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

登平阳昆阳鸣山

文&图 叶望庆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

抵达鸣山古村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

鸣山古村,平阳县昆阳镇下属村,位于平阳北大门,城东社区的南端。古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全村由鸣山与鸣一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称上段一个称下段,分别位于鸣山的南北麓。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

古村成村历史久远,始建于东晋年间,有1700年的历史,并曾一度设乡,是县城西北郊行政中心。据明·隆庆年间的《平阳县志》记载,早在明代中叶,万全乡一都即隶有鸣山村。民国29年,曾设鸣山乡,辖10保130甲。建国后以乡辖村,鸣山乡共辖鸣山、庙头、沙岗、南岙等17个行政村。1955年冬,撤销鸣山乡建制,鸣山村划归城郊乡。1961年,改为城东公社鸣山大队。1979年,分析为两个大队。上段为鸣山大队,下段为新联大队。1981年,新联大队更名鸣一大队。1984年,鸣山、鸣一均恢复村建制,属城东乡。2004年12月,鸣山、鸣一两村合并为鸣山行政村。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

古村名人多,古榕树多,古名居多,古迹多。鸣山古迹旧有双台、三墓、四桥、八亭。双台为崧台、豫章台;三墓为徐谊墓、陈宣墓、马俊墓;四桥为鸣山桥(平瑞塘河上)、弘治桥(黄岙河上,明弘治十一年建)、淳祐桥(南宋淳祐元年冬,浙东路钤邹宏等重建)、崇祯桥(明崇祯四年建)。八亭为雪坡亭、览翠亭、驭风亭、濯缨亭、问山亭、绝尘亭、倦游亭、遗爱亭(清康熙年间,为县令洪景行建)。今大多已圮或沉陷。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

进入古村,眼前就是一座颇具规模的道观,叫东岳殿,如今村里的文化礼堂设在这里。里面陈列与介绍着鸣山古村的历史与文化名人。东岳殿南首,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鸣山村”三个字。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

旁边有一位老汉驱着一头水牛,走在草地上的铜雕,大概寓意是耕读文化。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

石头后面就是陈宣墓,现在有两匹古石马,两个石人一位文官,一位武将,中间还有一只石鼓,雕像前面地上还有三只莲花底座。一旁立着文保石碑。陈宣是苍南人,明代进士,一代廉吏,修志名家,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参政。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

村口的另一边是一池湖水,风车造型的水车在湖中转动着,喷水池,彩旗,彩灯,绚丽转动的风车,与贱起的水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

一座新建的弧形的休息长廊,沿小湖畔转过去,非常贴切。这边是民国风格的古屋,那边是长廊,村口就是一座公园,非常和谐。想不到现在的古村这么美丽,完全是耳目一新的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可见一斑。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1)

小隐庐与蔡氏纪念馆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2)

小隐庐,是鸣山八大古屋之一,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位于昆阳镇鸣山上路巷84号附近。是温籍著名书法家蔡心谷先生父亲蔡佛光所建。温州都市报的前身〖温州侨乡报〗,永嘉苍坡古村入口大门匾额〖溪山第一〗就是出自蔡先生之手。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3)

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进二层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规模较大。青砖是其一大特色,高宽的大门台和外墙面均系青砖砌成,青砖门台是其原貌,靠近大门的四条青砖方柱拔地而起。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4)

双重门为民国时期独持风格。外墙的青砖排列非常有艺术感,走道和坦场铺的都也都是青砖。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5)

主屋为木结构,木雕精致、细腻,建筑古朴、规整,风格古韵、古香。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6)

主人将古屋取名为“小隐庐”,瑞安书法家项骏戊午年春月(1918年)题写的屋名匾额就镶嵌在门楣上。隐,就是修行。内心清静、独善其身。小隐,所折射出的是道家哲学思想,向往一种闲逸超脱,潇洒自在的生活。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7)

解放后,“小隐庐”大宅分多户贫农家庭居住,后来收归国有,改为粮食储藏仓库,后来又出租为厂房,房前屋后杂乱无章,差一点被拆除,前几年经村民多次争取,方改回部分原貌。2018年4月投资170多万元对故居进行全面的修缮。老书记黄碎法说古宅修缮好以后,将会将现在在蔡必胜纪念馆里展示的,蔡心谷先生的展品移到“小隐庐”里展示。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8)

