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了无数人却被冤枉进入了监狱(他让全世界看到最血淋淋的人性)
一声枪响
1950年3月4日,华北的春天,尚未褪去岁寒。
这个清冷彻骨的早晨,一个刚得知判决结果的男人,正在囚牢里,一言不发地整理仪容…
他刮掉蓄了几个月的络腮胡子,换上一套崭新的军装,穿上鞋子,趁人不注意,把装着一沓旧菲林的小铁盒,塞进了口袋里。
男人对一旁的同事说:咱们永不相见了,你最了解我,将来为我说话…
接着,他转身缓步走出牢房,只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笑,然后头也不回,前往宣判会。
1950.2.24,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书
石家庄郊外的旷野,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肃杀,只有不时擦过天空的鸟儿,用啁啾声表达悲戚。
司机在一片荒地处踩了刹车,男人和两个行刑者,打开美国军用吉普的车门,走了下来…
男人孤身背手向前走着,行刑者跟在他身后,待距离合适,持枪的行刑者立正,朝男人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纵有万般不情愿,行刑者还是按捺住绞痛的心绪,举起手枪,瞄准男人,扣动了扳机…
“嘭”的一声,寒枝上的鸟儿被惊飞,男人应声倒地…
随行人员走上前,翻正男人的遗体,并整理好微皱的军装,拭去面部血泥,将遗体置进铺有绿色军毯的木棺…
闻声赶来的人群,强忍着哀恸,默不作声,任眼泪打湿衣襟。
那天过后,这个倒下的38岁男人,被“封禁”了36年之久。
他那蒙尘的故事,渐渐被世人淡忘,直到1986年,这段历史的真相,才水落石出…
他人生终局的背后,是几天几夜也道不尽的峥嵘…
被鲁迅先生“捧红”的岭南青年
这个男人名叫司徒传,出生在一个药商家庭,是个地道的广州人。
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却也吃穿不愁,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直到19岁那年,父亲商业破产,司徒传家道中落。
刚刚高中毕业的他,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选择早早结束学业,外出赚钱补贴家用。
经友人介绍,他在汕头电台谋得一职,并在那里遇到了爱人王辉。
蜜月旅行时,他购置了一台胶片相机,用来捕捉爱情的美好时刻。慢慢的,这一方小小的取景框,框柱了司徒传对摄影的热情,一有时间,他就会挂着相机,到处走走,记录沿途见闻。
拍摄于苏州狮子林
拍摄于京国民议会厅
因爱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的新文学,司徒传的思想深处,始终燃着一簇革命火焰,渴望着能有一天,投身民族救亡的时代洪流中…
他曾多次只身乘船前往南澳岛,拍下浪人(日本的流浪武士)犯下的种种恶习,这些照片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巨大反响。也正是这些影像,向社会揭示了南澳岛的重要战略地位。
1937年,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
偶然间,司徒传从画报上,看到一组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新闻摄影,画面所带来的冲击力,震撼着他的神经。
他陷入了沉思:从事文学的人是很不少的,而摄影是非常重要,但却没看到过有一两个进步的摄影家…
自此,“用相机记录时代”的念头,就愈发坚定了…
于是,在1936年8月,他不顾妻子的离婚威胁(妻子认为摄影没有前途,只是耗费钱财的娱乐消遣),毅然离粤,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洋画系。
司徒传、王辉夫妇,拍摄于张家口
司徒传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
听闻自己的“灵魂导师”鲁迅先生会出席,他激动坏了,赶忙拿起相机,跑去了展会现场。
那天是周末,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中午十二点,一个身着长衫的矮个子男人,徐徐走进会场,他留着浓密的一字型胡须,面颊消瘦,看上去没什么气色…
他在方桌前坐下,摘下呢帽,熟练地燃起一支烟卷,神情严肃却目露柔光,环视着周遭…
1936.10.8,鲁迅在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上海八仙桥青年会)
是他!是那个针砭时弊、眼光毒辣、一针见血的鲁迅先生!
