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产品前景(青稞的成本和产值均低于小麦)
作者:孙致陆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
青稞具有耐旱、耐瘠薄、易栽培、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等特点。青稞作为我国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是当地藏族群众主要口粮,青稞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在确保藏区粮食安全、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青稞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青稞产业发展建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受委托成立专题研究组,通过查阅资料、电话咨询、企业调研、生产基地调研等方式,对我国青稞产业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近年来,我国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扩大;产区分布集中、产业集中度高、品种多,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净利润趋于下降。消费以食用为主,消费量稳步增长。流通区域集中,流通模式多样;价格平稳上涨;加工用途多样,加工用量较低。完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没有进出口贸易。预计2020年,青稞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产量将随单产水平提升平稳增长;直接食用消费将趋于下降,加工消费将平稳增长,价格将小幅上涨。
一、青稞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
1.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扩大。据调研,2014-2018年,全国青稞种植面积从527万亩增至579万亩,增9.8%;青稞产量从120万吨增至139万吨,增15.1%;青稞平均单产从每亩228公斤提高到239公斤,增4.9%。
2.适应性强、品种多样。青稞耐旱、耐瘠薄、易栽培、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目前,各产区主要种植品种有藏青系列、冬青系列、喜马拉系列、昆仑系列、柴青系列、北青系列、甘青系列、迪青系列、康青系列等。
3.产区分布集中。青稞产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青海、甘肃甘南州、四川甘孜州与阿坝州和云南迪庆州,是当地栽培历史悠久的特色粮食作物,新疆、江苏和湖北也有少量种植。按种植季节不同,分为春青稞(3月中旬-4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9月下旬收获,主要位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和冬青稞(10月上旬-11月下旬播种、4月上旬-5月中旬收获,主要位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
4.产业集中度高。据调研,2018年,全国青稞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主产省份是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种植面积合计占全国的98.4%;青稞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主产省份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产量合计占全国的98.2%。西藏是最大青稞产区,2018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2%和58.1%。
5.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目前,青稞种植主体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在西藏昌都,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近5000户,低于10亩的近8万户;在青海海北,近3万农户种植青稞,种植面积超过45亩的仅约450户;在四川甘孜,近12万农户种植青稞,但大多数种植面积不到10亩。
(二)消费
1.消费用途多样、以食用为主。青稞富含β葡聚糖、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是青稞最主要用途,作为藏族群众口粮,包括制成糌粑和加工成食品、青稞酒等。近年来,青稞食用消费约占总消费80%,其中直接食用约占70%、间接食用约占10%;青稞籽粒及秸秆也是畜牧业主要饲料,饲用消费约占5%;其余15%用作种子和储备粮。
2.消费量平稳增长。以表观消费量表示的青稞总消费量在2014-2018年分别为120万吨、124万吨、136万吨、136万吨和139万吨,以增为主。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青藏高原旅游业兴起,传统的青稞白酒等饮品加工快速扩展;居民膳食结构变化也推动具有天然、保健等特色的青稞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三)加工流通
1.加工用途多样、用量占比较低。青稞加工用途多样:一是酿造青稞白酒、青稞红酒、青稞啤酒、青稞汁、青稞露等饮品;二是制成青稞挂面、青稞营养粉、青稞馒头、青稞麦片、青稞饼干、青稞沙琪玛等加工食品;三是加工成藏稞红、青稞苗麦绿素等高附加值营养保健品。近年来,青稞加工用量约占产量的10%。
2.流通区域集中、以区域内流通为主。青稞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区种植并主要由藏族群众消费,其供需也大多发生在该地区;国内生产、国内消费,没有对外贸易,供需关系完全取决于地区内青稞产量。流通主要在青藏高原各青稞产区之间进行,以调剂各产区供求余缺。
3.流通模式多样。"农户 市场"是最普遍、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流通模式,在西藏、四川、青海分别约占产量的50%、85%、30%。其他流通模式,包括"农户 中间商(零售商或批发商) 市场"(在西藏、四川分别约占30%、10%)、"农户 种植基地 加工企业"(在西藏、青海分别约占10%、20%)、"农户 合作社 加工企业"(在西藏、青海、四川分别约占5%)。
(四)市场价格
2014-2018年,青稞市场价格平稳上涨,从每公斤3.2元增至3.3元,增幅3.1%。一方面,近年来青稞需求增长较快;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耕地面积有限等因素导致青稞供给增长较为缓慢。
(五)成本收益
1.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净利润下降。2014-2018年,青稞每亩成本从710元持续提高到827元,增16.3%;人工费、机械作业费、土地租赁费位处前三位,2018年分别占41.6%、18.5%、15.1%;化肥费、农药费、灌溉费增幅位处前三位,分别为29.1%、24.6%、22.8%。随着价格和产量平稳增长,青稞每亩产值以增为主,增9.6%。青稞成本的增速高于产值,每亩净利润下降31.1%。
2.青稞的成本和产值均低于小麦。小麦是青稞的主要竞争作物。2014-2018年青稞每亩成本平均为小麦的22.7%;青稞每亩产值平均为小麦的10.8%。虽然青稞单产显著低于小麦(平均低34.7%),但其价格更高,近年来青稞净利润一直高于小麦。
二、青稞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产量将稳中有增。随着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且地区内耕地面积总量有限,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随着青稞育种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青稞单产将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产量将小幅增长。
(二)直接食用消费将趋于下降。青稞是区域性很强的自给消费型特色粮食作物,青藏高原藏族群众是其消费主体。随着藏族群众膳食结构的持续调整和改善,预计青稞直接食用消费量将减少,大米消费量将增加,青稞直接食用量占总消费量比重将趋于下降。
(三)加工消费将平稳增长,价格将小幅上涨。随着藏区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对青稞保健功能的认同和青稞加工技术研发进步,青稞加工业发展迅速。预计2020年青稞加工量及其占总消费量比重都将平稳增长,将带动青稞价格小幅上涨。
三、贫困地区青稞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青藏高原青稞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对当地农户脱贫增收发挥了良好成效。