鸣山出名人,鸣山出名居。鸣山村“三多”中首先是古屋多,据说古村有八处合院式古屋,这些古屋大部分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具有浙南、闽南传统民居特色。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9)

蔡必胜纪念馆位于村口大榕树边上,我们一进村就可以看到,老书记黄碎法首先领我们去的就是这里。蔡必胜,字直之,原籍福建莆田,后徙居温州府平阳县万全乡步廊村。南宋孝宗赵昚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武举第一人。因蔡必胜后裔一支迁居鸣山,故这里建起了蔡必胜纪念馆。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1)

四颗大榕树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2)

古榕树,古榕树多是鸣山古村的“三多之一”。江南水乡的水边,必栽榕树。桥与榕树是形影不离的,有桥的地方必有榕树,而且这些榕树的年龄都在百年以上,久经风霜!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3)

鸣山村也不例外,原先村头村尾有八棵古榕树,因为台风等各种原因,村里只剩下四棵大榕树,一棵在鸣山村鸣一桥边,一棵在村里的莲池畔,这两棵榕树树龄不到百年,另外两棵在马九娘娘宫前的河边,树龄150多年,为国家三级古树。其中马九娘娘宫前的这颗最大。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4)

马九娘娘宫,建于明·正德年间,清·顺治重修,后因被台风刮倒,1995年重建。宫里供奉的马九娘娘,又称送子娘娘。唐代福建建安人,据《福州府志》、《建宁府志》,按俗称马孝仙或称送子娘娘。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5)

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一》载:“马仙,生建安县将相里(一云处州景宁人,见《处州府志》)。唐光化间适人,一岁夫亡,誓志不二,纺织养姑,得授仙术,乡人感之为立祠,祷祠灵应。明·隆庆初,推官郭子章夫人梦仙妃送二子,果应,给以祀田。”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6)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也是瓯江以南的市区,瑞安,平阳,苍南等地的主要树种。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7)

村头,水边最多,平阳万全平原榕树尤其多,著名的有“夫妻榕”等。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8)

鸣山村的这几颗也都有百年历史,其中马九娘娘与村口两棵最大。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29)

我们几个人在宫前拍了不少的照片,只可惜边上的电线太多了,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将其全貌拍下来。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1)

小桥流水人家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2)

小桥流水人家,绿水绕村郭,民宅入画来。位于江南平原塘河边的鸣山村,三面环河,一面依山,风光旖旎,村庄秀丽,河上人家傍水而居,千百年来仍保存的较为完好。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3)

她不仅是一个古老、纯净、安静、恬淡、民风淳朴的温馨村庄,更是一个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水乡。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4)

这里,家家户户门前流淌着清澈的塘河水,门口的乡村小路平坦、宽敞,有的还是古老的青石板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5)

村老支书领着我们一路走着,一路给我们介绍着古村的历史与人文。古色古香的民居沿河而建,岸边是郁郁葱葱的百年榕树,古宅石街,在这里随处可见。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6)

旧式的两层楼让人非常喜欢,邻里间有照应,而且上下方便!尤其是水乡的这种楼,更是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人合一的建筑格局,孕育了鸣山村这颗璀璨明珠般的历史古村落。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7)

沿着塘河边蜿蜒的小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穿行陈宣墓石雕造像、横阳讲堂、蔡必胜纪念馆、马九娘娘宫、净土寺、东岳殿、百年榕树……乏了,来到亭台长廊小憩一番,眼前那静静流淌的河水,仿佛诉说着鸣山古村的前世今生。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8)

老人协会在这里准备了茯茶,喝了大口后继续前行,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穿梭在古屋林立的小巷中,犹如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古人生活的年代。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39)

沿塘河一圈建起古色古香的游步道,挂上雕花宫灯。每到夜里,昏黄的灯光投影到波光粼粼的塘河,散步的人都舍不得回家。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0)

据说几年前的这里被违章的铁棚胡乱搭建,简直惨不忍睹,如今违章拆了,家家户户前面的院子重新修建了仿古门廊。黑胡桃木色的木柱上是仿古榫卯结构的大梁,配上黑色的瓦,颇有几分古代大户人家门廊的感觉。让人重新找回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1)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2)