司徒传强忍住激动,上下打量着鲁迅,找到合适的角度后,便“咔嚓咔嚓”按下了快门。
但鲁迅并不认识这个拍照的年轻人,就警觉了起来,在场的木刻家见状,示意司徒传先做下自我介绍,鲁迅这才放下戒备,亲切地问他最近的创作情况,并叮嘱他,一定要先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936.10.8,鲁迅与青年木刻家,
左起: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
然而,司徒传万万没想到,与偶像的初次见面,竟也是此生唯一一次…
短短10天后(1936年10月19日),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旧疾复发,与世长辞。
还处于震惊中的司徒传,抓起相机,就朝鲁迅的寓所飞奔。
他看着前些日子还谈笑风生的鲁迅,正安详地躺在床上,头发长了些,颧骨比那日更高凸了…
他擦掉眼泪,鞠了三个深躬,用颤抖的双手拿起相机,走到鲁迅的遗体前,按下几记快门,拍下鲁迅的遗容…
鲁迅先生的遗容
左:灵车驶出殡仪馆 右:送葬队伍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思来想去,司徒传寓个人理想于名,决定用“沙飞”这个笔名,将鲁迅先生的照片寄给了上海、广州的各大报刊。
这些珍贵的照片,为后世留存下无比真实的鲁迅形象,也“捧红”了沙飞。
此时的沙飞,牢记郭沫若所说“一张好的照片胜过一篇文章”,正摩拳擦掌,准备汇入时代浪潮,以手中小小的黑匣子为武器,向罪恶的侵略战争,做出反抗。
(下文用沙飞一名叙述)
沙飞
一张照片,一段掸落岁月烟尘的往事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
战火隆隆,民众流离失所,日军肆意蹂躏着中华大地…
义愤填膺的沙飞,带着摄影器材,孤身奔赴华北前线,誓以最真实的战事记录,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来,正需要记者跟采,向民众报道八路军出师以来,首个大胜仗。
因拍鲁迅而小有名气的沙飞,自然而然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他去往山西五台的115师驻地,见到了林彪师长、聂荣臻副师长。
1938.9,河北平山蛟潭庄,聂荣臻
在聂荣臻的安排下,沙飞跟着开辟战场的骑兵营,一路东行,用镜头定格下不少行军瞬间:
破败的阜平县政府门口,一名扛着步枪、皮肤被晒得黝黑的战士…
拍摄于1938年
山谷里、乡野阡陌间、古旧的城楼前,挺进敌后的八路军部队的骁勇身影…
1937.10,山西灵丘
聂荣臻率领军区机关,由山西五台向河北阜平进发,
于1937年11月18日到达
拍摄于1937年
在日军的炮火中毁于一旦的普佑寺,庄严的佛殿化为满地的断垣残壁…
1939.2,阜平西庄
几个月后,沙飞也加入了八路军,并受聂荣臻重用。
1942年,在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机这样艰苦的敌后条件下,排除万难,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刊登了众多战时摄影,为历史留档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1942.7.7,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在他冒死捕捉到的画面里,我们能看到,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被绝望裹挟、瘫软在废墟中再无寒窑可栖的老妇人…
站在倾颓的农舍前,发须花白、神色愤恨的长者,面对镜头似有万句控诉…
拍摄于1943年秋
被烈焰焚烧,升腾起滚滚黑烟的村庄,老百姓的祥和生活付之一炬…
拍摄于1943年秋
毁坏的庄稼、烧焦的牲畜、被洗劫一空的村庄、遭残忍砍杀的无辜民众…
张张渗血的相片背后,是数不尽的家破人亡,是言语说不出的凄惨悲凉…
在保定涞源,沙飞敏锐地察觉到,历史赋予古长城的抵御外族侵略的象征意义,一连两个月,将镜头对准长城脚下的战士们,创作出名垂摄影史的作品《战斗在古长城》,向全世界宣读了一句,不屈不挠的抗战注脚…
1937年,浮图峪长城,相传为宋代杨家将练兵御番之地
今昔对比
其中,沙飞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一组作品,拍摄于百团大战期间。
当时,进攻井陉煤矿(地处山西、河北两省咽喉地带)的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死守矿区的日军,动用了夹杂着烧夷弹的排炮,一番狂轰滥炸后,矿区沦为烈焰之海…
而就在战斗趋于白热化时,竟然传来幼儿的嗷嗷啼哭声…
战士们冲进火海,发现一名受重伤的男子旁,有两个被炮火吓坏的小女孩儿,一个约有7岁大,另一个尚在襁褓中,孩子的母亲已经殒命。
想都没想,战士们就把父女三人往外背,送往营部救护所医治。
