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重要战役合集(二战史五卷二部24)
说了欧洲战场的胜利进军和团结合作,下面我们要全面转入太平洋战场的胜利进军了。瓜岛一役定乾坤,胜利在望只今朝,雄踞天下战愈强,宵小之辈气数尽。没的说,接下来这里只有美利坚大军雄踞天下的进军了,只有日帝法西斯宵小之辈的一路败退,问题只在于进军的快慢和败退的缓急。
接下来我们对太平洋战场的介绍将按照四个方向、两个阶段展开,所谓四个方向就是以美军为首的反法西斯战争力量将在北太平洋、中太平洋、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四个方向展开胜利进军行动,北太平洋方向就是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两个日占岛屿,中太平洋方向就是从珍珠港出击夺取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南太平洋方向就是从瓜岛出击进军所罗门群岛中北部,西南太平洋就是继续沿着新几内亚岛北岸进军,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方向的进军将合击拉包尔。
所谓两个阶段就是9月底日帝大本营定下了“绝对国防圈”的全线防御方针,大致以这个日期为界,在这以前,日帝法西斯口头上不想承认自己全面转入防御,还想在基本转入防御的前提下,在某个方向上展开反击,困兽犹斗;而在这之后,日帝宣称自己必须守住“绝对国防圈”内的地域,这是自己最低必需的“疆域”。日帝继续臆想着困兽犹斗,臆想着自己只要能守住这个“绝对国防圈”,就能蓄积力量,作最后的胜利决战。当然,日帝军队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与这些战略方针没有关系,它除了丧师失地、一路败退外没有别的表现,什么“绝对国防圈”,什么必须守住的“疆域”是不存在的。
第一节 日帝困兽犹斗的防御谋划瓜岛惨败后的1943年2月,日帝大本营首先对形势分析研判了一番,此时它的德国同伙也刚惨败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呀:
“美英将首先策划德意崩溃,摧毁帝国的大东亚建设,进而做好冲击帝国中枢部的准备,今后将愈加密切各方面的协作,使之一元化,谋求迅速增强自己的战斗力,逐步以其强大的兵力发动攻势,企图迫使轴心国方面屈服。其攻势在昭和18年(1943年)下半年以后将逐步达到高潮。”判断得很精准呀。
在欧洲方面,“美英将与苏联合作,极力策划消耗德、意的战斗力,并使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各国从其控制下摆脱出来”,“美英将尽力对苏提供物资援助。”
在亚太方面,“美国将与英国合作,以强大兵力进行夺回西南太平洋方面和阿留申方面我占领的各岛及缅甸的作战,同时从中国方面加强对日的反攻态势,并将竭力利用空军和潜艇作战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美英也可能企图对帝国本土和占领地的要害部位进行空袭。”
在中国方面,“美英将使尽各种手段督促重庆极力抗战。”而“重庆的抗战能力将逐渐削弱……但将坚信美英的胜利,还不会放弃其继续抗战的意志。”
在澳洲和印度方面,“澳洲将愈加坚定其战斗意志,实质上将在美国势力之下专靠美国援助,努力增强战斗力,继续对日抗战。”“印度的反英运动……可能相当激化,但由于英国的镇压,当前看不到太大的成果,印度将仍然是对日反攻的基地。”
没得说,对方方面面分析得很到位。至于最后的结论,日帝口头上依旧大言不惭:要“排除万难,确立自强不败的战略态势”,不但要对付英美的反攻,更要消灭敌人的战斗力,“迫使美英丧失作战意志,完全达到我方的战争目的”。
好了,与上面的“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和“大言不惭”相对应,瓜岛惨败后日帝总体部署是,目前全线转入防御,加强防御,蓄积力量,准备将来再次反击,夺回战争主动权。目前日帝守着从阿留申群岛,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而后西转至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最后北转至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缅甸一线的万里防线。
