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

战国时期燕王哙,富民强国之策“禅让”,却险些令燕国灭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随后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加上西周便延续的西方秦国、南方楚国与北方的燕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皆为万乘之国,魏文侯引领魏国率先崛起;齐威王与楚威王继而争霸;偏远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强盛;韩国也通过改革而成“劲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力大增;唯有燕国在这场竞赛中毫无作为,逐渐与强国拉开差距。

燕王哙将国家“禅让”给更有治理能力的贤者“子之”,希望燕国能够民富国强,但因为内乱仅两年,燕国便被齐国攻破国都,燕国几乎被齐国与中山国肢解,但最终齐国却被联军击败狼狈撤离。

为何弱小的燕国,会将齐国、秦国、赵国、韩国与中山国都卷入其中?笔者带您剖析,子之之乱的前因后果。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1)

战国初年疆域图

前因:燕相国“子之”何等身份与能力,才会被燕王哙以国托付

燕国相国“子之”因觊觎王权,成为历代统治者所贬斥的反面教材,史书对他的记载少得可怜,但从寥寥数语的记载中,也能够探究其神秘的人生轨迹。

战国时代,赵魏韩以卿大夫晋升诸侯,田氏巧妙夺取姜氏政权,为了防止再出现效仿者,威胁到各国的统治基础,不约而同给予血亲贵族诸多特权,以此限制士大夫阶层权利。

燕国倒是没有出现过士族威胁王权,因为燕国延续周朝宗室议政的传统,所以更加容不下士族阶层,即便燕易王刚继位,被齐国攻陷十座城池,苏秦游说齐宣王归还,燕易王虽敬重苏秦,但朝堂之上谗言不断。

《史记·苏秦列传》载:“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

苏秦虽然凭借伶牙利嘴,令燕易王对其重新封赏,但从苏秦以帮助燕国为名赴齐国,却是打着得罪燕国君臣的借口,说明燕国排斥士人列国皆知。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2)

六国封相的苏秦

苏秦以“合纵”阻止秦国对东方六国的侵蚀,遇刺后以自身引出凶手,其弟苏代更是深受齐王信任,令齐国灭宋而成天下公敌,是乐毅伐齐时重要的助力,都说明两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智慧。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

聪慧的苏秦与苏代能够与“子之”联姻,并结下深厚的情谊,有两点是“子之”需要具备的,首先是胸襟,其次是能力。

在燕易王对苏秦有所猜疑,群臣又对苏秦有所不满的情况下,苏秦作为受排斥的士族,对位极人臣的相国“子之”不具备助力,相反联姻还要承受朝野压力及潜在的风险。

苏秦苏代见识广博,相国子之“身长八尺,腰大十围,肌肥肉重,面阔口方,办事利索,处置果断”,能独掌燕国朝政,必然有苏氏兄弟倾慕之处。

胸襟开阔能够礼贤下士,文武双全充满理想,在“子之”身上,苏秦兄弟似乎看到燕国的希望,才会数十年间暗中襄助燕国,并促成燕王哙的禅位之举。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3)

“子之”被燕军俘获

从春秋战国时代,称呼成年男子都冠以“子”表达尊称,但前缀爵位的称呼,如回答九鼎总量的王孙满,周王直系后裔;在秦国变法的公孙鞅,卫国国君后裔等,爵位与血统有着森严的等级约束。

《韩非子·说疑》:"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

韩非子所提及九人中:田恒,即田成子,齐国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子罕,名乐喜,宋国公室,担任司城位列六卿;季孙意如,春秋时鲁国正卿,代行国君之权;南劲,卫国宗室,替代国君“朝于魏”;太宰欣,传为郑穆公罕氏后裔,夺取郑国权利;白公,名芈胜,楚平王之孙,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单荼,周王室世卿单氏,杀害了西周威公。

《说疑》在不算“子之”的情况下,只有晋侨如未能查找到资料,其余七人皆为王族宗室血统,“子之”能够在名字前冠以“子”,还是燕国掌握实权的相国,又能与上述八人并称,都说明“子之”身份的高贵,他的全名应是“公子姬之”无疑。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4)

战国中期各国疆域

爆发:由禅位引发的“子之之乱”,背后是燕国贵族推动的政变

燕易王继位初期,便被齐国攻下十座城池,齐国吞并东夷国力蒸蒸日上,赵武灵王登基后,赵国也向强国迈进,就连戎狄中山国都成长为“战国第八强”。

然而燕易王不思振兴燕国,却积极参与“五国相王”,迫不及待提升爵位,令失望至极的燕国贵族向“子之”聚拢。

《战国策·齐策》载: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

齐宣王不满足固守四塞之国,而要将数十万甲兵,为齐国开疆拓土,齐国南疆是强大的楚国,西境与盟友中山国相邻,唯有向北蚕食燕国,可以在战略上形成对赵国的压迫。

唯一能够遏制齐国野心,是燕国与秦国的联姻,但显然无法拖延很久,燕王哙并非易后血脉,若秦国有所变故,将无人保障燕国的安危,苏代、鹿毛寿等所谓“子之”党羽,提及的禅位之策确实符合燕王哙的心意,既能够树立明君形象,又无需为燕国兴衰负责,然而“子之”再三推辞不肯接受。