文创基地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3)

文创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把环境做好,更要把文脉传承下去,特别是对有故事,有文化的古村更应该如此,唯有这样才能使历史古村焕发青春的活力。永嘉的瓯窑小镇就是用“文创”搭台,使坦头村一下子红火起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让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4)

鸣山村在继非遗平阳南拳培训基地之后,又正式挂牌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鸣山陶院正是该基地新引进的重点文化项目。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5)

该陶院着力于结合温州蛋画和古瓯窑这两项非遗项目,以画入瓷,应用本土材料,制作手工艺术制品。在这里自己动手绘制自己喜欢,属于自己的瓷器,把自己所思所想都绘在这里。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6)

我们一进入古村,湖畔一排古屋已经被仿古修复,屋前悬挂各种文艺团体的牌子,有“诗书鸣山横阳讲坛、温州文人瓷画创作基地、瓷雕工作室、创作工作室、平阳县诗词楹联学会鸣山创作基地“等等。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7)

鸣山陶院是一处古建筑改造的,门口与里面有几堵墙,是陶院精心打造的艺术墙,一看就知道建造者的匠心独运,应该花了不少心思,他不仅是独树一帜,而且让人耳目一新。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8)

陶瓷碎片组成各种图案被镶嵌在外墙上,一看就让人觉得很有品味,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未入门,已经被这瓷片深深吸引,不禁让人伸手想去触摸。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49)

荡友纷纷摆出POS倚墙留影。正是这些的精心打造的陶瓷气氛,吸引了你去探究瓯窑,并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兴趣。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1)

塘河绿道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2)

塘河绿道,百鸟齐鸣山,塘河第一湾,富有诗意的鸣山村名由此而来。江南水乡是鸣山的特色,塘河是鸣山的依托。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3)

鸣山以塘河为存,也以塘河为荣。平瑞塘河,古时称之为三铺塘河。全长15余公里,北起瑞安飞云江马道,南至横阳的北门河头,是浙闽交通的重要水路,也是平阳、瑞安两县人民的母亲河。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4)

宋时,平瑞塘河已成为漕运和食盐运输的要道。清道光年间(1821-1851),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平阳的大宗货物如茶叶、明矾、烟叶、络麻、红糖和矿产等,通过塘河运往温州及福建等地。以前,横阳到鸣山必经之路就是平瑞塘河。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5)

一条蜿蜒清澈的塘河穿鸣山而过,恰好把村子隔划成八卦的图样。将沿岸古宅、古树、古桥、古庙、古石板路,串联成线,戏水的小鸭欢快地游弋,不时还有小船驶过河面。显得和谐自然,古朴纯净。俨然就是一副入诗的美丽画卷。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任贵州镇远知县、黎平同知的蔡时豫就是鸣山人。此外,南宋永嘉学派大儒陈傅良、元代浙南大诗人陈高、明末布衣诗人何白、清代浙南名宦徐恕,都留下过游访鸣山寺的美丽诗篇。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7)

清乾隆九年(1744),远在贵州清平县(今凯里市)担任知县的平阳人张南英任期届满,在铜仁府与黎平同知蔡时豫相遇,亦满怀乡思,写下了《与古州蔡司马时豫话鸣山》一诗:“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蔽贤关。旧家零落衣冠冷,故国迢递梦寐还。七载乡人瓯海外,月明一遇锦江间。”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8)

南宋工部侍郎徐谊、明代平阳司千户马俊和云南布政司左参政陈宣,均以鸣山为人生最后归宿。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59)

如今塘河成了这里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资源,沿塘河建了绿道。在平瑞塘河两岸日新月异,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鸣山村却还能保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这里没有高楼大夏,没有车水马龙。依旧安静地在一旁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保留着江南水乡的样子。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1)

太阴一宫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2)

太阴宫又名太阴一宫,位于离鸣山桥不远处的塘河水涯桥边。始建日期已失考。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3)

