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由来及食俗特点(传统节俗缘何与岁时节令相应和)

中国早期的时间概念,是和古人对自然、天文的观察相联系的对不同天体的观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历法例如,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可以产生太阳历;对月亮盈缺的周期变化,可以产生出太阴历另外,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也可以确定季节我国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太阳历;而定出每月长短,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依据的则是月亮的变化,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节日由来及食俗特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节日由来及食俗特点(传统节俗缘何与岁时节令相应和)

节日由来及食俗特点

中国早期的时间概念,是和古人对自然、天文的观察相联系的。对不同天体的观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历法。例如,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可以产生太阳历;对月亮盈缺的周期变化,可以产生出太阴历。另外,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也可以确定季节。我国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太阳历;而定出每月长短,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依据的则是月亮的变化。

季节与月份

为了准确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已总结出不同的天体坐标系统。那时,基本有三种坐标系统: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

以天顶(头顶正上方)和地平圈为基本圈建立的坐标系叫地平坐标系,两个坐标分量是地平高度和方位,方位一般划分为24个。

以赤道为基本圈的坐标叫赤道坐标。天文上的赤道并非地球赤道,而是地球赤道平面向外延伸与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环,叫作天赤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包括天赤道在内的范围较宽的一条星带,由西往东分成28个天区。这些天区有专门的术语,叫作宿,共有二十八宿。

以星宿为坐标,通过观察太阳的相应位置,便能够确定季节与月份。在孟春之时,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西北方向);到了仲春,太阳的位置向西南移动,进入奎宿的位置;而在季春,太阳进入接近正西方向的胃宿范围。

以初昏、拂晓时刻出现在南方中天的星宿,同样可以判定季节。一月孟春,初昏的时候,参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尾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二月仲春,弧星在初昏时刻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则是建星出现在南方中天。

与二十八星宿相关的,还有十二次的概念。古人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份,称之为十二次,用以纪年和确定节气的变换。由于十二次将天空等分,而二十八星宿所占区域大小不一,因此二者只能大致对应。

北斗七星在初昏时候斗柄的指向同样可以确认季节,且斗柄指向的方向被认为是该季节方向的代表。斗柄指东为春季,斗柄指南为夏季,斗柄指西为秋季,斗柄指北为冬季。这样,春夏秋冬就和东南西北对应起来了。

由此,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转,将方位、季节、节气、月份连结为一个完整的时空体系。

天象与物候

除了天象之外,大地上草木动植一年四季的变化,叫作物候,也可以用来参照时间。

比如,《逸周书·时训解》记立春三候云:“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记雨水三候云:“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其中,“东风解冻”“草木萌动”“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就是物候。通常来说,五日一候,全年七十二候。

同时,还可以看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出现很早,汉代以前就有了,但最早出现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后来逐渐产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最终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从岁时对应的方位来看,春季对应东方,所以天子要在立春的日子里去东郊举行迎春仪式。在《礼记》的描述中,明堂是天子接见诸侯、进行宣教、举行祭祀仪式的建筑。它将“岁时—方位—政事”三者统一在一起。明堂分为十二堂,东、南、西、北每个方位各三堂,与四个季节、十二月份相对应。十二明堂内方外圆,从上空俯视如同表盘,天子按照顺时针的顺序更换从事政务和举行仪式的明堂,最终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明白这些时空观念,对理解古人设定节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节日中的民俗事项,往往和天象、节气、物候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时间大概在农历三月季春。这个月的星象是太阳运行到了胃宿的位置,黄昏时候七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拂晓时候牵牛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物候是“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皇帝的活动是“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青骑,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养,其器疏以达”。

这个月的月令特点是“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即整个大自然处于生长开放状态,因此社会和人事都不可以封闭。清明踏青,就是应和自然特点的天人合一行为。

又如,端午接近芒种和夏至,在农历五月仲夏。这个时候,太阳运行到井宿的位置,黄昏时候亢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拂晓时候危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物候是螳螂出现,蝉和伯劳鸟开始鸣叫,反舌鸟不发声,鹿角开始脱落等;朝廷的活动是“天子居明堂太庙,乘赤路,架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此月的月令特征是“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勿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意为在阴阳之气相争斗的时节,君子要处处小心谨慎,调节身心。这与端午节的喝雄黄酒、悬艾、挂菖蒲等辟邪与保健民俗是有关联的。

节日与民俗

《易传》中有一种时空观念,后人总结为“后天八卦”。

其中,震为东方,时令是春分;巽为东南,时令是立夏;离为南方,时令是夏至;坤为西南,时令为立秋;兑为西方,时令为秋分;乾为西北,时令为立冬;坎为北方,时令为冬至;艮为东北,时令为立春。

用中国节俗的特征跟八卦的某些特征相比较,可以发现其间具有某种相关性。例如,春节的时间接近立春,具有结束旧年、开始新年的意义,而艮卦的含义正是结束和开始(成终成始)。又如,中秋时千家赏月,万家团圆,具有庆祝的性质,而兑卦的含义正是喜悦(说言乎兑,说即“悦”)。

汉代开始,人们将《周易》六十四卦中反映阴阳消长规律的十二辟卦提取出来,并与月历相配。这样,节日也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十二辟卦图来分析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七个传统节日,颇具启发性。

