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特色景观(芝加哥阳光太热烈了)

芝加哥的特色景观(芝加哥阳光太热烈了)(1)

文/马剑

本文首发于总第861期《中国新闻周刊》

灰狗大巴晚点了。

芝加哥的候车室大厅里,旅客们让行李代替自己在检票口排起了长龙,各自翻看着手机,打发等待的时间。

一条寻人启事的新闻,被当地的华人发到了朋友圈里,说的是一名华人女孩已经失踪了一天,希望大家帮忙寻找。本没有太在意,没想到,十几天后,这条寻人启事竟成了国内外新闻关注的焦点,而那名叫章莹颖的女孩至今未被找到,据信已经遇害。此案嫌疑人克里斯滕森面临着绑架致死的指控,审判定于明年4月。

记得上中学时,讲到美国,老师曾说,芝加哥是罪恶之城,其犯罪率之高,已经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大概就是这点残存的印象,让芝加哥的天空在感觉上比北京的雾霾还要多一层灰。

结果,来到这里,雾霾没有遇到,反倒是刺眼的阳光让我有些不适应。

密歇根湖将芝加哥城半包围在怀中,层层波涛拍岸,一望无际的湖面上,几个年轻人正驾驶着摩托艇纵情炫技,让初见者可以固执地认定,那分明是一片海。

到的第二天,住在芝加哥的一位朋友邀我去他家。他住在北部郊外,去的路上,仿佛在森林里穿行。他告诉我,这里与国内恰好相反,芝加哥有钱的白人大多住在乡下。“不过你住在市中心,治安还算好的。尽量不要去南区,那里可就说不准了。”他补充道。

晚上回到市里的住处,民宿的主人迈克要开车出门,顺便带我去了趟超市,途经一片靠近南边的住宅区,他指着街上正在闲逛的黑人说道:“晚上最好别一个人出来。如果遇到他们管你要东西,一定要给,千万别反抗!”“要是不给呢?”他对着我的脑袋做了个开枪的手势。

著名的芝加哥大学便坐落在南区,虽然这些告诫让我犹豫了一下,我还是决定去看看。

略显陈旧的轻轨穿城而过,比起高楼林立的中央区,南区的房屋显得低矮、朴实了不少,但并不算破乱不堪。

芝加哥大学的校园在南区自成一体,没有围墙,可一旦进入了它的势力范围,瞬间变得有了格调,古老的教堂、富有艺术气息的博物馆、年轻而有活力的学子,让整个校园充满了书卷气。这里曾诞生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自然少不了名人故居供人瞻仰,咖啡馆更是随处可见。

最近这里又多了一个新景点,就是刚刚卸任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寓所。他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多年,对于学校附近的这套寓所可谓情有独钟,即便任职期间,也常会回来小住一段。

走在街上,不时有迎面走来的黑人兄弟冲我微笑,这种待遇一般只有在美国西海岸才会遇到,让我整个人神经放松了不少。

傍晚六点多,人们开始向市中心的千禧公园聚集。作为蓝调音乐的圣地,这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蓝调音乐节。公园空地上搭建起了巨大的露天舞台,人们在草地上支起户外椅,铺开席子,或坐或仰,几杯啤酒,三五好友,甚是惬意。舞台中央,几个黑人正在专注地演奏着布鲁斯,我不懂音乐,但从观众陶醉的神情感觉到,那一定是极好的。

芝加哥有着种族大熔炉的传统,不但黑人与白人比例相当,西语裔和华裔的数量同样庞大。

在南区与市中心的交界处,有一片华人聚居区。其中,唐人街的面积不大,只有一条主干道,餐厅、超市、商店、学校等分列两侧,招牌大多是中文,比起市中心的整齐、繁华,显得有些杂乱。

老李是当地一名华人工程师,50多岁,是上世纪90年代初留美热时来到这里的。“二十多年前我来的时候,这个城市就是这个样子,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老李指着远方的威利斯大厦对我感叹。

当年第一眼看到这座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时,老李被深深震撼了,觉得这里才是他要找的新世界。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新世界变成了旧世界。反倒是我,更像是从新世界来的。他向我打听着国内新的变化,他上一次回国,已经是8年前了。

如今的芝加哥,依旧是美国第三大城市,也是美国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华灯初上时的芝加哥是最诱人的,箭牌大厦外墙特有的白色瓦陶分外妖娆,路上行人如织,沿街酒吧里晃动着炫目的灯光和年轻人扭动的身影。

音乐节上认识的一个白人女孩告诉我,她的家人都住在乡下,但她想住在市里,因为这里有她想要的一切,乡下实在太安静了,她喜欢这里的活力。

芝加哥的崛起据说得益于10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城市规划者们对芝加哥进行了创新大胆的重建,吸引了各地年轻人来此奋斗创业。不知道今日的芝加哥是否也需要一把新的大“火”,让它再次焕发出曾经的辉煌。

临走时,朋友告诉我,芝加哥的冬天特别长,有6个月之久。但当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那时的芝加哥才是最美的。

值班编辑:万霁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