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香港最有质量的6部电影(45万多人评价打出8.7的高分)
香港电影怀旧系【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看娱乐热点深度解读,认准理娱君!
一、岁月难回头
近些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似乎越来越繁荣,一副步入黄金时代的景象。但提起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更多人心中应该都会想到二三十年前的港片。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百花齐放,热闹非凡,繁荣程度甚至很难用一两篇文章可以讲清楚。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周星驰、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有太多太多的名字,汇聚在那个时代的洪流里,他们创造的灿烂,说也说不完。
繁华过后终究会恢复平静。随着内地电影的崛起,和香港那一代电影人的老去,港片逐渐没落。如果说从前的繁荣被人们叫做港片的“黄金时代”,那之后所有的香港电影,似乎都归到了“后港片时代”的范畴里。
观众里确实有所谓的“后港片时代”的说法的,意指新千年以来,港片没落的这些年里产出的香港电影。这样的称谓或许有一些怀念从前的感觉,但实事求是的说,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后港片时代的香港电影,比起那时候的作品,确实差了很多。
但香港电影毕竟还没有没落到只能怀念的地步。
2010年,罗启锐导演的《岁月神偷》上映,就是这样一部,让人看到港片希望的作品。甚至于,拿这部电影和从前的港片比较,也很少有如此地道、如此质朴、如此有香港味道的作品。45万人打出豆瓣8.7的高分,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是10年来最好的香港电影。
在当年,《岁月神偷》在内地拿了1561万票房,香港斩获2300万港币,因为属于小成本制作,再加上任达华和吴君如都是“亲情价”拍摄,所以也勉强算得上口碑票房双丰收。《岁月神偷》由罗启锐导演,任达华、吴君如、李治廷主演,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一户普通香港家庭的风雨故事。
当年的金像奖上,《岁月神偷》虽然连“最佳影片”提名都没有在(那一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是《十月围城》),不过也算得上那年的一个大赢家:任达华斩获影帝、罗启锐也捧起了“最佳编剧”的奖杯,当时的新人李治廷,在那一届金像奖也获得了“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后港片时代里“最像港片的港片”,或许就是因为电影里浓厚的怀旧氛围,和无处不在的乡土情怀,也或许是导演讲故事的真挚情感,也或许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
总而言之,在那一代香港电影人逐渐老去的时代中,我们也许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港片了。
二、岁月神偷
提起《岁月神偷》,看过的人心中或许都会浮现两个词:感动、质朴。这部作品创作素材源于导演罗启锐的真实成长经历,真实的生活总是最有力量的。
或许“导演罗启锐”的名号不够响亮,但“编剧罗启锐”的名号可是响当当的,例如《秋天的童话》、《玻璃之情》,都是他编剧的作品。这两部电影的导演张婉婷,正是他的妻子。
比起很多名气极大的电影人,罗启锐和张婉婷夫妻的名气的确不算很大,但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也是兢兢业业的香港电影人。很多人都有烂片,这对夫妻合作的作品,没有一部是烂片。他们用心在做电影,用心在为香港做电影。
电影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罗启锐1953年生人,60年代正是他成长的岁月。电影里,叙述故事的视角,也是弟弟的视角。《岁月神偷》里,去世的哥哥、父母的性格,也都是罗启锐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的。
上世纪60年代,一户普通的香港家庭,日子清贫,但坚强善良。爸爸和大伯小时随奶奶来到香港,爸爸是做鞋的,大伯是理发的,两兄弟在街头巷尾包办人们的一头一脚,就这样扎下根来。
爸爸性格沉稳,就像中国大多数传统父亲一样,严厉但负责,虽然日子清贫,但为人善良,也受得住底线。妈妈口齿伶俐,会做生意,爸爸做鞋,妈妈就卖鞋。哥哥是个品学兼优的青年,很为父母争气,也继承了父母良好的性格。
故事的叙述是从弟弟的视角开始的。弟弟从前有偷东西的坏习惯,但也是善良的。一家人就这样平静的生活着,但当时并不太平,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动荡不安,一家人就这样艰难维持。后来哥哥患病去世,弟弟也长成了大人,回顾从前,才发现岁月才是最大的小偷。
让这部电影最有“香港味道”的点,就是影片里贯穿始终的,风雨岁月里坚强不屈的港人精神。
爸爸和妈妈养活着两兄弟长大,日子过得很拮据。每年的中秋节,妈妈都会买几包月饼回来。弟弟很想吃莲蓉馅的月饼,但妈妈不能给他,因为那些月饼都是送人的,清点完以后,留给家里的月饼只有两个。
那时候的香港,居民的生活很差。电影里出现过一个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英国警长,妈妈准备的月饼,也有给他的一份。但让人感受最深的一段情节是,这个英国警长来到家里时,年幼的弟弟对他一口流利的中文很好奇,警长说:在香港,中文和英文都很重要,但只有学好英文,才“有的捞”。
“像你爸爸,和你哥哥这样,就没得捞。”
弟弟不明白“有的捞”的意思,但爸爸和哥哥是明白的。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坚强的生活。
一次台风天,一家人破旧的房屋被台风吹散,玻璃和门都吹走了,弟弟在阁楼吓得大哭,爸爸和妈妈在狂风暴雨里用身体顶住屋顶。爸爸咬牙切齿,用尽全力的喊:最重要的就是保住个顶!
