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

文|凯风

未来5年,中国将诞生数个万亿GDP城市。

这其中,位列8000亿量级的常州、烟台、唐山、徐州,正在冲刺万亿俱乐部。

2021年,徐州GDP达8117亿元,位列全国第28位,超过沈阳、长春、昆明、南昌、石家庄、太原等省会城市。(参阅《2021年,全国各大城市GDP排行榜》)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1)

显然,徐州的雄心,不止于万亿GDP城市。

前不久,徐州提出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这一目标不可谓不大,但与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乃至本省的苏锡常相比,徐州还有哪些短板?

01

相比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徐州更直接的对标者,当属同省的苏锡常。

去年底,徐州官方率队赴苏锡常考察,对标找差、取经问道。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2)

面对“徐州比苏锡常差在哪里”的关键之问,有关方面曾直言不讳:

徐州和苏锡常之间,既有有形的差距,更有无形的差距,“有形的就是产业发展的差距,无形的就是干部状态的差距”。

何为干部状态的差距?何为产业发展的差距?

关于前者,根据当地官方报道:

“还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能力不足、大而化之,作风不实、落实不力,观念落后、不敢担当等问题”。

对于后者,则是“存在着发展阶段、产业层次、动力支撑、板块实力的差距”。

两大差距,可谓深度自我解剖,既看到了症结,也看到了大步向前的方向。

徐州如何更进一步,树立起新的城市形象,这两段话可谓至关重要。

02

徐州,比苏锡常差在哪里?

江苏下辖13个地市,徐州乃是苏北门户。

作为中国经济第二大省,江苏13个地市GDP均超过3500亿元,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市之列,素有“十三太保”之称。

徐州虽说位列全国TOP30城市,但在江苏省内,整体经济实力只处于中游,而人均GDP则位列倒数第三,仅为苏锡常的一半左右。(参阅《长三角41市GDP排行》)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3)

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徐州与苏锡常的产业格局也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分析,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产业结构相对偏重,钢铁、石化、水泥、建材等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工程机械、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则是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

在双碳时代,传统重化工业面临着洗牌,而新兴产业犹待培育,这就导致徐州与苏锡常等地形成了产业落差。

2021年,工信部公布了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队”名单,江苏共有6个产业集群入围,南京2个,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各1个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4)

徐州入围的是工程机械集群。工程机械,正是徐州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唯一的千亿级产业。

以徐工、卡特彼勒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矩阵,为徐州赢得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不过,除了工程机械,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徐州与苏锡常均有较大差距。

这方面从国际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可见一斑。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5)

根据工信部先后发布的6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

宁波、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常州、青岛、苏州、南通和淄博。

其中,在江苏省内,常州、苏州、南通三市上榜前十,常州共有24家单项冠军企业,苏州21家,南通17家,霸榜地级市前三位。

相比而言,徐州共有10家单项冠军企业,且基本集中在工程机械领域,其他产业有待提升。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6)

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徐州与苏锡常均存在较大差距。

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晋级万亿级,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与上海、深圳共同位列全国三大工业城市之一。

无锡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10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

常州工业总产值超过1.3万亿,拥有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智能装备、新型材料、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培育已成气候。

相比而言,徐州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5574.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仅为1000多家,不说与苏州和无锡,即使与GDP差距不大的常州,都有着明显落差。

当然,与中西部众多省会相比,徐州无论是经济还是工业均有一定优势;但与省内工业强市相比,徐州仍有一定差距。

03

江苏唯一的省域副中心,为何是徐州?

徐州,要做淮海经济区的“上海”。

如果说背靠上海,是苏锡常最大的优势。那么,地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界之地,京沪、陆桥通道纵贯而过,则是徐州最大的区位优势。

立足于这一区位,徐州获得了两大战略定位:

一个是江苏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另一个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先看省域副中心,意味着徐州在江苏有了独当一面的可能。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参阅《这7个城市,被国家点名了》)

而根据江苏2035国土空间规划,则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7)

这标志着,徐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共同成为江苏三大省级都市圈,赋予了其在苏北地区的主导地位。

不过,江苏素有“散装大省”之称,省会南京辐射不到苏锡常,而苏锡常通又与上海深度融合,徐州对邻近的宿迁、连云港的辐射也相对有限。

这就决定了,徐州的省域副中心,从“定位”到“地位”,还有一定距离。

04

徐州,离“淮海经济区”的“上海”有多远?

