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赏析大全(有情有义有人生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赏析大全?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赏析大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假“拱”。“拱”的本义是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这里是围绕,环绕,含拥簇、拥护的意思。成语“北辰星拱”就是出自本章句《论语》,意思是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夫子说:“(国君)以‘德’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其位,众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我们来看经文,子曰:“为政以德。”
“政”是一个“正”字加上一个“攴”字。“正”的本义是匡正,“攴”的本义是轻轻地击打。“政”从字面上来看,是统治者推行政策,如果有不执行的,也就是不“正”的行为,就用皮鞭来打,使民众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正”。“政”的本义是指政事、政务。《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政,正也。”孔子在《论语・颜渊篇》说:“政者,正也。”一个人有不“正”的地方,通过一定的方式,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说白了,“为政”就是使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由“不正”向“正”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治”。推而广之,“政”不仅指管理一个团体或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
孔子所说的“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正”自己;第二,是正”别人。一个人自己行的“正”了,这是根本,只有这样,你才能影响其他人,进而“正”其他人的行径,这就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这对于从政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怎么能要求他人正起来呢?”)“为政”就是“正”,不只是对百姓进行“德”的教育,在上位者自身也要“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的道理,就是如此。
“正”名就是“正”名分具体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国家层面是“正”管理的名分,包括典章制度、外交方略、经济发展等等,一切按照“礼”的规定行事,引导社会上所有的人敦伦尽分,各守其位,有“名”也得有“实”,这叫名副其实!治理企业同样也是如此,先正名,权责相符,才能顺利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具体到每个人身上,那就是先“正”人心,人心“正”了,“名”自然也就“正”了。
“为政”用什么“正”啊?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以德”,也就是诸侯国的国君治理国家要采用的思想和方法,是“德”。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德”。在传统观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是顺应天地自然、宇宙星辰运行的规律去做事。
儒家认为;夏商周时期,那时候的统治者是氏族的首领,他们靠什么治理国家呢?当时的国家是没有法律,维持社会秩序的,只有习惯性的规范,或者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遵守了这些,就是有“德”。如此看来,儒家的“德”和道家的“德”,还是有些不一样的。道家讲究“无为”,讲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有“德”。而一个氏族首领或者是国家统治者治理国家,显然是要要求民众遵守规范和规则的。要不,他如何进行统治啊?这些规范和规则的制定,本身就是“有为”的行为。《论语・卫灵公篇》记载:“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无为而治的人,大概是舜帝吧。他做了什么呢?就是以恭敬的态度,坐在王的位上罢了。”)孔子非常推崇舜帝治国的理念,说是“无为而治”,但我们仔细分析,舜帝治国的前提是“恭己”,是先做好了自己,这是主要的;至于其他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儒学的“德”,在社会层面上说,是一个氏族首领或者是国家统治者博施恩惠、团结民众的规则;就个人层面来说,是一个氏族首领或者是国家统治者应具备的人格魅力,并强调规范、引导、制约氏族成员行为的能力。“德”也可以笼统地指道德,但理解为“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思想”更确切一些。“为政以德”,说简单点,就是要为人师表,作表率,“为政”必须德行好,这样呢,好人也能发挥作用,即使是坏人,也会在你良好德行的影响下逐渐变好。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而非严刑峻法。国家的统治者以“德”行事,就会产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在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的效果,大家都能够以“德”行事了,社会岂不是一个大同世界吗?这样的世界,受益的既是统治者,又是社会大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博大的社会情怀!提倡“为政以德”,目的还是让天下苍生受益!
“为政以德”这句话如果改成“以德为政”,可谓是大煞风景。我们看,“为政以德”说的是在“为政”的过程中,以“德”行事,强调的是以“德”的自觉性。仔细一想,“为政以德”说的是一个人在“为政”的过程中,也在修“德”!《孝经》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生也。”“德”修好了,“教之所以生也”,你才能推己及人,进而让天下人受益。自己“正”,才能“正”天下!如果“为政”不以“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王,他有三个仁人,结果却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篇》)离开的离开,被逼疯的逼疯,挖心的挖心。按理说,有这些有德行的人辅助,商朝不至于亡国啊,但关键是商纣王没有做到“为政以德”啊!而以“德”“为政”强调的是“为政”,而不是为了修德。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就是治理国家。“为政”是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还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再加上以德治国啊,这有些时候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抉择的。顺着这样的思路拓展开来,当国家领导人需要“为政以德”,机关单位、企业事业、学校、家庭的负责人,同样也需要“为政以德”。
我们接着来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
“北辰”是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位居天穹最中央、最高的地方,是基本不动的,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运行。
“譬如”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处是本章句,另一处是《论语・子罕篇》记载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理解成“好像、就像”比理解成“比如”,似乎更为妥当一些。
孔子说,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他恐怕弟子不明白,就打了一个比喻,说;你们看,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星星都环绕着北极星,是因为北极星的“德行”,这种德行就是“居其所”,出现在它该出现的位置上,所以才会有“众星共之”的结果。天文现象与现实政治是如何联系上的呢?孔子用的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这句话,我们需要注意“居”与“共”这两个字的。“居”是自己居在该在的位置上,这就是“正”,这是它的“德行”。只有北辰“正”了,众星才能“居其所”而“共之”。换句话说;如果北辰不“居其所”,它在天上乱跑,随便“居”,众星也一定会乱套的。可见,“居”与“共”有一定的规则和条件,只有符合了这样的条件,结果一定是各安其位,和谐共处的。说到这里,我们会觉得孔子很了不起的,他把天文之道巧妙和人文之道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思想。
如何“为政”啊?孔子给出了答案是“为政以德”啊!有“德”的诸侯国国君应该“居其所”,也就是站在“正”的位置上,做好表率,像舜帝一样的“恭己”,自觉用“礼”、“乐”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结果自然是民众“共之”,民众也会环绕着你,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如果诸侯国的国君不“正”,做的事情或者行为不符合“礼”、“乐”的规定。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的是在上位者,在上位者不“正”,下面的民众自然无所适从啊,民众不“共之”,这个社会就会乱套的。一个国家如此,对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家庭亦如此。
《论语》第一篇是《学而篇》,讲的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通过“学”,做一个大写的人。要想做一个大写的人,你就得让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而“为政”则是最好的途径。要想“为政”,你就得“修心养性”,通过学习,通过老师指导,让自己身上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修炼成正确的,这个过程对自己来说,就是“为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为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政以德”,儒家更突出“德”的意义。我们看,“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最好方法;这样呢,就抬高了“德”的地位,“德”是高于君主权力的,一个诸侯国是不是“有道”,或者说这个诸侯国的国君是不是一个“暴君”,“德”是主要的考核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