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和什么是两回事(什么是自信)

自信和什么是两回事(什么是自信)(1)

首先,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时常自我怀疑。

其次,关于自信,我迷茫过。

以前的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强势”就是一种自信。认为那些站在道德至高点,因为某些内在或外在原因而藐视他人,强制他人的行为,或者自称自信却不允许被否定的人是自信的人。

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信”,他们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虽然这种表达在某种情况下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正义的。

自信是什么?

自信的人,一定不自卑吗?

自信的人,是善良的人吗?

自信的人,是神吗?

前两天看到篇文章《自信,就是我允许自己被否定》,所以想写写自信了。

文章开头写道:“当你表达需求时,总会有人拒绝你。当你做了一件事时,总会有人否定你。没有人可以完全围着你来肯定你、接受你、满足你,因为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我一直认为这是人尽皆知的基本常识……但是,每当我开课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人来到现场,并提出这些让我吃惊的问题:

老师,当我的朋友/恋人/领导……拒绝我时,我就很难受。

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包括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想过,不知道该怎么样应对,或者自我调整。

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几点原因和方法:

1、他们的拒绝和否定,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为什么你害怕被拒绝和否定?因为期待被所有人接受。被拒绝和否定,就意味着我不够好。这是被伪装的、赤裸裸的控制。实际上自卑、焦虑和害怕。

2、总有人嘴里很难说出表扬,总有人只喜欢表达否定,这不是你不好。有人天生不喜欢讨好,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经验构成了他们的爱好。

3、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和拒绝的时候自己就是不好了,那么这其中一定发生了两个微妙的过程:

A、你放弃了自己的标准,认同了他们的标准。

B、你假设了他们的情境、背景和你一样,你觉得他们可以接受,就 认为了他们也同样是合适接受的情境、背景。可是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你不停地切换自己的标准,认同他人的标准,你总能找到否定。解决方案就是:区分,拿回自己的标准。

4、人们先否定了自己,才害怕别人否定。人们先抛弃了自己,才害怕被拒绝。人们内心有个深处的声音,我不值得被肯定,被接受。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常常受到批评、指责、拒绝和否定。权威们即使找不到可以否定的地方,也不会去表扬和肯定,只会理所当然的就这样。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对否定和拒绝及其敏感,很自然地触发保护机制:我被否定和拒绝,因为我不好。

这是一种保护。因为一旦承认“我不好”,我找到了为什么被否定和拒绝的理由,可以放弃努力了。

自信,就是我允许自己被否定。

开朗,就是我允许自己被拒绝。

自信和什么是两回事(什么是自信)(2)

在罗伯特·安东尼所著的《自信的秘密》一书中,写道:“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他们中绝大多数都生活得并不开心,过着没有成就且毫无目标的生活,似乎没有能力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他们任由自己过着平庸的生活,得过且过……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无法接受完全相反的事实。”

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懦弱,而是顺从。

是什么使我们如绵羊一样相互跟随?因为我们试图融入集/体,试图讨好他人,试图让所有人接受。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交给别人,并且甘愿被束缚。

除非你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否则是不可能树立起百分百的自信的。只有你真正确认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之后,你才可以从自我强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是的,就是“自我强加”!不是父母、家人、上司或社会,而是我们自己。抛开自责的情绪,停止对自己因莫须有的不满而产生的轻视。否则在树立自信和解放自我的道路上,你注定将无功而返。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自由、富有同情心、热情和内心充满爱的人,你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爱自己。

如果有人告诉你:“没有集/体就没有你。”

你要反驳:“集/体是一个概念还是生命体?集/体是如何形成的?集/体是如何运转或者存活的?没有我,没有其他人,还会有集/体吗?我的母亲怀胎十月生下了我,父母每日工作赚钱操持家务,将我养大,不是被集/体养大的。我的父母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是虚无的集/体。因为集/体是被个体所形成的。如果说没有集/体就没有我的父母,也就没有我。那不如说没有地球就没有我。”

自信和什么是两回事(什么是自信)(3)

树立自信的必要条件:

1、你的觉醒程度与你所能接受的有关自身真相的程度成正比。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已经接受的思想或者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深信不疑,这些思想与催眠术相比,效果相差无几。

许多人认为,可以单纯依靠意志来改变生活,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思想中的消极观念会导致人们失败。人们一旦相信某个观点是正确的,就会将其奉为行为标准。无论这个观点多么荒谬,人们都会本能地搜集证据来维护它。所以,树立自信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在清醒状态下了解真正的自己。

2、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动机,满足自己的需求。

表面上是自私,但我们要明白,只有在我们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因为许多人以“优先服务他人”,这个价值观来逃避改变自己生活的责任。没错,这是逃避。有人在事业上倾注了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但是无法面对家中的琐事,回到家里对家人非打责骂,将外面受到的窝囊气发泄在家人身上,这种人绝对是不自信的。

3、信/仰(Belief),就是那些被当作真理而接受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信息。