大概来说,日帝把自己的防线划成几个重要部分: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的“太平洋中部前沿岛屿区”,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的“东南作战区”,阿鲁群岛、卡伊群岛、小巽他群岛、马鲁古群岛、苏威拉西岛等的“澳北地区”,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地区以及缅甸战区。(澳北、缅甸以及两者之间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等,又被统称为“西南地区”。)
日帝瞻念着不妙的前途兼还想搞点反攻,同时面对万里侵略江山,又力不从心啊。遥想“南进”之时,意气风发,风行万里,几支兵几条军舰就可以拿下一大块国土。而瓜岛一役给它的教训是“守江山难哪”,几支兵拿下的国土现在要数倍兵力守卫之,万里侵略江山哪一块都不容有失,瓜岛的惨败使它充分认识到敌人随时随地可以在这里或那里攻破防线。现在日帝大本营在继续重点加强东南防线之时,也在加强两翼的西南防线和太平中部防线。
当东南方面鏖战之时,西南方面“乍一看似乎比较平静,但已开始看出敌人在该方面要发动反攻的险恶情况。尤其在缅甸方面,其征兆十分明显。”澳北方面也“不安定”哪,“虽尚未看出敌军积极进攻的企图,但敌机、敌潜艇的活动却日益频繁……致使我兵力对该正面展开和运送极感困难。”当那“南进”胜利之时,“由于对成功的信心太大,没有料到敌人这么早就举行全面反攻,因而为刷新军容,竟把相当数量的地面、航空兵力调回满洲、中国和国内。”当那瓜岛鏖战之时,“又从西南方面抽调地面和航空兵力用于东南方面,这就使西南方面的防务更加薄弱”。现在西南方面有7个师团、7个守备队和12个飞行战队,南方军总司令请求大本营马上增兵西南方面,不可迟疑呀。
日帝新增19军和29军,新增泰国驻屯军和印支驻屯军,其在西南方面的大致部署是:19军部署在澳北方向,29军马来半岛,16军爪哇,25军苏门答腊,14军菲律宾,15军缅甸。缅甸的军队准备扩编为一个方面军,增加2-3个师团,苏门答腊增加1个师团和2个独混旅团,安达曼、尼科巴等群岛新增2个独混旅团,16军增加1个师团,19军准备编成2个师团,泰国增加1个独混旅团,南方军直辖部队增加1个师团。总之,西南方面目前定的是要增加到14-15个师团、至少6个独混旅团以及其他部队,新增部队从国内、侵华战场抽调或新编而成。另外航空兵和防空部队也要相应增加,特别防空部队要加强对石油产地的空中掩护。
至于西南方面的海军部队(西南方面舰队)没有显著增加,这里原来就有三支南遣舰队和两支航空战队,没有大舰巨炮,只有几艘巡洋舰和十几艘驱逐舰以及其他小舰艇,还有一百来架飞机。日帝海军的重心始终放在东南方面而非西南方面。
至于太平洋中部前沿诸岛屿,一座座岛屿星散于茫茫大海,其价值只在作为航空兵的前沿侦察基地。瓜岛一役教训惨痛,光靠稀稀拉拉的几个兵和几架飞机不可能守住这些岛屿,必须全面增加它的陆海空防御,地面防御不能只用海军的守备部队,陆军也必须出动兵力协助守卫,这些孤岛要实现要塞化,增配大口径火炮和高射炮,确保地面部队长期坚守。而要想确保岛屿长期坚守,不被孤立,必须大大增加航空兵,确保制空权。而海军也从瓜岛战役中认识到孤岛守卫战极有可能会演变为一场舰队大规模云集决战的场景。小小的孤岛正在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日帝必须陆海空三个方面齐上手,方能打赢这孤岛守卫战。目前,陆军已经挤出几支大队级别的部队派到了这些孤岛上,海军也增加了地面守备兵力,孤岛的要塞工程也迅速搞成。航空兵大概一百多架飞机,勉强可以完成巡逻辽阔海面的任务。守卫加罗林群岛的第4舰队同时负责指挥太平洋中部前沿岛屿陆海空部队,第4舰队同样没有大舰巨炮,只有一些巡洋舰和驱逐舰等中小舰艇。
关于日帝海军的战略方针,这里有必要再说几句。日帝联合舰队一方面把几个羸弱的小舰队(南遣舰队、第4舰队等)分配到各个方向,一方面把海军最强大的兵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其总的意图就是各方面的陆海空部队要谨守自己的防线,而联合舰队主力待机而动,瞅准机会,实施“自由果敢”的决战,一举打败敌舰队,扭转颓势。对东南方面、太平洋中部前沿岛屿方面抑或西南方面,日帝海军都有一个决战设想在里边,随时随地处于决战态势,迎接敌舰队的到来。这是它念念不忘的东西,过去是这样照想的,此时例是这样臆想的,至于这天上的馅饼——决战的天赐良机——能不能掉到它头上,就不得而知了。
说了全局部署,下面看看日帝军队的重点部署。现在日军东南方面还是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两个方向,新几内亚方面日军已经退守萨拉莫阿和莱城地区,所罗门群岛方向则退守新乔治亚群岛。对这个重点方向,日帝大本营的臆想是要守好这两个作战根据地,“确立优势并强韧的战略态势”,“随时击败来犯之敌”;待力量准备充裕,态势整备到位后,新几内亚方向就再次转入反攻,此乃日帝万里防线上唯一明确要转入反攻的方向,至于其他方向将来是守是攻,那就看情况而定了,目前能守好即足矣。因此,从理论上讲,新几内亚就是日帝东南防线上的重点。