但,直到战斗结束,大家才发现,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的男子,竟是井陉车站的日本站长,也就是说,这两个小女孩是日本人的后代…
1940.8,井陉煤矿
一时间,议论声四起,军中无人敢拿主意。
聂荣臻得知此事后,差人将姐妹二人接到了指挥所,并从附近村庄找来哺乳期的妇女,给了姐妹俩无微不至的关怀。
聂荣臻觉得,虽然战争是残酷罪恶的,但小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
聂荣臻拿来一个当地特产的雪花梨,递给稍大一点的女孩儿,可孩子却没有接,只是巴巴地看着他。
聂荣臻心想,这日本孩子不比能吃苦的中国孩子,肯定是嫌梨脏,就舀了一瓢水,把梨冲洗干净,再递给她。
果然,见梨洗净了,孩子便拿着啃了起来…
1940.8,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女孩
聂荣臻凑近女孩,轻声询问她叫什么名字,孩子嘴里“嗯嗯”作答,一旁的翻译告诉聂荣臻,这孩子名叫兴子。
熟络之后,兴子就像个影子一样,用小手拽着聂荣臻的马裤腿,走哪儿跟哪儿…
考虑到战事紧张,不可能带着俩牙牙学语的孩子行军,聂荣臻便放弃了养活她俩的想法,给日方写了封亲笔信。
信未加封,方便沿途的军官士兵翻阅,他拜托老乡扛着挑子,一头儿放一个,翻山越岭将孩子送还给日方。
路途遥远,怕孩子哭闹,聂荣臻还往挑筐里,放了些孩子爱吃的雪花梨…
在这封信中,聂荣臻的人道主义精神尽显
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多亏了沙飞拍摄的组照,世人才得以知晓,沙飞说:这些照片现在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但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
40年后,沙飞的这番话,应验了。
1980年,一篇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引起了中日两国的广泛关注,报道上刊登的影像,正是当年沙飞所拍。
经过日本媒体的接力寻找,终于在九州,找到了照片中被聂荣臻牵起小手的兴子。
彼时,年过四旬的兴子,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五金店,过着幸福安稳的日子。
因时隔多年,兴子的记忆早已变得模糊,是伯父告诉她,当年回国后,她嘴里断断续续讲述着,在八路军那里吃梨子、高粱米,坐挑筐的故事…
1980年7月14日,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内,兴子拜见了耄耋之年的聂荣臻,她俯身用额头轻触这位“中国父亲”的手(日本最高礼节),激动得泣不成声…
聂荣臻的亲女儿聂力,前往首都机场接机
而直到这时,聂荣臻才知道,兴子只是错称(日语里“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相近,当年吓坏的她其实是想说“妈妈死了”),她真正的名字,叫美穗子。
美穗子说:当时孤苦伶仃,能活着回到家乡,跟聂荣臻元帅、当地的八路军战士,还有老百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当年参加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还再三拜托她,给中国捎来一句“抱歉”…
正是沙飞拍摄的几张黑白照片,这段发生在太行山麓的故事,才促成了一场跨越40年的中日友好佳话…
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
在晋察冀前线,沙飞还遇到了从延安来的白求恩大夫。
会讲英文的沙飞,与同样热爱摄影的白求恩一见如故,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就结成了挚友。
从沙飞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一个鲜活且多面的白求恩形象:
为八路军战士和日本战俘做外科手术…
1938年,山西五台松岩口模范病室
身着军装,和木工在艳阳下制造医疗器材…
1938年,山西五台松岩口
与聂荣臻一起坐在院子里,接受广州《救亡日报》的采访…
拍摄于1938年9月25日
赤膊躺在山岩上,掩闭双目,享受惬意的日光浴…
拍摄于1939年
在河中戏水、与军民友爱互动…
拍摄于1939年
拍摄于1938年
可好景不长。1939年11月,为战士做手术时,白求恩不慎划破手指,细菌感染很快转为败血症,最终因医治无效而憾然辞世。
白求恩的遗嘱上,有一条只有6个字的简短留言,足以见证沙飞和白求恩之间,不分国界的真挚友谊:照相机给沙飞。
1939.11白求恩遗容
1940年,隆重的白求恩追悼会
白求恩生前所用相机
除了战场,沙飞的摄影题材,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
水上练兵、雪中行进、野外实弹演习的八路军战士…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学生运动会上,大家赛跑、撑杆跳、推铅球…
