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抄曹雪芹的家(曹雪芹出生名门)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抄曹雪芹的家(曹雪芹出生名门)(1)

我国清代著名作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金陵名门官宦之家。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度过了他早年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到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此时15岁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败,曹雪芹后来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曹雪芹是个杂家,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都有所研究。在艰难困苦中,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在西郊居住期间,曹雪芹生活十分困顿,他的朋友爱新觉罗.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载,曹雪芹家贫穷的程度是“筑石头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牗不全”,经常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了,生活有时靠亲朋好友接济。尽管如此,曹雪芹还没忘了接济扶持比他更贫穷的人,展现了他的关心贫苦百姓的情怀。

面对非常窘迫的生活现状,为了生存,有着十分高超风筝扎制技艺的曹雪芹不得不扎糊一些风筝去卖,换些钱糊口。有一年临近年关,他在京城结识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这个于景廉是江宁人,曾经因为当兵时脚部受伤,旅居京师,家里人口繁多,生计艰难,靠画画为业,难以养家糊口。于景廉向曹雪芹哭诉自己的艰难度日、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曹雪芹听后很是难过,尽管无能为力,但他还是想尽办法帮助了这位朋友。

曹雪芹在自己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记载了这件事:“曩岁年关将届,腊鼓频催,故人于景廉迂道来访。立谈之间,泫然涕下。自称‘家中不举爨者三日矣。值此严冬,告贷无门。小儿女辈,牵衣绕膝,啼饥号寒,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闻之怆恻于怀,相对哽咽者久之。”二人交谈中于景廉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几天后,于景廉高兴地来了,“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原来于景廉把曹雪芹给他的风筝,卖了好多钱,年过得很好,特意赶来酬谢曹雪芹。

通过帮扶于景廉这件事,曹雪芹想到:怎么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呢?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抄曹雪芹的家(曹雪芹出生名门)(2)

就这样,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之余,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种类、以及扎糊、绘画的方法。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其中的《肥燕扎糊诀》更是生动形象,可操作性强:“ 肥燕四四法分明,一头两腹尾根停。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间应照拍子计,尾竹上端中线缝。下端条短如何定?横放架子首尾平。上条健直两梢软,下条扁软缓随行。论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力均衡。裆肥腿软风好泻,保稳不致左右倾。膀角配花要扎牢,上大下小利泻风。”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的可达数丈,小的不到一寸,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深受买家青睐。这些通俗易懂的风筝技术受到百姓欢迎,就连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达,读了书稿后,极为称赞,欣然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写了序。

曹雪芹作为文学大家,在自己穷困潦倒之际,仍能想着更多的穷苦百姓,尽其所能帮扶他们脱了困苦,实在难能可贵,给今天的人们以很好的启示。

作者:刘永加,鱼羊秘史签约作者。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为影视剧作品《红楼梦》剧照,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