还是第8方面军和东南方面舰队(第8舰队和11航空舰队)这两匹在瓜岛战役中惨败的老马,将架起东南方面这辆残破的马车,开始新的战途。第8方面军以新锐的18军(以3个师团为骨干)守新几内亚方向,并为将来反攻做准备。残破的17军继续守所罗门方向,其损失殆尽的第2师团撤到本土整补,损失不大的38师团撤守拉包尔,新到的第6师团守所罗门北部的布干维尔岛及其周围岛屿,少量兵力协同海军守中部的新乔治亚群岛及其周围岛屿。
老规矩,对新几内亚作为东南防线的重点,海军与陆军的意见不完全一致,这不光是因为新几内亚方向陆地更多,陆军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而海军相对作用小一些,更因为日帝侵略江山丢了哪一块都不行。陆军吃了瓜岛的亏,觉得坚守孤立突出的新乔治亚群岛危险太大,只能把它作为前哨阵地看待,而重点守北面的布干维尔岛。海军有些不愿意了,如果放弃所罗门中部而转守北部,那么敌人的航空基地一下前进数百海里,离老巢拉包尔就只剩下四百海里,它就完全处于敌轰炸威胁下,而拉包尔不保,后面的海军大本营特鲁克也危矣。此乃环环紧扣,哪一块丢得起呀?必须处处防守,一块不能丢!怎么办?大家就分分工,各管一块:陆军重点新几内亚,海军重点所罗门,而在所罗门,陆军重点在北面,海军重点在南面。
在东南方面陆海二军谋划下一步行动时,瓜岛的日子又有降临的征兆了。美军航空兵猛烈行动,不断轰炸它的海上交通线,轰炸它的后勤补给,于是东南方面各守卫部队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又要来临了。有物资送不过来,有吃的运不上来。东南方面陆海二军在敲定下一步行动方针时,特别强调航空作战、防空作战、掩护海上交通线、修建陆上交通线,整备基地、确保后勤补给的重要性。航空兵要对敌人的航空兵实施歼灭作战,要保护好自己的交通线,要打击敌人的交通线,要整备和扩充自己的作战基地,要考虑在山高林密的热带雨林地区开辟陆上交通线,取代海上交通线。说一千,道一万,这才是最现实的问题,于是日军一开始就陷入一场保饭碗、保生存的战争,因而既没有设想中的防御战,更没有臆想中的进攻战。
最后说一下这段时间日军的实力状况。到1943年底,日军总兵力增至358.4万人,其中陆军290万,海军68.4万。陆军兵力配置如下:中国战场(关内、东北、台湾)43个师又35个旅,太平洋战场(含缅甸战场)23个师又21个旅,朝鲜和本土6个师又12个旅,合计72个师又68个旅。中国战场有160多万部队,太平洋战场大概也有百万之众。陆军有飞机2034架,海军有飞机7138架,合计9172架。【注:此处给出的日海军飞机明显偏高,可能把训练飞机、后方储备飞机、前线备份飞机包括在内,按舰载飞机五百多架和岸基飞机一千多架的较高标准估计,其飞机总数也不可能超过两千架,陆海军飞机总数不可能超过四千架。】
海军有舰艇524艘、140万吨。到1943年8月,主要舰艇数量如下:战列舰9艘、航母10艘、巡洋舰34艘、驱逐舰87艘、潜艇69艘。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8月,战列舰损失了3艘【注1】,补充2艘(“大和”“武藏”),于是变成了9艘。航母这段时间则损失了6艘,又补充了6艘,于是还是10艘。补充的航母皆是邮轮改装而来,其中“飞鹰”号和“隼鹰”号由大型邮轮改装而来,排水量为24140吨,载机53架,算是重型航母了,再加上“翔鹤”号和“瑞鹤”号,这样又算凑够4艘重型航母了。【注1:“比睿”、“雾岛”号沉没于瓜岛战役中,“陆奥”号因事故沉没。】
第二节 美国转入全面进攻谋划雄踞天下的实力对付这个小而强的东西,那是雍容不迫。雄踞天下的实力已然转化为强大的战争实力,转化为强大的战场实力,成百上千万军队正在组建,成百上千艘军舰正在营建,成千上万架飞机正在奔赴战场,打败敌人的决心早已铸就,只剩下打败敌人的实力以怎样猛烈的程度释放。
关于下一步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如何转入全面进攻,卡萨布兰卡会议、“三叉戟”会议和魁北克会议都进行过讨论,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及其太平洋诸将领也早已定下自己的谋划。美军统帅部对太平洋战场的总体谋划就是:太平洋美军从东往西打,中英军队重启缅甸战场,打开缅甸国际交通线,恢复对中国的物资援助,增强中国军队,使之从西往东打,最终中美军队在香港或中国沿海其他地区会师。至于会师以后怎么干,美军统帅部的设想是:首先利用这一会师成果切断日帝与其南方殖民地的联系,断绝它的原料来源,同时对日本本土展开战略轰炸,如果采取这些手段无法使日帝法西斯屈服,就直接进攻日本本土。最终缅甸战场搞成了半拉子工程,蒋委员长的军队没有获得应有的援助,也不可能有想象中的强大,因此太平洋战场主要靠美军从东往西打这一翼了。
