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原文回答何为失其本心(1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原文: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用原文回答何为失其本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用原文回答何为失其本心
原文: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语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处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评论:
此节开始进入了阳明传习录新的章节。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下面专门把阳明先生的观点转述如下。阳明认为:良知并不是从见闻上产生的,而见闻都是良知的外用而已。因此,良知不仅仅体现于见闻,但也不离于见闻。离开了见闻,也很难致良知。良知与见闻从某一个方面看即为一件事。见闻是良知的外在体现罢了。再如何对待见闻与良知上,人们很容易陷入二的结局而不自知。谁能惟精惟一,谁能不落边际。也许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不察。
儒家的致良知,再如何对待见闻问题上,让我想起了佛家的色与空的关系。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与阳明先生说的见闻不异于良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可细细品味。看这一章节的题目我们可以感知,这个万物皆备于我心,就是阳明开悟时候说的圣人之道,吾本具足,不假外求的另一种阐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