信/仰对于所谓“错误观念”的过滤切断了真相的来源,使人们只看到自己想要的,而排斥不想要的。“坚定的信徒”排斥其信仰之外的一切事物,把自己不赞同的事物视作一种威胁,终其一生都把他们所排斥的事物当作“邪恶”,或者“异教徒”。

信/仰(Belief)和信念(Faith)是不同概念。信念与信仰不同的是,信念并非完全是限制性的。它会使人不断去探索和了解事实的真相。有信/仰的人认为自己知道答案,而有信念的人认为自己不知道答案,还需要学习,总在寻找答案。

4、我们对世界所能做的改变,就是改变自己。

人类的烦恼大多源自欲望。人们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地球应该按照我们的意愿旋转,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或有什么样的成就。

从理性层面来说,人们普遍承认自己的生活中肯定存在需要改变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也认为自己的情况与别人不同,具有特殊性。

有个段子:广告宣传抽烟有害健康,抽烟者干脆就戒掉了看广告的坏习惯。

一个人目前的意识水平基于这个人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成功、失败和宗教信仰。人们根据自己目前的意识水平,选择接受、包容或拒绝你精神和身体环境里的一切。

早年学习哲学,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某档已经挂掉的节目中说:”人的知情意起源于感知觉,也就是感官,眼耳口鼻舌身。

知情意就是:认识、情绪情感、意识活动。

认识,起源于感知觉。

情绪,起源于体验。

意识是能不能觉知,有觉知就有意识。”

没有人喜欢改变自己目前的意识水平,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难,既然无法改变自己,那就改变世界吧。(现实中,很多人可能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改变意识水平最主要的障碍,是人们拒绝承认“错误的确信”已经扭曲了自己的感知。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思想从童年到老年,会经历一个不断重组的过程。相反的是,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思想观念是不变的、永恒的,至死方休。

5、树立自信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观念、价值观、信条、理想、假设、辩解、言语、目标、希望和冲动。

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论,在与他人争论时,是在争论一个观点或者事物,还是在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你就是错误的,我代表正义。或者用心理学的术语,你在“投射”。

6、关注你的优点。

将自己所有的优点写下来,并常常拿出来复习,将它们记在脑子里。通过关注自己的优良品质,内心逐渐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和与众不同的人。每当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后,记得奖励自己。

比如,今天过马路时没有闯红灯,给自己买一点好吃的。

开车时,没有因为拥堵骂人,奖励一下自己。

看到家里地面脏了,没有无视而是进行了清扫,奖励一下自己。

7、“21天法则”,一个人大约需要21天时间才能改掉一个现有的不良习惯或形成一个新的好习惯。

比如读书,你必须经历从“读懂”到“完全领悟”这样一个过程。“读懂了”不是“理解领悟了”,真正的理解体现在你的思维、情感、行为和反应中,当一本书的内容融入到了你的知识体系中,才能称作“完全领悟”,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8、学会倾听,不要臆断或主观地认为“这是对的”或“那是错的”,用理性去思考,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用情绪去判断。

思维或观念的改变,会带来内心意识的变化,从而导致外在环境的改变。改变受我们的潜意识和想象力的影响,改变始于我们的内在思维。

自信和什么是两回事(什么是自信)(4)

9、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都应尽量建立他们的责任感。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体会到自力更生的快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10、要树立自信,一定要先学会独立。许多人认为独立意味着对他人梳理,冷淡或不友好。

独立和依赖是相对的概念。

当你仰视他人时,依赖就产生了。

不可否认,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需要依靠集体才能够生活。当一个人融入集体时,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权利来换取利益。或者为了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优越感、安全感和存在感。

独立是平视,是勇于面对内心对成功的渴望,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应该怎样,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拥有什么的启示。

实际上,真正独立自信的人是自我肯定的人。他们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保持着自信和沉着。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也会烦恼,意识到需要帮助时,不会因为自卑而羞于启齿,他们会主动要求他人的帮助。

自信和什么是两回事(什么是自信)(5)

关于自信和树立自信心,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相关文章和书籍,也有很多专家讲这方面的知识,我所知道的是有限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生活中,每当我看到社会新闻中的负面内容时,就不得不劝自己:“这就是现实生活,这就是人性,你无法改变世界,只要做到自己不被世界改变就好了。”

我厌恶试图控制我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感到被束缚,没有自由。

我厌恶吹嘘的人,因为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自卑而且肤浅。

我厌恶没有同理心,不懂感动为何物的人,因为他们让我难以理解,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人性的复杂如浩瀚的宇宙。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不自信,但是作为人需要对他人,对其他物种,对生命具有同理心,对自然和法/律具有敬畏之心。

但是现实中,人人具有同理心和敬畏心是很难的。可能与没有自信,或者教育有关,也许无关。因为人性就是自私的。

不过,我现在不觉得自私就是不好,不正确。相反的是,一个人明明是在做自私的事情,却口口声声说自己不自私,这种行为只能用“无耻”来形容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厌恶的,其实是你自己。每一个你所讨厌的人,其实是你不想看到的自己。”

是的,我是个自私、自卑的普通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