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地之争是怎么来的(长征中的南下北上)

“北上南下之争”,是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之间关于红军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的争论。同时,也是一场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长征出发地之争是怎么来的(长征中的南下北上)(1)

这场争论要从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说起。会师后,摆在中共中央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红军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明确发展方向。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中共中央和张国焘之间产生了分歧和争论。

中共中央考虑到川陕甘地区地域广阔,交通方便,汉族居民较多,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统治薄弱,而且靠近抗日斗争的前线华北,因此主张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但张国焘却认为,红军应向西退却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川康边地区,或南下攻取成都,以为这样可以避开国民党军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解决这个分歧,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周恩来提出的向北发展,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于28日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正式提出“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由此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集中主力消灭松潘地区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打开北上甘南的通道。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举行常委会议,决定张国焘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增补陈昌浩、徐向前为中央军委委员,以加强对两支红军的统一指挥,为实现北上方针提供组织保证。

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虽然也对北上的战略方针表示赞同,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向川康边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会后,他以“统一指挥”“组织问题”没解决为由按兵不动,延迟红四方面军北上。他仗着人多枪多,向中央要权,策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改组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要求由他担任军委主席。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的无理要求,但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共同北上,还是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这时,张国焘才调兵北上。但此时,进行松潘战役的战机已经丧失,红军不得不放弃松潘战役计划,改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草地北上。8月3日,红军总司令部制定《夏洮战役计划》,将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右路军。中共中央随右路军一起行动。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如电视剧、电影所呈现,叶剑英深夜携带一封绝密电报秘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毛泽东当机立断,率右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深夜出走,独自北上,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过六盘山,与红十五军团徐海东部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汇合左路军。红四方面军继续南下川西,准备攻下成都平原。结果在百丈关大败,损兵折将,八万红军损失一半。后来汇合红二、六军团,一起北上,最终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这就是历史的脉络和问题的由来。那回过来仔细品读,“南下北上”两大战略之争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虽然党史也有解读,但我总觉得不太满意,感觉没说到点子上。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日甚。日本与中国的民族矛盾已经压倒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国共两党斗争),上升到了第一位。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国民革命军17路军奋起抗战,血战33天;1932年3月,日本扶植废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侵略矛头直指华北,长城抗战爆发;5月,中日签订《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7月,何应钦复函梅津美治郎,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上形成《何梅协定》;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绥远、察哈尔、河北、山东、山西)自治;11月,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率先在北平爆发,后来席卷全国。

红军主力与苏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与日寇相距甚远。党中央虽然早在九一八之后就已提出“抗日”的方针,但得不到广大国统区人民的支持,因为他们在想,红军还不是一样在打内战、扩充地盘,“抗日”只是红军的耍嘴皮子而已。红军的北上,就是以实际行动告诉国内人民,共产党与红军抗日是真的。后来周恩来能成功说服与日本有国仇家恨的东北军张学良,就是一例。

南下,代表的是继续打内战、打地盘。而这恰恰是国民党当局所绝对不能容忍的。江西的中央苏区,地盘不可谓不大,军力不可谓不强大,红一方面军最多时有十万红军,还不一样被优势的国民党军包围围剿,被迫放弃根据地长征。所以,党中央已经认识到这点,而张国焘没有认识到。他以为川军不堪一击。但是川军之所以不堪一击,是因为没有打仗的动力。你红军在边边角角发展,并没影响到军阀的根本利益;但是你要占据我的核心地盘––成都平原,四川大大小小的军阀就纷纷联合起来,跟你拼命。况且,即使红军打下成都,国民党中央军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就跟围剿中央苏区一样。10万不行,20万上;20万不行,50万上;50万不行,100万上。而这同时也在消耗未来抗战的力量啊。

所以,毛泽东才断言,“南下没有出路!只有北上!”

即便北上,北上也有北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陕甘宁三省交界,地贫民少,粮食产出少、人口少,远远不如南方。即便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与红军暗地里结盟罢战,蒋介石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战略,要求张学良“要么彻底解决红军”,要么“带东北军去福建”,让路给中央军来彻底解决他的心腹大患––共产党与红军。万幸张学良、杨虎城在最危险的时刻,遽然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最终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中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准备。

历史是公正的,证明了北上路线的正确,也证明了南下路线的不切实际与错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