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108将中谁的武功最好(此人堪称水浒最衰之人)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说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最倒霉的一个,相信大家都会想起那个“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的青面兽杨志。在《水浒全传》中,杨志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丢了生辰纲,征方腊结束返京时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丹徒县,最终也没有实现“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愿望,真可谓“生的伟大,活的憋屈。”《水浒传》里面的杨志,虽名列天罡,但星号为天暗星,或许这个暗字代表了他的一生。但推究起来,杨志作为水浒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无论是在历史记载还是稗官野史中都有他的身影,那么在小说外的其他记载中,杨志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小说戏剧中的杨志形象
1、排名靠前。现存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水浒故事的最早资料,或可看作《水浒传》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记载:【“先是朱勔运花石纲时分,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雪阻。……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涂贫困,缺少果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终日价无人商量。行至日晡,遇一个恶少后生要买宝刀,两个交口厮争,那后生被杨志挥刀一斫,只见颈随刀落。杨志上了枷,取了招状,送狱推勘。结案申奏文字回来,太守判道:‘杨志事体虽大,情实可悯。将杨志诰札出身,尽行烧毁,配卫州军城。’断罢,差两人防送往卫州交管。正行次,撞着一汉,高叫:‘杨指使!’杨志抬头一觑,却认得孙立指使。孙立惊怪:“哥哥怎恁地犯罪”。杨志把那卖刀杀人的事,一一说与孙立。道罢,各人自去。那孙立心中思忖: ‘杨志因等候我了,犯着这罪。当初结义之时,誓在厄难相救。’只得星夜奔归京师,报与李进义等知道杨志犯罪因由。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又把开天书一卷,仔细观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黄丕烈本作李)进义、青面兽杨志……”】
2、有独立故事。此外在南宋的小说中,青面兽就已经作为单独的一种朴刀类小说流传了,可见在早期的小说中,青面兽杨志是有自己的独立故事的。
【宋代罗烨的《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序引•小说开辟》记载:“夫小说者,……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论这《大虎头》、《李从吉》、《杨令公》、《十条龙》、《青面兽》、……《燕四马八》,此乃为朴刀局段。”】
3、地位较高。通过对目前尚存世的水浒杂剧进行检索,杨志出场的共有三部。分别为《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豹子和尚自还俗》、《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其中《豹子和尚自还俗》、【此剧中杨志排第四名,仅次于吴加亮(吴用)、晁盖、李义(卢俊义)。宋江不在三十六人之内,与宣和遗事相同。】《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此剧中杨志仅在宋江派头领打探水南寨时出现,且表现不佳。“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这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杨志头低。”】两部只提及名字,杨志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并无对白和故事。而在《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杨志作为重要角色出场,与宋江、卢俊义同去见宿太尉,并被授予征辽先锋一职。【吴用云:“宿太尉,这先锋非比其余,要逢山开道,遇水迭桥。不是吴用僭言自主,论俺梁山众将,惟有杨志英雄,可做前部先锋也。”】之后布阵破辽军,生擒戴真庆,表现很是出彩。
由上可见杨志在小说戏剧中大体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宋江等三十六人中占据特殊地位。
二、历史记载中的杨志
历史记载中的杨志,充满了悲情色彩,是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英雄。
【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青面兽杨志的赞语是:“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翻译过来就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四灵兽龙、凤、麟、龟出现在郊外。你这个青面兽叫什么名字?在旷野上奔走劳碌。”这句话是对杨志一生极好的注解,武艺高强,志向远大,然身处浑浊乱世,一生奔波劳碌,终究壮志难酬,可谓一场辛苦为谁忙。
