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中心主任的工作(太原市急救中心特勤大队护士长许鹏飞)
在刚刚公布的“太原市卫健委直属医疗卫生单位编外一线医务人员专项招聘笔试成绩”中,太原市急救中心特勤大队护士长许鹏飞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环节。编外一线医务人员专项招聘笔试,可以说是太原市卫健委对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的一种奖励。 作为一名有着19年急救经验的急救人员,作为一名曾奋战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急救人员,许鹏飞亲眼见证了从最初加入太原市急救中心只有的两个急救站,到现在17个急救站的发展;亲眼见证了急救设备的升级换代、急救水平的不断提升。 许鹏飞所在的特勤大队不仅承担急危重症患者跨省市长途转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救援、省市重大保障任务,还承担着烈性传染病的转运任务。大队从2014年年底成立至今,已成功转运各类急危重症患者1000多例,总行程100多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多家医院。 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特勤大队的17名急救人员第一时间主动请缨,集体写下了按有红手印的请战书,要求到抗疫第一线。他们中有一半人员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并获得个人荣誉。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这支大队承担起了太原市所有疑似和确诊患者的转运工作,到2022年2月15日已完成转运800多次。 疫情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面对疫情他们寸步不让。2月15日和16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这支特勤大队见到许鹏飞,听他讲述急救的“成长”故事。
A 从呼吸机的更新换 代看急救设备的不断升级 2003年4月,许鹏飞从山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毕业,成为太原市急救中心中心站的一名护士。那时的急救中心只有两个急救站,现在已发展到17个急救站。19年的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让许鹏飞感受到急救设备的更新换代之快。 2005年,有位脑出血的病人需要从太原转院到北京,那时的急救车上只有球囊活瓣面罩。“那种‘皮球式’的呼吸机需要一分钟捏15次。我记得特别清楚,从太原到北京,因为不停地给病人捏‘呼吸机’,球囊都被捏裂了,我手上也全是泡。”许鹏飞回忆说。 许鹏飞记得,2008年,一名肺移植病人需要转院到上海,简易呼吸机无法满足该患者的需求,当时只有医院的重症监控室里才配有符合条件的呼吸机,而这种呼吸机对氧气的需要量很大。“那次转运病人,急救车拉着病人走在前面,一辆拉着氧气瓶的货车跟在后面,一小时换一次40升的氧气瓶,那趟转运病人换了16个氧气瓶。” 随着长途转运病人需求的增多,2014年年底,太原市急救中心正式成立特勤大队。9名急救人员专门负责长途病人的转运工作,之后陆续有急救人员加入大队,到2019年特勤大队已有17名急救人员。 与普通的急救不同,长途转运对急救人员的临床经验要求更丰富,2015年,急救车上有了多参数的电动电控呼吸机,特勤大队有8台这样的呼吸机。“呼吸机采用的是空氧混合技术,对氧气的需求不再那么大。那一年,第一位使用新式呼吸机的是一名需要转运到北京的脑出血病人,转运途中感觉轻松不少,我们医护能空出手来更好地照顾患者。呼吸机的参数出现异常就会发出警报,我们会根据警报进行紧急处理。那一趟呼吸机报警了两次,一次是电池电量不足,一次是病人气道的压力高,进行吸痰处理后,恢复正常。”许鹏飞说,每次有新的急救设备,他们都会及时学习和反复操作,那一次的实战经验也让他对设备的使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也成为新人的培训老师。 除了呼吸机的更新换代,许鹏飞说,2019年,除颤监护自动起搏一体机使用在急救车上,以往出诊急救人员需要拎上除颤仪、监护仪、自动起搏器、出诊箱和氧气袋,现在只需要拎上一体机、出诊箱和氧气袋就能轻松出诊。 2021年,电子可视喉镜也出现在急救车上,相比以前普通的喉镜,成功率高了很多。从简易呼吸机到氧气呼吸机再到多参数的全自动呼吸机,能清楚看到急救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B 从减少的院前急救病案 看生活环境的持续好转 2003年冬天的一趟诊,让许鹏飞印象深刻,那是在杨家峪的一片平房区,6人煤气中毒,急救人员到场,6人已停止了呼吸。