《战国策·燕策》子之说,“天下谓禹名传天下於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於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燕太子姬平身边聚拢贵族豪强,“子之”怎会不知,王室争夺权力的血腥,若没有足够的实力必败无疑,燕王哙收回官吏的印,意味着权力由“子之”重新分配,子之具备权力才应允燕王哙的禅位。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5)

燕国始封者召公姬奭

燕王哙为何不传位太子姬平?从后来姬平的表现而言,轻信齐宣王的援助承诺,武装叛乱却准备不足,甚至抵御姬职(燕昭王)回国登基,以一己之私将国家置于险境,姬平确实不具备作为君王的能力。

列国变法皆怨声载道,而变法之人更难以善终,“子之”是姬姓宗室,能缓和与贵族的矛盾,姬平降为贵族尚可安保富贵,同时延续燕国血统宗庙,这是燕王哙构想的结局。

但贵族政治的燕国,无论怎样改变都会触及到贵族的利益,“子之”即位初期改革令燕国走向稳定,却逐渐与贵族积累下怨怒,尤其是姬平党羽,从高官显位到被驱离朝堂,将军市被与姬平,在得到齐宣王的许诺后发动武装反叛。

将军市被没有等候时机,而是采取最愚蠢的手段,直接围攻“子之”所在的燕国王宫,同时人数又比较少,导致久攻而不克。

《史记·燕召公世家》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这句“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颇有隐喻,再次佐证姬平并不得民心,姬平装扮成老百姓逃往无终山避难,“子之”趁机向贵族发难,清剿参与的家族,燕国贵族间利益捆绑,存亡之际竟起兵对抗,演变成燕国内战。

燕国本就地广人稀,数月便数万死者,百姓逃散更不计其数,但胜利已经向“子之”倾斜。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6)

齐国军队

落幕:燕国成为齐国、中山国与赵国较量的战场,最终姬职继位而平息

齐宣王命令匡章率领十万精锐开赴燕国,民众以为齐国军队是仁义之师,所过之处“士卒不战,城门不闭”,所入之城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匡章五十天便进抵燕国(陪都)“下都城”,“子之”亲率将士迎战,但贫弱之师难敌虎狼般齐国精锐,“子之”以寡敌众斩杀数十人,直到力尽才被俘获。

而禅位的燕王哙死因成谜,《史记》与《战国策》都只是通过孟轲之言“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然而《资治通鉴·周纪》却记载“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从燕王哙的角度看,他最忧心的便是燕国存亡,所以才会禅让贤者,国破家亡确实难以承受;从太子姬平的角度看,下都城陷落后,姬平和燕国贵族与齐国保持着合作,齐国若有弑君之举世所难容;因此本文采信的是自缢。

齐国用十万兵力便占领燕国,增加千里之地百万众,若能整合燕国资源,齐国将在战国的节点取得优势。

但齐国士兵贪婪劫掠,暴虐对待燕国民众,作为统帅的匡章不仅未予制止,为了邀功更将燕国宗庙祭器,府库珍藏全部送往齐国,齐宣王对此沾沾自喜,向朝野展示齐国的胜利。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7)

孟轲劝谏齐宣王

《资治通鉴》孟子劝谏齐宣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事实证明孟子的忧虑是正确的,燕国毕竟是“万乘之国”,燕赵民风剽悍尚武,虽因内乱而衰落,但齐国的暴虐令其重新凝聚,齐国品尝到苦果。

显然齐宣公的对手并非只有燕国,赵武灵王畏惧齐国强大,同时想灭亡中山国,因此密切关注燕国的局势变化,积极谋划对燕国的救援。

赵武灵王首先与韩国达成协议,选定公子职为燕国新王,因为姬职是燕易王后所生嫡子,在血统上足够服众,同时燕易王后为秦国公主,能够获得秦国的支持,是以派乐池迎立姬职继位。

赵武灵王说服中山王,夺取燕国数百里土地及数十座城池,令齐国与中山国之间产生嫌隙,并派遣奸细散播公子职的德操,使燕国百姓对姬职翘首以盼。

到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在解除义渠威胁,击败楚国后,分兵两路救援燕国,齐军作战不利,又面临着韩赵的威胁,齐宣王只能命齐军撤离燕国。

《史记·秦本纪》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

救援燕国的较量,在赵武灵王精确地运作下,赵国取得最终胜利,公子职继位为燕昭王,燕国各地武装纷纷归附,燕国开始恢复建设,“子之之乱”至此平息。

其他五国为什么任由燕国占领齐国(燕国子之之乱)(8)

赵国胡服骑射

尾声:“子之之乱”促成“反齐国联盟”,而赵武灵王是最大的赢家

齐国虽劫掠燕国财富,但却失尽天下民心,从“仁义之师”沦落到“贪婪暴虐”,诸侯无不提防齐国。

秦国救援燕国,向列国展示了秦军强大的战斗力,并强化与燕国的战略合作,为“远交近攻”战略的推行奠定基础。

四战之地的赵国消除来自燕国与韩国的威胁,赵武灵王全力攻略中山国,完成胡服骑射与吞并中山国,赵国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子之之乱”,燕国因外部势力的介入,导致家国险些破灭,在所有燕国人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但战乱也打破了燕国贵族的壁障,为燕昭王富强燕国的改革扫清阻碍,最终完成向齐国复仇的壮举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韩非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