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条件的概念(阳光术语常用地质术语)

地质学类

地质条件的概念(阳光术语常用地质术语)(1)

  1.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

2.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

3.软流圈:地下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的地震波速低速层,是一个具软塑性和流动性的层次。

4.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5.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6.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称为解理。

7.断口:矿物受力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8.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和各种地质体发生或形成的先后顺序或新老关系,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9.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状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

10.化石:埋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

11.生物演化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相同时期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12.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13.差异风化: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14.球形风化:在裂隙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地区,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15.风化壳: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16.残积物: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各种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迁移的成分从原矿物中迁移出来随流水带走,剩下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

17.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18.洪流:由片流汇集到沟谷中形成的有固定水道的水流。

19.坡积物:片流将洗刷破坏的物质从山坡上部搬运到山坡下部较平缓地带堆积形成坡积物。

20.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井和泉是它的人工和天然露头。

21.河流的袭夺:向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叫河流的袭夺。

2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23.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24.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

25.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砂,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砂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26.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27.深切河曲:自由河曲是在宽阔平坦的谷底上自由发展的,一旦发生去均夷化作用,河流即可重新下蚀。如下蚀速度适当,原有河弯不受破坏而继承下来,致使河曲深深刻入基岩之中,这种河曲称为深切河曲。

28.准平原:河流发展到老年期,起伏的地势被进一步削低、填平,河流的沉积作用突出,在广大地区内只存在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由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29.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产生的破坏作用。

30.岩溶:以地下水为主(可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解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Karst)。

31.石笋:滴至洞底后沉淀且向上增长的竹笋状CaCO3沉淀物。

32.峰林:成群的锥形石灰岩山峰,峰体上部挺立高大,基部仅稍许相连,称为峰林。

33.冰蚀谷:由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形的谷地。

34.浪基面:水深为波长的1/2的深度是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下限,该深度称为浪基面。

35.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称为潮汐。

36.洋流(海流):海水在持久的定向风等因素影响下,作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

37.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38.海蚀凹槽:海水及其所携带的沙石反复冲击和磨蚀基岩海岸,使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遭受破碎并被掏空,形成平行海岸方向延伸的凹槽。

39.波切台:在波浪及潮流持续的冲击下,海蚀岸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潮上带内形成一个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波切台(或海蚀台)。

40.潮坪:一种沙质或泥质的几乎是水平的海岸沼泽化平坦地,这种平坦地随着潮水的升降而交替地被淹没或露出。亦称潮间带。

41.锰结核:一种黑褐色、外表呈球形或椭圆形,内部具同心圈层结构的锰、铁氧化物团块。

42.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由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过程。

43.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

44.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了某些地层。它反映地壳曾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

45.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不平行(产状不同),地层时代也不连续,期间有地层缺失。这现象反映曾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46.节理:岩石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明显位移的断裂

47.阶梯状断层:由许多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沿着同一个方向呈阶梯状下滑而形成的断层组合。

48.叠瓦式逆冲断层:指一套倾向一致产状相近并向一个方向逆冲的若干条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式构造。

49.岩浆:一种形成于地下深处的炽热而粘稠的、富含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50.岩床:厚度较均匀的与围岩层理面或顶底板近于平行的层状侵入体。

51.底辟作用:指岩浆上侵刺穿上覆围岩而形成“上浮”岩体的一种侵入方式。

52.岩墙扩展作用:指岩浆沿断裂从深处向浅处运移,占据并拓宽断裂空间而侵入定位的一种被动侵位方式。

53.变质作用:岩石圈内一定环境中的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基本保持固体状态,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

54.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的影响,矿物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

55.交代作用:指在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周围岩石之间发生物质交换的作用。

56.接触热变质作用:指岩浆侵入围岩后,因岩浆高温的影响使围岩发生重结晶及重组合的变质作用,称为接触热变质作用。

57.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由于岩浆侵入带来的挥发性流体对接触带两侧岩石产生交代反应导致的一种变质作用。

58.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对流物质从洋中脊或大陆裂谷上涌,向两侧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形成新的洋底。大陆地壳与大洋底是粘合在一起的,并随着地壳与大洋底的扩张一起运动。当洋底运动行到海沟处时,便向下俯冲插入地幔重新被熔融,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运动。

59.造山带: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组紧密排列的山脉构成的线形或弧形山系。

60.地震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有1~9级。

61.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62.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