上面说了,美军太平洋的全面进攻是从四个方向展开的,而这四个方向的作用肯定不是平均的,北太平洋方向把敌人从阿留申群岛逐出后,没有继续向千岛群岛进军,这一方向的作战也就到此结束。而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最终都指向拉包尔这个目标,可以合并为一个方向,我们简单地就称之为南太平洋方向。这样,北、中、南三个太平洋方向就变成了中、南这两个方向如何搞的问题。在美军的总体谋划中,中太平洋大约要沿着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方向进军,其进军路线上海多陆少,海军发挥主要作用;而南太平洋大约要沿着新几内亚-菲律宾方向进军,其进军路线上陆多海少,陆军发挥主要作用。
于是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两位太平洋上的军事首脑又展开了争论,中和南这两个方向哪个应该成为主攻方向呢?这又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麦克阿瑟说,沿着新几内亚-菲律宾方向进攻,可以利用这一方向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地(这些基地靠近日军基地,容易出击),可以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中部岛屿间建立一条防线(这条防线将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等太平洋中部岛屿与荷属东印度等东南亚地区隔开),而这是一条始终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唯一进攻路线(沿线有一连串岛屿),而正是由于这条线上岛屿诸多,美军可以绕过日军重兵把守的岛屿,实施跳岛作战。
而尼米兹方面则批评麦克阿瑟这条路线远离日本本土,舍近求远,绕道进军日本,这导致交通线漫长、浪费兵力、受限于飞机作战半径、进兵缓慢、两翼容易受到敌人反击等。而沿着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方向,却可以避免这些弊端。这个方向上岛屿稀少,孤立分散,这天然决定了敌人在这里防御薄弱,美军无需派太多的地面部队,主要凭借海空优势就可以夺取这些岛屿。而这条路线可以更快地靠近日本本土,切断其与南方殖民地的交通线,迫使其舰队进行决战。但是这条路线最大的缺点就是岛屿太少,得不到岸基飞机的支援。不过这个缺点目前正在克服,雄踞天下的战争经济正在把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装备成一支拥有大批各型军舰、功能完备、保障到位的舰队,它可以在远离基地的情况下长时间停留在海上,它拥有可以压服敌人岸基航空兵的强大的母舰航空兵,因而它可以在岛屿较少的进军路线上行动。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知道光靠海空军是不可能打败敌人的,尼米兹的海军路线无论如何也离不开麦克阿瑟的陆军路线。
大家争来争去,谁也争不过谁,他们在争论,而他们的上司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金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也在争。怎么办?参联会折中一下,我们两个方向同时干,麦克阿瑟走你的陆军路线,尼米兹走你的海军路线,双叉进攻,各干各的买卖。
实际上,两个方向进攻比一个方向进攻好,进攻敌人的正面不应太过狭窄,兵力也不可能挤到一个方向,不要说前方进攻放不下这么多部队,后方补给路线也会太过拥挤。当然,两位统帅实际争论的是谁应该成为主攻方向,但实际上是海军发挥作用的路线无需太多陆军,陆军发挥作用的路线也无需太强大的海军,分开干比合在一起也许更合适。
这是一个军事问题,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问题。军事部署既不能绝对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集中中要适度分散,分散中要适度的集中。而陆军和海军都想拔得头筹,都想赢得头功。于是,军事上的考虑和争强好胜的私心两相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而敌人是越来越羸弱,只要我们军事部署没有大的问题,争强好胜也别出格,我们自是稳操胜券。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兵力规模。瓜岛战役后到全面进攻展开前的战略间歇期内,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兵力获得迅猛增强。