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曹操的三个女人(怜香惜玉的曹操竟然对这女子下毒手)
作者:月小妆
伏寿,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公元195年(兴平二年),立为皇后,伏完任执金吾,当时汉献帝14岁,伏寿15岁。
汉献帝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只见她沉稳端庄,黑白分明的眼珠里却透出一丝慧黠。她沉着应声,似乎并未对皇后这个头衔表现出应有的激动。
这个女子太平静了,平静的让人感觉害怕。
月清如水,长风如练,珠帘叮咚中,手臂粗的红烛蒋燃欲燃。他们喝过合卺酒,帷帐下流苏轻轻扬起,明黄缎和朱红彩缎的“百子被”一派岁月静好,她不娇羞不闪躲面色沉静如水。
《三国演义》是这么记载的: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贵妃……已怀孕五月。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耗。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操曰:“董承谋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诛矣。”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勿令彰露。”操令取白练至面前。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讫,泪下如雨。伏后亦大哭。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叱武士牵出,勒死于宫门之外。后人有诗叹董妃曰:“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从上文可看出,曹操是杀鸡给猴看。在长达20年的君臣对抗中,能够令曹操忌讳的政治力量,应该是伏寿,而不是董贵妃的父亲。(伏寿也不算能令他忌讳的,这里面如无私情,实在无法讲通。)
从他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已经同帝后撕破脸了,竟然呵斥她惺惺作态,分明不讲一点情面。
从伏寿的态度来看,虽然她与董贵妃是争宠的,但此时她们似乎连城了统一战线,她的态度是悲伤而不是高兴。(为什么她会跟董贵妃连城统一战线?)
董承本来就是个贰臣,曹操不至于冲进宫廷杀了身怀有孕的贵妃,这也不符合他怜香惜玉的秉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合理的解释是,做给他想做的人看。
这次事件后,伏皇后已经意识到,属于她和汉献帝的时间不多了。
《后汉书》说,董承父女因衣带诏被诛,“(伏)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
伏皇后信里要求父亲煽动孙权和刘备同时进攻曹操,令他疲于奔命。这件事非常牵强,她不可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孙权和刘备也不可能听她的。
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是个学者型官员,深谙保身之道。比如建安元年,他以皇帝老丈人的身份出任辅国将军,仪比三司。但他认为“政在曹操”,自己需要避嫌,于是主动请辞,转而担任一些没有实权的闲职,得以善终。由此可见,他也不可能将自己卷入这么危险的事情中去。
那一天还是来了,曹操带领手下去宫廷找伏皇后,伏皇后躲进墙壁夹层里瑟瑟发抖,她听着曹操宣读檄文,每一句都是强词夺理,出身卑贱,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伏完,母亲是阳华公主。
“皇后伏寿,由卑贱而得入宫,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处显位,到现在二十四年。既没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谨慎修身养怡之福,却阴险地怀抱妒害,包藏祸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诏令,把皇后玺绶缴上来,退去中宫,迁往其他馆舍,唉!可悲伤啊!伏寿咎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
接着,他命人将伏皇后从墙壁缝隙中拽出,一头情丝被攥在手里,毫不怜惜的拉扯出来,头发凌乱,青丝落地,鞋子脱落,衣服滑下,十分狼狈。
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她像溺水者抓住最后一块浮木,曾经沉浸如水的眼光此刻波澜微漾,泪水不断的滑落下来。
献帝低下头,不敢看她的眼睛,他说:“我,我不知道我会活到何时。”
她失望了,闭上眼睛,脸色灰白。曹操厉声说:“带走!”
汉献帝瑟瑟发抖,目露悔意,但更多的是惧意。恐惧吞噬了曾经的情谊,她此刻才意识到,他从来不是一个坚强的人,无论她机关算计,如何辅佐,他都是一个懦弱如孩童的男人,没有担当的男人,他不值得托付终生。可能从一开始,她就错了,错的很离谱。
她踉踉跄跄的被曹操带走,长风卷起衣带,三千青丝如波澜拂过,沉寂无声。
她的死史书用八个字概括:“掖庭暴室,幽禁去世。”
软禁。为何不当场诛杀?而是软禁?难道这不蹊跷吗?
她的儿子被毒酒杀死,母亲被流放。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对伏皇后被诛杀一案存有不同看法,认为以曹操的地位和气魄不会简单因为伏皇后给其父亲的一封信有诋毁之言而加害,而且汉献帝也不会因为董承被害而迁怒曹操(董承本身也不是靠得住的忠臣),认为这个案件背后“一定另有原因”,而且背后的事情很大、不便于记载到正史之上。
一向怜香惜玉的曹操,为何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弱女子赶尽杀绝?除了政治目的,是否有私情?留给后人揣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