞各大镇街进行产业化。

今年5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成员之一——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塘厦揭牌,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光功能透明陶瓷及其产业化团队和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被引入塘厦,为塘厦的后续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动能。在未来,此类产业转化将更加频繁、高效。

五年来,东莞科创的企业培育效果拔群,2019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其中,39个工业门类中东莞有36个,形成了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综合配套率超过90%。创新型企业集群渐成趋势,华为、欧珀、维沃、生益、东阳光、拓斯达、劲胜等高新技术企业扎根东莞,为先进科技提供利润转化的窗口。

尽管东莞科创面貌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东莞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使“中国制造”名城焕发新生机的决心和魄力。

事实胜于雄辩,五年的成绩证明了东莞在科创领域实现了三大转变,从科技支撑产业转向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转向协同式全域创新,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转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目前,东莞科技工作呈现出“短板”逐步补齐、优势更加突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看变化

留美博士东莞创业见证东莞科创发展

陈友斌是广东微模式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模式)的董事长,还是清华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博士。

2007年选择在东莞创业之前,陈友斌先后考察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科技园区,最后留在了东莞。他解释说,东莞市政府对人才的渴求是他考察的城市中最强烈的。创业之初,他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才,得到市政府500万元资助,所在的松山湖管委会也资助了500万元。

“2007年我们刚来松山湖的时候,这里的配套设施还很少,科创人才也比较缺乏。”微模式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陈绪斌告诉记者,十三年前选择松山湖,一是看中了东莞对高技术企业创业扶持的强大力度,二是相信松山湖将在未来建设成为产业配套齐全、科技人才集聚、科技与金融并行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

如今,陈绪斌的设想成为了现实,“松山湖科技产业的密集度很高,举个例子,我们和上下游开发商就在同一座大楼办公,经常低头不见抬头见。” 陈绪斌说。

微模式一直坚持技术公司的定位,随着东莞对科技人才吸引力越来越大,微模式的员工构成也向高层次转变。据介绍,微模式员工由60%研发人员和40%技术人员构成,并且40%以上的员工拥有硕博学位。除此之外,微模式还在全国知名高校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及博士后实践基地,保证研发人才不断层。

今年8月,微模式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引领者”的身份挺进2020年金融科技创新排行榜,9月,又以金融双录创新技术获得“2020金融双录智能创新领军企业”奖。

见习记者 唐卓 记者 杨圣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