乾隆《平阳县志·秩祀》载“太阴宫,一在净明寺北,一在北门外,一在小桥,一在白桥,一在鸣山,一在五都郭庄……”,可见乾隆之前太阴宫已建。另据鸣山太阴宫碑志载:此宫于唐贞元年间循迹肇基。太阴宫祭祀的是陈十四娘娘,属于祠神文化,它是我国除了佛教、道教等以外的祠神文化,源于远古先民的自然、灵魂和图腾崇拜。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4)

这里祭祀的是陈十四娘娘。陈十四娘娘,又称临水夫人,顺天圣母,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一说宁德古田人,一说福州下渡人。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5)

《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临水夫人,古田人”。因能降雨减灾等为浙江南部等地与福建北部民众共同信仰的神祇,现在闽、台、浙南各地,均以立庙奉祀。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6)

相传陈十四娘娘仙山学艺,途经横阳路过鸣山时,其观该地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秀丽,有九龙汇水之奇,故在此始建行宫,即陈十四娘娘第一行宫。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7)

《南游传》里还有一个传说,陈十四娘娘经过平阳时,鸣山浃尾人张志昌慕陈十四娘娘之名,登门学法,陈十四娘娘见其有三分佛骨,与他义结金兰,传授法书七本,约定日后同赴南郊斩蛇妖。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8)

先前鸣山或附近地方女子出嫁时,如前有不顺经历,家人就将准新娘送至太阴宫过夜后,于次日凌晨从这里出嫁至夫家。此举乃祈求娘娘护佑其今后平安,沾些福气为夫家祈福。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69)

太阴宫是平阳、苍南境内供奉陈圣母十四娘娘的第一大宫,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清代复建此宫,1930年失于大火。现此宫系2012年4月新建,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建筑错落有致,宫前广场宽敞,外观古朴大气。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1)

登鸣山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2)

鸣山,位于鸣山村的西北面,海拔128米,距平阳县城西北2.5公里,系温瑞平水陆交通要道上重要的一关,扼制昆阳北关,是平阳县城的重要地标。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3)

《方舆胜揽》云:山腹有大洞穴,常有声,故名。鸣山又称伏虎山,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状如伏虎,又曰伏虎山”。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4)

隆庆《平阳县志》载:“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宋代赵几、林芘和明代罗衮等诗人,均先后题有《鸣山诗》。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5)

鸣山是万全平原上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呈卧虎之势而睡,在人们眼里或许就是一座小小的山堆,并不起眼,却有不同凡响的来历,却早在晋时的地理志上有名。作为衡量武夷山的一个坐标,网络上说有“武夷,鸣山南多少多少里”的记载。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6)

如今山上苍松翠柏,百鸟争鸣,山下古刹钟声,清脆悠扬。山中有白龙泉,石马泉,桃源泉等三泉名胜,石马,石羊,石将军等三石古迹。“榕居莲池合社太平,虎伏青山地方太平”,山道入口的一块石碑记载了石板山路系2004年建造。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7)

有古村就有古道,原本我们以为今天就是赏古村了,想不到依旧有山登。老书记黄碎法不仅给我们介绍古村的历史典故,领我们去看修复中的小隐庐,还陪同我们一起登鸣山,虽然他的年纪比我们大几岁,但走起山路来,比我们好多了,轻盈的身子一下子跑到我们前面去了。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8)

我们大约二十来分钟就到了顶峰,上面是一座石构的八角朝阳亭,在亭里可以鸟瞰平阳全城。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79)

在亭里老书记继续给我们讲鸣山村的建设与发展历史,在亭里我们一边休息,一边询问有关情况,言谈中获知老书记与其他村民为村里所做的一切。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1)

净土寺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2)

净土寺,位于鸣山的南麓,前身为鸣山寺。该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清康熙、光绪年间先后重修。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3)

宋代林芘曾在此处留下“杏花舞径乱红雨,麦浪涨空摇翠烟。十里清风寻小寺,快船如马水如天。”的佳句。南宋永嘉学派大儒陈傅良、元代浙南大诗人陈高、明末布衣诗人何白、清代浙南名宦徐恕,亦留下过游访鸣山寺的美丽诗篇。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4)

登鸣山的时候,老书记曾经说可以从净土寺这边上去,后来我们走的是离村里近一点的山道上去的,下来的时候,我瞅一下秘书长与老书记还在后面,前面荡友大部队在慢悠悠的下山,我赶紧从一个下山的岔路口右转,往净土寺这边下去。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5)

