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几月几日(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大家熟知的是看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
元宵节
“元”是伊始,初元,第一个,所以正月称为元月;称“夜”为“宵”,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它同时还有上元、元夕、元夜、灯夕等很多称呼。
关于元宵节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人们的说法有很多,但追根溯源,都和一样东西有关—— 灯,灯除了照明,还有其他用途。而且这些用途都跟元宵节的诞生有点关系。
传说一:庆祝
最早关于元宵节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发生在西汉初年的“平吕”。
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政,扶植前少帝,后少帝。前少帝非亲生,在位四年,被吕后废杀;后少帝则在吕后死后,被群臣废杀,并迎立汉文帝,恢复刘氏皇族正统。
文帝深感自己皇位和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支撑)
最关键的是在西周即开始宵禁,晚上不允许老百姓出门。但在元宵节这天,宵禁被临时取消,这天成为男女相约,互相接触的“合法”的日子,也有人称这天为古代的情人节。
正月十五得以强大长存到今天,与宗教纪念日更加息息相关。
传说二:祭祀
当时还没有佛教西来,道教也还是散存于各类多神教,而“太一神”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神祗,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由于祭祀是从晚上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上的,所以灯也要点通宵。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沿袭到道教,在推崇道教的唐代,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要举行天官祭祀,加重了这个日子的文化意义。
传说三:佛教
按照佛教的说法,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会在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变成神去降妖伏魔,所以这一天被定为佛祖神变日,信徒们需要举行燃灯法会来庆祝。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此深入民心,成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传承至今天。
关于食物——汤圆
在唐朝时,人们还不吃元宵,当时的食物主要有两种—— 油锤、面蚕。这两种食物的原材料都有糯米,所以它们已经有点后来元宵的雏形。到了宋朝,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在正月十五吃的食物,就是把糯米包上馅,再放到锅里煮。圆圆的糯米球,受热后会逐渐浮出水面,于是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浮元子(这就是汤圆的前身)。后来这种食物流传开来,在一些地方,它们被直接命名为元宵。所以,汤圆和元宵最初是一种东西。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北方在做法上分成了两派,便逐渐成了两种不同的食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