矿床学类

1.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2.变成矿床:经变质作用改变了工艺性能和用途的矿床或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矿床。

3.充填矿床:矿质直接从热液中沉淀于裂隙内(由充填作用方式)形成的矿床。

4.受变质矿床:原矿床经变作用后矿体形态、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工艺性能和用途没有改变的矿床。

5.叠生矿床:在先期形成矿床的基础上,又叠加了后期发生的成矿作用,形成具有双重成因的矿床。由于先成的矿床在遭受后期的岩浆、热液等成矿作用叠加时,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体形态等方面发生改造,因此,叠生矿床又被称为叠加改造矿床。

6.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7.充填作用:成矿溶液在化学性质不大活泼的围岩裂隙中运动时,因温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致使其中一些组分在各种裂隙中发生沉淀的作用。

8.渗透交代作用:组分的带入和带出靠粒间及裂隙中渗透流动的水溶液进行的交代作用。

9.同化作用:岩浆在其形成和向上运移过程中,往往会熔化或溶解一些外来物质(如围岩碎块),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

10.交代作用:气液流体与其所流经的矿物及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11.矿石矿物: 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

12.矿源岩:富含成矿元素,并能在热液作用下活化、迁移,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矿质来源的地层。

13.矿床工业类型:能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工业类型。

14.浓度克拉克值:是指一个地质体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其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比值。

15.矿物生成顺序:在同一矿化阶段中不同矿物结晶的先后顺序。

16.矽卡岩化:由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由石榴石、辉石、角闪石等Ca、Fe、Mg、Al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蚀变;所形成的岩石称矽卡岩。

17.成矿系列(矿床系列、矿床组合):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在时空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他们由一种或几种成矿元素组成,且包括两个以上的矿床成因类型。

18.海绵陨铁结构:晚期岩浆矿床特征性的一种矿石结构。其特点是岩浆晚期结晶的矿石矿物呈他形晶充填在早期自形程度较高的硅酸盐矿物颗粒间。在外貌上,矿石矿物好像是硅酸盐矿物的胶结物,许多钒钛磁铁矿矿石常具有这种结构。

19.伟晶岩的带状构造:由伟晶岩不同结构的部分组成的条带,沿岩体的走向和倾向,成有规律的分布而形成。发育完好的带状构造,从伟晶岩体的边缘到中心,一般可分为边缘带、外侧带、中间带、内核四个带。

20.煤田:同一时期形成的煤系的现代分布区域。

21.油气藏:地下具有相当规模的石油和(或)天然气聚集(体)单位

22.煤:主要是由有机质残体和少量矿物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可燃岩石。通常以成矿物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①腐殖类,即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②腐泥类,即藻煤、石煤及油页岩。

23.围岩蚀变:在热液作用下,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旧物质为新物质所替代的作用,称之围岩蚀变。其结果使围岩的化学成份、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改变。

24.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

25.岩浆爆发矿床:有用组分在深部结晶经爆发作用带到近地表或在爆发过程中形成的矿床。

26.岩浆喷溢矿床:在深部分异出来的有用组分经喷溢作用带到地表或在地表附近形成的矿床。

27.接触交代作用:指岩浆期后热液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发生的交代作用。

28.矽卡岩:由石榴石、辉石、角闪石等Ca、Fe、Mg、Al的硅酸盐矿物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围岩的接触带及附近,并在中等深度条件下经气水热液的高温交代作用形成的岩石。

29.热液矿床:含矿热液在有利构造及岩石中通过充填及交代作用使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后生矿床。

30.层控矿床:受地层层位、岩性、岩相控制的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一般是多源的,矿体可以斜交或穿插层理。

31.萨布哈成矿作用:在萨布哈环境(潮上带的盐碱滩)中,由于地下水、海水的循环,蒸发导致金属元素沉淀形成矿床(化)的作用。

32.热卤水成矿作用:热卤水在循环过程中,强烈淋取沉积物中的金属,形成富含金属的热卤水溶液。当其运移到有利的成矿环境时,金属沉淀形成矿床的作用。

33.侧分泌成矿说:早期成矿学说之一,认为成矿热水溶液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源于矿体两侧的围岩。

34.成矿规律:指矿床形成的时空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和。

35.矿田构造: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36.矿床构造: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状况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37.岩浆岩成矿专属性:指一定的岩浆岩经常产有相应的一定类型的矿床。岩浆岩-矿床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岩石学的和地球化学的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