“家属们开死亡证明的场景让我特别难受。那时候,每年冬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急诊。”许鹏飞说。 近年来,因煤气中毒死亡的病人几乎没有了。许鹏飞说,散煤治理和“煤改气”“煤改电”等,解决了冬季燃煤污染问题,减少了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居民健康安全更有保障。 许鹏飞说,因打架斗殴伤亡的病人也在逐年减少,现在也几乎没有了。他觉得这些都得益于民警的巡逻、宣传、普法工作做得到位,有段时间,大街上多处悬挂着“不要打架,打输住院,打赢坐牢”“打架有成本,可能被拘留!”“打架群殴坏处多,和谐相处欢乐多”等普法条幅。 明显变化还有一点,2011年酒驾入刑后,严重车祸导致的重伤和死亡患者越来越少,而在此之前,他们经常会下到深沟里去搬抬车祸受伤患者,这些伤者中不少是酒驾的司机。“见过很多严重的车祸现场,看到受重伤的司乘人员,真的特别心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 另一方面,近几年新增的病案多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患者的年龄也开始年轻化。作为急救人员,他们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每年急救中心都会组织急救人员下社区、进厂区进行急救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更好地提升市民的急救意识。
C 从新冠肺炎疫情 看可敬可爱的急救人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刚参加工作的许鹏飞和3名同学接到回家待命的命令,几天后,又接到返回工作岗位的通知。 “我是忻州市偏关县人,那时候因为疫情,很多区间车都停运了。我从偏关坐车到朔州市区、又转车到了忻州市区,最后才到了太原。以前两个小时的车程,那次走了5个小时。”许鹏飞说,与现在的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相比,那时的医疗防护较差,作为急救人员的他们要戴好几层口罩,厚厚的口罩让他感觉呼吸都特别困难。 正是有了“非典”疫情期间的实战经验,以及日常出诊中转运烈性传染病患者的经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许鹏飞主动承担起重任,一直驻扎在站里,24小时在岗,承担了个人防护的培训、准备和补充防护用品、完善流程、制定消毒流程和消毒记录以及监督和指导出诊人员进行人员和车辆的消杀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患者无交叉感染、出诊人员零感染。 那一年,特勤大队全员紧急全部搬迁到太原小店区中心医院所在位置,全站严格执行封闭管理,确保有任务随时出动,做到两辆负压救护车及急救人员高速运转,全力阻击疫情。 疫情中,特勤大队的急救人员中有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人一天内完成确诊、疑似、发热病例转运任务7次,接诊8位患者、2位密切接触家属,行程近300公里,在车上累计“作战”16个小时。由于经常使用消毒液,他们手部的皮肤出现了干裂和红疹。 作为急救人员,在疫情期间,他们除了治疗、解除患者病痛,很多时候,还“客串”心理咨询师。“很多患者会恐惧、焦虑、抑郁,我们总是尽量多分出一点时间,设身处地地去劝导安慰。”许鹏飞说,在转运疑似和确诊患者过程中,他们的陪伴对患者也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采访中,许鹏飞说得最多就是“感谢”,他说是太原市急救中心制定的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是要求全体急救人员进行的传染病转运强化演练,以及他们大队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每一次的转运任务,做到零感染。到2022年2月15日,特勤大队已完成转运800多次。 据了解,特勤大队从成立至今,已完成各类保障任务400多次,省一级二级保障任务10多次,应急演练和救援任务30多次,2017年完成H7N9禽流感患者的转运,完成2019年青运会保障任务。在2020年10月,特勤大队6人获得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嘉奖和一等功1个。在2021年的太原市五一劳动奖表彰暨工人先锋号命名大会上,太原市急救中心特勤大队荣获“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通讯员 杨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