(一)"科研 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云南省迪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国家青稞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为依托,建设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和商品粮示范基地,加强对贫困户的科技培训,提供良种、有机肥等农业物资,还协调企业与农户签订青稞良种繁育回收合同和青稞商品粮收购合同,促进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村—香格里拉市金江镇新建村瓦金街一、二组的贫困户,在2019年都实现全部脱贫。
(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西藏日喀则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生产青稞糌粑、青稞压缩饼干、青稞雪米饼、青稞馒头粉等食品。2017年,企业加工青稞0.6万吨,生产优质糌粑0.5万吨。积极带动促进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与农户签订青稞原料订单合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积极吸纳贫困农户就业增收;积极响应"百企帮百村"帮扶活动,出资为贫困户修建住房和排洪道等基础设施。
四、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一)主要问题
1.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农牧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现代农业技术接受能力有限,青稞种植和日常土水肥管理大多处于较低水平。青稞大田生产技术落后,种植区多属雨养农业区,水分调控完全依靠降水,导致青稞单产低且不稳定。
2.优质资源与品种较为缺乏。通过几十年的育种工作,青稞育种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青稞的功能认识和现代食品加工起步较晚,针对保健医药功效成分和加工特性的优良专用品种选育改良也是近些年才开始,目前相关优质资源与品种还较为缺乏。
3.加工技术及行业发展较为滞后。青稞加工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主体以家庭、个体作坊和小型企业为主,大型龙头企业较少。青稞保健功能与食品医药原料研究较少。青稞食品安全保障、加工标准和技术规程还不完善。
4.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且来源渠道单一。青稞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各产业链环节基本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青藏高原地区内进行,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市场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导致青稞市场信息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都不高。
(二)风险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制约青稞生产发展。青藏高原地形破碎,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直接制约青稞生产发展。青藏高原土地类型以生产能力低下、生产潜力有限的高寒干旱土地和荒漠为主,不利于青稞单产提升。
2.灾害天气频发,危害青稞生产发展。青藏高原气候有寒冷、少雨、多风、强太阳辐射等特点,过多发展青稞生产易导致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产业发展。青藏高原冰雹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多出现在青稞抽穗至黄熟阶段,冬春季节大面积雪灾频发,对青稞危害严重。
3.区域短缺与积压并存,影响青稞市场供求稳定。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牧政策,使得青海海北州和海东市、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云南迪庆州等以往主要外销区或自给区的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而在西藏,随着国家民族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作为藏族群众口粮的青稞也获得扶持,种植面积和单产明显提升,产量大幅增长,但交通条件制约和生产目的偏重自给也导致当地青稞大量积压。
五、政策措施建议青稞是我国藏族群众口粮,确保青稞产业持续平稳发展,对于确保藏区粮食安全、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强育种体系建设,选育适合不同产区的优良新品种。充分发挥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加强青稞新种质与基因资源特别是加工型种质与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青稞分子育种平台建设、青稞收获后处理与品质测试技术和设备研发等方面研究。育种目标为春性、耐低温、中秆抗病抗倒伏、大穗大粒;育种重点是进行青稞粮草双高型优良品种培育攻关,选育适合藏南河谷半干旱产区、青海中西部盆台地灌溉产区、(青)海北-甘南草原旱地产区、川西藏东荒漠干旱产区等地种植的生物量大、抗倒伏性强、耐寒性好、抗病性广、粮草双高的新品种。
(二)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扶持合作社发展。动员地方农技部门工作人员,大力推广现有成熟栽培技术和丰产优质品种,提高农户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为后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奠定基础。积极扶持合作社发展,对于发展形势良好且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育种及栽培技术研发的合作社,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信贷等方面支持,并在栽培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深加工技术和市场信息上加强指导,支持合作社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逐步增强发展能力,更好发挥对农户的带动促进作用。
(三)制定加工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快速发展。明确青稞食品加工发展方向,研究制定青稞加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青稞原料及其加工生产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生产规程、质量卫生和产品标准。扶持优势青稞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优势企业和特色优势产品扶持力度。在青稞主产区筛选具有加工基础与传统优势的地区,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现代青稞食品加工园区。建立健全跨省份跨地区青稞市场调度工作制度并适时启动,统筹兼顾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利益关系,维护市场供求稳定。
(四)提高流通效率,强化市场监测。改善和提高青稞的仓储条件、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提高青稞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青稞流通的物流服务水平。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和大型收购企业延伸经营链条,发展青稞的赊销、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规范青稞流通中间商经营行为,充分发挥其在活跃青稞市场、方便种植主体售粮等方面优势。建立健全青稞销售质量分级标准体系和第三方质检验收制度。强化国内青稞市场信息监测、分析、研判等方面工作,构建权威的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并及时发布。
(五)尽快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尽快建立青稞产业联盟,强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鼓励并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优势,以"企业 合作社 农户""企业 农户"等形式,联手合作社、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引导合作社、农户从事标准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原料生产、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市场营销环环相扣,做大管理一体化和科学化,有效形成青稞原料产地、食品研发单位、生产企业、销售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促进青稞产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