到1943年8月,美国太平洋海军拥有15艘战列舰、19艘航母、2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104艘潜艇,如果再加上其他舰艇和登陆工具,数千艘自是不在话下。此时美国的战列舰中,珍珠港遭袭后受伤的战列舰已陆续修复回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建造的“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战列舰也大部分服役了。另外还有四艘战列舰在大西洋服役,此时美国服役的战列舰应该有19艘。航母方面,瓜岛战役后,战前服役的航母就剩下“萨拉托加”号和“企业”号两艘重型航母以及“突击者”号轻型航母,不过美国战争工业不但迅速弥补损失,而且大幅扩充了实力。到1943年8月,期待已久的“埃塞克斯”级重型航母有4艘服役(“埃塞克斯”号、“约克城”号、“勇猛”号、“大黄蜂”号),而3艘“独立”级航母(“独立”号、“普林斯顿”号、“贝露森林”号)入列,另外还有11艘护航航母在太平洋服役。由此美军太平洋航母队伍达到了19艘规模,这为尼米兹在太平洋中部稀疏岛屿区实施跨海作战奠定了基础。
美国太平洋海军现在正式分成三个舰队,即第3、第5、第7舰队。第3舰队即原来的南太平洋海军部队,作战区域还是所罗门群岛,司令官还是哈尔西,其负责输送登陆部队和支援登陆作战的舰艇编入第3两栖作战部队。第5舰队即原来的中太平洋海军部队,作战区域中太平洋岛屿区,司令官是斯普鲁恩斯,其负责输送登陆部队和支援登陆作战的舰艇编入第5两栖作战部队,而其登陆部队全部编入第5两栖作战军。第7舰队即原来的西南太平洋海军部队,作战区域新几内亚海域,司令官是阿瑟·卡彭特(后为金凯德),其负责输送登陆部队和支援登陆作战的舰艇编入第7两栖作战部队。
第3和第5舰队在尼米兹的指挥下,第7舰队则归麦克阿瑟指挥,不过在作战上,哈尔西的第3舰队更多地是配合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作战行动,因此,实际上,第3和第7舰队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而尼米兹主要指挥第5舰队。而太平洋的海军兵力也不是平均分配给三个舰队,而是主要集中在第5舰队手中,特别是航母和战列舰几乎全部由第5舰队掌控,第3和第7舰队一般只掌握巡洋舰及其以下的水面舰艇,可能有一两艘老式战列舰,但绝对没有航母。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方向整体作战力量就不强,这里岛屿众多,岸基飞机可以充分发挥支援地面作战作用,没有母舰航空兵,进攻依然可以展开,而这里的登陆作战能力肯定也不弱。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是陆军可以发挥作用的天下,在海空军特别是空军的强有力支援下,需要陆军更多地从地面上打败敌人。
地面军队(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情况。地面军队自是主要部署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方向,1943年初,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这个方向共有14个师兵力,其中澳军3个师、新西兰军1个师,余为美国师。另外澳军还有8个师正在训练,美军有2个师正在运往这里。那么,到本年底,这个方向应该能到达20多个师的规模。美军在1943年至少服役了4个陆战师,陆战师一般会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间机动使用。中太平洋方向一般使用陆战师,个别情况也会使用珍珠港的陆军卫戍部队(大概一两个师的兵力)。北太平洋方向和后方岛屿美军也会驻守不少陆军部队,担任守卫任务。
空军方面,1943年初,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方向共有陆海军飞机2800架,分属第5航空队(驻新几内亚)和所罗门航空队。中太平洋方向,随着大批航母服役,母舰航空兵规模大幅增加,再加上这一方向的岸基航空兵,到1943年底应该达到了1000架以上飞机。如果加上北太平洋和其他方向的飞机,1943年底,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应该有四千到五千架飞机。
1943年初,美军在太平洋有五十多万部队,澳大利亚也将军队扩充至五十万的规模,到1943年底,盟军自是继续处于猛烈扩充中。
整体来说,兵力规模上有盟军占优之处,有日帝占优之处,也有双方不相上下之处。但我们不光看规模,还要看质量,看规模背后的国力,看各方身上背负着多少战略负担,看人心的向背。
000��V�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