拍摄于1941年5月
开荒、植树、纳鞋、缝纫军衣、修补房顶、造手榴弹、帮老百姓收秋…
拍摄于1942年
拍摄于1939年春
拍摄于晋察冀军区兵工厂
拍摄于1941年,秋季反扫荡后
比如,热血的青年参军大会现场…
1938年,河北阜平
1939.6,河北阜平东土岭村
比如,战乱下妇女儿童的精神面貌…
1938年,边区小学—河北阜平龙泉关小学
1940.3.8,三八妇女节射击比赛
小机枪手
比如,反扫荡的日子里,背井离乡转移至深山老林的百姓…
比如,抗战胜利后,欢欣雀跃的中国民众…
1945年,山西灵邱
1945年,河北张家口
一张张记录着峥嵘岁月的菲林背后,都是赌上性命,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惊情故事。
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3个月的秋季大扫荡,敌军几次搜山,沙飞和战友置底片于生死之上,接力转移,上万张珍贵的底片在战乱中安然无恙…
身体发肤之痛,尚能忍受,但惨无人道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精神之痛,实在难捱。日后的“沙飞之死”,也由此埋下伏笔。
其中最骇人的,当属发生在大扫荡期间的“柏崖惨案”。
1943年12月10日,撤退到柏崖村的晋察冀画报社成员,遭遇了突袭。
面对日军逼问,23岁的女战士张立,坚决不肯道出战友去向,泯灭人性的日军,用锋利的刺刀挑起张立怀中的幼子,残忍地掷入沸水锅内,孩子“哇”了一声便没了动静…
日军不仅砍掉张立的一只胳膊,还用刺刀挑开膛肚,场面惨烈至极…
张立与儿子的合影
慌乱中跑丢鞋子的沙飞,打着赤脚,在冰天雪地里一路躲避。
双脚冻成黑色,血肉混着雪水…他在一处山洞里待了一天一夜,两条腿都失去了知觉…
前往医院诊治时,沙飞的脚已经发紫溃烂,可还没等伤养好,他又一瘸一拐,背起相机,投身他毕生所爱的战地摄影事业了…
受伤的沙飞
飘向自由的沙
1949年12月的一天,石家庄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传出两声枪响。
一名叫津泽胜的日籍内科主任医师,倒在一片猩红中…
津泽胜
令所有人讶异的是,站在他身旁的握枪之人,正是因结核病住院的沙飞。
此前,沙飞就曾念叨着: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无人知晓,他口中的“大事”,究竟所为何事。
直到他瞄准津泽胜的头部,扣动扳机,射出致命一弹,大家才恍过神,这就是他说的那件“大事”…
其实,这时候的沙飞,因为目睹太多战争场面,患上了严重的“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精神状况时好时坏,极不稳定。加上当年在鲁迅的葬礼上,沙飞听到关于“日本人毒害鲁迅先生”的言论,就更加重了沙飞对津泽胜的疑心。
沙飞
他对妻子说:那个日本大夫是特务,他要用X光消灭我的细胞,使我慢慢死去,鲁迅就是被日本医生害死的,现在又来害我…
但事实上,津泽胜同和平医院的其他日本医师一样,都是坚守人道主义的良人。
受诊断手法掣肘,当时很难对沙飞的精神状况做出判定,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等诸多因素,沙飞被处以极刑,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临刑前,他往口袋里塞的那个小铁盒,装的正是当年在上海拍摄鲁迅先生的十几张底片…
随着石家庄郊外的那声枪响,沙飞就好像从历史中被抹去了一样,他穿越枪林弹雨所拍摄的相片,全都变成了“佚名”作品:摄影展受阻,媒体不许报道,世人渐渐将其遗忘…
经过家人和友人的不断追寻,在沉寂了36年后,沙飞才终于平反。
说到底,沙飞和津泽胜,何尝不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沙飞是中国革命摄影的拓荒者,与大时代结缘,在战火纷扰的岁月里翻滚,用血泪换来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他更是一名顽强的生命斗士,不舍不弃,不卑不亢,行走在滚烫的革命理想之上,赋予每个噪点颗粒以呼吸,让帧帧黑白影像自述动人过往…
72年就这样溜走了,那粒微渺却金光熠熠的细沙,此刻还在中国的天空,尽情飞扬…
飘过老广州,飘过南澳岛,飘过上海滩,飘过晋察冀,飘向每个人心中…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寻找沙飞》
[2] 《沙飞摄影全集》 | 王雁主编
[3] 聂荣臻和他的日本女儿 | 国家记忆
[4] 重返战场:我的父亲沙飞 | 我们一起走过
[5] 沙飞:永远的“自由之沙” 惨痛的“战士之死” | 北青艺评
[6] 大战中的插曲 | 聂荣臻
[7] 沙飞: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 | 2020中国记者节
[8] 摄影与救亡 | 沙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