二月大壮和三月夬卦当令时,阳气升至地上,自然的生命力充分开启。这时大概相当于清明节,此时万物生长,人们要外出踏青,呼吸新鲜空气,并放飞风筝,以感受新的生命力。

五月姤卦,此时阴气从地下萌动,是个阴阳交战的日子,五毒猖獗,人易得病,所以要辟邪。由此,端午的民俗活动往往和竞争有关,竞渡、悬艾、辟五毒皆属此类。

七月否卦当令,阴阳不交,所以牛郎织女分居,此时特别要祈祷人间夫妻团圆、恩爱,以赞天地之化育,故有牛郎织女之鹊桥相会。

八月观卦,观卦的形象是人在器皿里洗手,意为洗涤干净后祭祀。其卦辞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周易本义》谓:“盥,将祭而洁手也。”中秋早期的主要活动就是祭月,后来演变为祈祷人间团圆、儿孙满堂,仍有祭祀的意味。

到了九月剥卦当令,阴气大盛,上九阳气仅存,象征人入老年。古人在八九月间(相当于重阳节)行敬老仪式,祈求老年人健康长寿,这时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故而登高以接阳气,喝菊花酒、配茱萸以求长寿。传统医学认为,菊花、茱萸有轻身耐老功能。

到十一月复卦时,一阳来复,代表新的生机已经回归,此时正值冬至节令。冬至节俗主要是祭天神、祭祖先,代表着对天地、祖先的感恩。贾公彦疏《周礼·春官·大司乐》云:“礼天神必于冬至,礼地祇必于夏至之日者,以天是阳,地是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以还于阳生阴生之日祭之也。”所谓“冬至一阳生”,正根据十二辟卦而言。

春节连接岁尾和新年正月,对应之卦象为“泰”。泰卦三阳爻在下、三阴爻在上,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相交而和谐,故有三阳开泰之说,正好呼应春节之送旧迎新的特点。

可见,中国古人的时间观、阴阳体系与节令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不同节日的意义与活动内容。

阴阳与人生

《周易》“乾”卦之卦象及六爻爻象,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事实上,事业的不同程度,若以乾卦各爻之象和辞来对应解释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和春节几个传统节日,亦可以说非常匹配。

清明在农历三月,对应九二,九二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方面,“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征生命进入活跃阶段,年轻人开始追求事业成功,正与清明前后农忙的情境相对应。所谓“清明前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这个含义。另一方面,清明节也与九二之位置相对应,九二之下为“潜龙勿用”的初九,犹带地下的气息,九二之上则生命开始逐步成长,这与清明节以祭祀仪式和踏青习俗连接死亡与生命相吻合。

端午节时当五月,对应九三,九三爻辞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日对危险保持警惕,担心异常事件的发生,这样就会免予灾祸。这与端午争斗、辟除毒害、禳解灾难的心理相对应,但警惕并保持镇压姿态的目的是预防不测,而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故而,端午节俗在斗争最后也要进入阴阳和谐的状态。

七夕对应九四,九四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此爻象中龙已入水,处在平稳和上升的状态,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二是拥有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这正好对应七夕的两个内涵,夫妻关系和谐与掌握技术(拜织女与乞巧)。

中秋对应九五,九五的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象征着人生中最好的阶段。对普通人来说,最圆满的人生应当是身体健康、膝下有儿女、家庭团圆美满。就人类社会来说,最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关系和谐。中秋节有着团圆、平安、平等、和谐的内涵,因而九五可以对应中秋。

上九爻辞为“亢龙有悔”。事物发展,盛极必衰,此爻正象征人入老年,虽然处在最高的位置上,却已经进入生命的后期,恰与以老年人为中心的重阳节相对应。重阳的两个主要内容,登高避灾以求长寿、饮菊花酒祛疾,皆是为了使老年人延长寿命,健康地安度晚年。“有悔”则指人生进入反思总结阶段。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既包含辞旧迎新的意味,又代表一年生活之总成,节俗有祭神、祭祖、辟邪、迎新、团圆、娱乐等,可谓一年生活与节日的具体而微。乾卦卦辞云,“乾:元、亨、利、贞”。盖天之体,以健为用;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时。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乾之德正可与春节之包容性相对应。此外,“见群龙无首,吉”,也可指代春节多种功能并存的状况。

中国古人的节俗活动多与岁时节令相关,岁时节令则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有着紧密联系。但必须注意的是,阴和阳虽然是两个相反概念,却不同于西方人的对立观念。中国人更为强调阴阳对立之上的和谐。在中国文化中,阴阳所象征的二分事物,无论是天地、男女、生死、鬼神都不是对立的范畴,而是呈现一种相互包含、对立统一的转换关系。

比如,清明在时间和历法上是万物生长的日子,却加入了缅怀的内容,因为阴阳相伴而生,有生必有死。所以,清明节感受生命的踏青活动与缅怀亡者的扫墓活动会同时出现。端午虽然有阴阳相争的内容,最后却由相争进入和谐。端午食俗中的粽子,就取阴阳相裹之象。

这些范畴不仅是对立的范畴,而且是刚柔相推的和谐运动过程。与此相关的思想,均以节日为契机体现出来。

(作者黄意明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