没有走多久寺庙就到了,老寺庙相当破旧,边上在修建新的,前面堆的一些石墩,屋檐等看似是老寺庙拆下来的,又有一些是新的,应该是修建寺庙用的吧。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6)

我是从寺庙后门进来的,出牌坊后的右侧有一个“应节严纪念馆”。应节严(1211-1300),字和父,号平坡居士,祖籍金华婺州,其父应梅臣南宋嘉定年间迁入平阳(今苍南)芦浦村。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7)

苍南县龙港镇芦浦的“相国”牌坊,是为纪念应节严后裔应泽而立的。节严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幼时读《易》《书》《诗》等九经,就能诵若悬河。诸子百家散文,能过目辄记,耄耋之年也不忘记。七岁就考中了童子举,被誉为神童。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8)

此外,他拜师学艺,精炼武艺,在南宋淳祐四年(1244),一举考中武进士。这样加上童子举已经是文武双全了,但他不满意,继续发愤读书,终于在六年后考上了文进士,成为文武双进士。官拜吏部侍郎,奉议大夫。应节严“正直敢言,两淮抗元兵;隐居家乡,爵齿德三全;后辈才俊,传承好家风”。元大德四年卒,年九十。有《平坡文集》,己佚。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89)

应节严祠原在昆阳东门山,后圯,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一》载:“应节严祠,在东门外仙坛寺旁,今圯。”不过,据纪念馆里碑志载:原应家宗祠位于西门锦屏山麓白马庙二进,因公元一九五八年五统期间被翻砂厂占用未归还。公元二○○一年春应氏后裔……择福地鸣山山前地方依山傍水兴建宗祠。可见,此应节严纪念馆其前身是昆阳西门锦屏山麓的应家宗祠。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0)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1)

石马泉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2)

石马泉,是一个古老的水井,位于鸣山南麓,明朝千户侯将军马俊墓在其右侧,两头苔痕斑驳的石马前面,一颗香樟树下。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3)

从净土寺绕回古村可以经过这个古井,上山前老书记带我们去这里看过,并且给我们介绍了石马泉的情况与马俊将军的故事,还特地叫我打了一桶清凉的泉水。我觉得先登山,从净土寺绕回去看古井更顺一点,所以微信照片最后发。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4)

鸣山是一座仅百多米的孤山,无嶂无壑无溪,也很难找到清细的岩滴。可是,井水却从山体岩层中涓涓不息溢出,并且清凉甜美。从前,村里没有用上自来水的时候,村民都饮用这井里的泉水。即使是大旱天,别的井早已干涸,这里却依旧细流汩汩,村民以此为荣。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5)

有人说,这口井是鸣山的眼睛,它与山同龄同脉,正如清朝李克庭的“井为地眼,草为地须”连着山的心。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的映在井里,清香淡雅的山气袭人,坐在井边,你会忘却劳作一天的疲惫。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6)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井旁边种了一棵樟树,还盖起一间小井房。并在井房左右两边写有“甘泉清露古井名,茂林修竹霓虹祥”的对联。因井位于石马边,就将其取名为“石马泉”,赋予了其标志性与历史性的意义。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7)

马俊,是江苏高邮人,字士杰。生于1332年,卒于1382年。洪武十五年在任上去世后,被追封为武毅将军。官授管军千户,明朝洪武七年调任平阳戍守。任内曾增建平阳城墙,并率军平定了危害平阳西部山区的以吴达三、叶丁香为首的"寇乱",维护了一方平安,深受民众爱戴。在平阳马俊是家喻户晓的英雄。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8)

2015年,为了纪念这位对平阳有过贡献的将军,鸣山当地民众集资对马俊墓进行了重修。同时,帮着整理马俊将军的生平及事迹。马俊的墓志铭被收录在《苏伯衡集》当中,苏伯衡是与他同时代的官员,他曾为马俊写过墓志。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99)

墓前有两座非常古朴的石马,与明孝陵神道上的雕塑风格非常类似。是马俊墓留下来的文物,应当就是明朝初年的。

平阳鸣山古村(民宅入画来-登平阳鸣山)(10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