相比省域副中心,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含金量更高,但实现起来更难。

毕竟,淮海经济区地跨四省十市,徐州要从名义上的“中心”,变成名副其实的“中心”,面临着一系列障碍。

根据规划,淮海经济区囊括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山东临沂、枣庄、菏泽、济宁,安徽淮北、宿州,以及河南商丘等10个地市。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8)

且不说四省十市的协调,本身就比省域内部的协调更加复杂。

徐州,既不是省会,也不是计划单列市,能调动的资源相当有限,既无法聚集全省资源为己用,也难以与其他成员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9)

更不用说,淮海经济区多个成员在各自省内都有独特定位。

河南的商丘被定位为河南区域中心城市,且谋求成为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

山东的临沂、枣庄、菏泽、济宁,被定位为鲁南经济圈,本身就是山东三大经济圈的一员。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10)

这些城市虽被化为淮海经济区的范畴,在产业发展、交通规划等方面未必会向徐州靠拢。

当然,也有城市向徐州伸出了橄榄枝。去年底,安徽明确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发展。

根据凯风新书《中国城市大趋势》的分析,凡是跨省都市圈,中心城市若想名副其实,除了自身经济产业实力强大之外,别无二法。

南京都市圈,就是少有的成功案例。

南京都市圈,之所以能辐射到安徽4个地市,且与合肥都市圈形成重叠之势,是因为南京本身就是全国GDP十强城市,又是江南地区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教科文卫等综合实力位居前列。(参阅《南京是省外!“徽京”又出圈了》)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11)

所以,徐州要想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上海”,唯有产业立市,在经济、产业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05

万亿,只是徐州的新起点

徐州,离万亿GDP城市还有多远?

面向2025年,徐州的目标是:

GDP超过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

这一目标,对徐州来说问题不大。徐州树立的“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正是其城市晋级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徐州摆脱了资源枯竭的尴尬,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转向了“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少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功的案例。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分析,2011年,徐州贾汪区,与黑龙江鹤岗、双鸭山等一道,被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12)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徐州曾是江苏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唯一的资源型城市。徐州煤炭开采有100多年的历史,因煤炭而成为我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近年来,徐州煤炭资源早已濒临枯竭,围绕煤炭而形成的重化工业体系面临挑战,不得不走上转型之路。

为此,徐州先后关停并转煤矿等企业近400家,市区煤矿全面“清零”,如今煤炭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微乎其微,取而代之的是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崛起。

正因为这一点,徐州,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值得推广典型经验的20个转型示范区之一,徐州经验,也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突围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徐州已形成了多个产业抓手。

虽然与苏锡常相比,徐州高新产业整体实力存在明显差距。但对于一个曾经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而存在的地方来说,能在短短几年间,培育数个高新产业矩阵,殊为不易。

徐州第一个产业抓手,当属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产业。

目前,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且位列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名单,到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其综合实力与长沙相当。

第二个抓手,则是新能源产业。

徐州拿下的10个制造业单项冠军,多数都集中在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领域,但也不乏以多晶硅片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

徐州2022年gdp预测(冲刺万亿GDP对标苏锡常)(13)

徐州单项冠军企业 来源:徐州发布

目前,徐州汇聚了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华恒新能源等上百家新能源制造企业,硅材料、晶硅铸锭、切片产能稳居全球前列。

徐州提出,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有望成为工程机械之外的另一大支柱产业。

当然,立足于淮海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的区域优势,秉持“工业立市和产业强市”的战略目标,着手于解决“干部状态”、产业发展两大差距,徐州的未来仍旧值得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