这句话也是爸爸的口头禅。在那个时候,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或许只有坚信一些这样的信念,才能有奔头的活下去。
后来哥哥得了血癌,父母亲瞒着两兄弟。母亲的口头禅是“做人,总要信”,两夫妻想尽办法帮哥哥治病,虽然最后没能让哥哥活下去,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
除了这样的港人精神以外,最触动人的,或许就是电影里浓厚的乡土情怀了。
在电影开头,介绍一家人的住所时就提到过,一家人住在破旧的两层小房子里,哥哥把楼下叫“南海”,楼上叫“北京”,但两兄弟从没有去过这两个地方。
电影里说,是奶奶当初带着父亲和大伯来到香港,他们的家乡就是南海,在广东。而北京,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地方,他们也不例外。
这种感觉就像是去了台湾省的老兵,一生都在思念自己的故乡,可终究难以回去。电影里,也正是这样背井离乡的乡土情怀。在导演罗启锐做编剧的《秋天的童话》里,也有这样的乡土情怀。
在他们生活的街道上,有一个上海的裁缝,这个细节也贴合了那个年代。那时候很多上海人到香港来生活,做的最多的职业就是裁缝,集聚的地方也正是深水涉。
这些细节都是娓娓道来,如果没有用心留意,很可能会随着故事一带而过。但基于这些情感,这类的细节就一定是导演用心安排的。在电影里,也有很多巧妙的结构。例如环形的叙事。
电影开头,父亲常问弟弟在学校里学了些什么,弟弟总是敷衍的回答“中文、英文”。后来遭遇台风,哥哥又生了病,家里雪上加霜,父亲发现了弟弟偷的那些东西,打了他一顿。
晚上,父亲又到阁楼上安慰起弟弟,再问起他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弟弟也许因为这件事成长了许多,他给父亲背了学校教的《木兰诗》。或许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这样的成长。
还有奶奶说的传说。那时候奶奶总是说自己时日不多了,弟弟舍不得奶奶走,奶奶告诉他,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扔到苦海里,把苦海填平了,就能见到相见的人了。
电影结尾,哥哥死后,弟弟把自己偷来的东西全都扔到了海里,希望这样能见到哥哥。弟弟在这里不仅仅是怀念哥哥,也代表着一种成长,告别从前的自己。
电影结尾,已经长大的弟弟和妈妈一起给哥哥扫墓,弟弟说起哥哥从前提过的彩虹,两人似乎真的看到天上挂起了两道彩虹。妈妈说,做人总要信。
电影里有很多有关联的细节,可以看得出导演的用心和真挚,许多细节是说不清的,只能用眼睛去看。
这样的《岁月神偷》之所以动人,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故事的真实性。在看电影时,既是以弟弟的视角看,也是以导演的视角看,因为在现实里,导演罗启锐就是这个弟弟。
罗启锐导演用真挚的心来创作这部电影,怀念自己的哥哥,怀念自己的家庭,也怀念自己的童年。处处细节让电影充满了真实性,所以平静动人。
而电影在2010年上映,这样一部充满香港气息的香港电影,或许不仅仅是导演在怀念自己的人生,也是在怀念从前那个香港。
三、做人,总要信
香港永利街,是《岁月神偷》的取景地,一条香港的老街道,至今还保留着老香港的风土人情味。永利街一度被特区政府计划重建,但因为市民反对,加之后来《岁月神偷》的影响力,才被宣布永久保留。
这条街道,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香港的情怀吧。
这部电影影响力的另一个部分就是音乐了。《岁月神偷》的主题曲《岁月轻狂》由卢冠廷创作,卢冠廷的曲子,从来不会差的,无论是低调的《岁月轻狂》还是有名的《一生所爱》,都是很好的作品。
这部电影的气质之独特,可以算得上独一无二。既是因为它出现的年代,也是因为电影本身。
时过境迁,人们必须要承认的是,香港电影不再是从前那个电影,人们也再也回不到那个黄金的时代。
好在同时也有很多人坚守。正如电影里的妈妈说的一样:做人,总要信。(撰文:唐冲)#影视档案馆##观影指南#
本文是作者作为“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而写,来今日头条看娱乐,有点有料有深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