杨志在史籍中的记载,余嘉锡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有过专门考证,并推断此杨志即为历史上宋江部下头领之一的杨志。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贯至河间府分军。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以种师道总东路兵,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王坪将後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辛兴宗总西路之众,屯范村。杨可世、王渊将前军,焦安节将左军,刘光国、冀景将右军,曲奇、王育将後军,吴子厚、刘光世将选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
《宋会要辑稿•兵八》:“宣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遣童贯为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勒兵十五万巡边。……五月十八日,续遣少保、镇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蔡攸为河东河北路宣抚副使。于是西师稍集。种师道总东路之众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王玶将后军,赵明、杨志将选锋,辛兴宗总西路之众屯范村,杨可世、王渊将前军,焦安节将左军,刘元国、冀景将右军,曲奇、王育将后军,吴子厚、刘光世将选锋,并听刘延庆节制。”】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知道杨志在随宋江受招安后,【笔者按:《东都事略》载“宣和三年五月丙申,宋江就擒。”】曾随童贯平定方腊残部和东南其他叛乱。【笔者按:方腊于宣和三年四月被擒,方腊余部和东南其他地区造反者仍坚持战斗一年多。】为什么宋江等其他头领没有随同伐辽?因为据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平定方腊后,宋江再次造反,不过一个月即被镇压,很多头领可能在这次造反中战死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公讳可存,字嗣长,……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而杨志应该是没有参加这次造反的,所以最终躲过了大清洗,并且凭借南征军功,继续担任宋军将领。童贯在平定方腊后,奉旨率领平乱军队伐辽,因此杨志随行,这是合乎情理的。
伐辽失败后,又过了几年,金兵入侵,杨志又随种师中驰援太原。但是由于杨志统领的先锋部队不战而逃,最终导致名将“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战死。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又以七事献纲,……二曰:杨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赇赂。志贪财色,今闻在军,可说之要击。”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节要曰:‘自贼入寇,两河、河北更无一战,河东大小虽有数战,惟孙翊、折可求、种师中之战,有可以与贼相持胜负之理。至於败也。诚可惜哉,故臣皆有说焉。其馀焦安节败於团柏,冀景败於交城,杨志败於盂县,解潜败於南关,范琼败於介休,刘韚合败於平定,张灏败於郭栅,皆望尘而走,或交锋而退,无足纪也。’……靖康小雅曰:‘公讳师中。始斡离不既盟城下,拥众北还。诏遣公将精甲三万,尾袭其後。贼迄出塞,不敢肆暴,因令公留屯真定。……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胡骑四集,官军溃散。公独与亲兵小校数百搏战,左右以名马援公,请俱遁去。公谢之曰:‘吾大将也。事至於此,不当求生。尔曹亟去,无撄贼锋。’公遂力战而死。’”
如果按照上述记载,那么杨志就是一个曾为“巨寇”,后受招安,贪恋财色,且目无法纪,临阵脱逃的“无端草寇”、“宵小之徒”。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仔细检阅其他记载,我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同样是《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记载:“未几,趣公援太原。时许翰同知枢密院事,昧於兵机,以峻文绳公,不容顷刻。公方欲规画所宜,并待饷馈稍给,方乃鼓而西。翰督责益急,公太息曰:‘事之不济天也。吾何爱一死不以报国耶?’乃由土门下井陉。至榆次,金人先屯兵县中,公遣击走之,遂入县休士。时军中乏食三日矣,战士日给豆一勺,皆有饥色。……传信录曰:‘粘罕围太原,诏种师中率兵由井陉道与姚古犄角应援太原。师中进至平定军,乘胜复寿阳、榆次诸县。不设备,有轻金人之意。又辎重犒赏之物,悉留真定,不以从行。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祗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於是士皆愤怨,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馀将士退保平定军。’”
可见,造成种师中战死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未等粮草准备充足,许翰即催逼种师中进兵,导致供给不足;二是种师中在几次小胜后,产生了轻敌心理,没有将辎重犒赏随军携带(也可能是为了轻便行军)。结果立功未赏,导致士卒不满,不再舍命杀敌,最终临阵脱逃;三是与种师中互为犄角的姚古没有按照约定配合行动,陷种师中于孤军无援的境地,最终战死。而杨志身为选锋军将官,士兵逃散固然负有责任,但是如果寻根究底,许翰、姚古、种师中都难辞其咎。
此外,杨志在救援太原等战斗中是立有战功的,并得到了嘉奖。华山在《宋史论集》中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据李纲《梁溪集•卷五二•奏知赏罚董有林、冀景等札子》:“武节郎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 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 志独收集残兵, 保据平定, 屡次立功, 杀退敌马, 理须激赏。……杨志与免合降官,更转一官讫。”
《梁溪集•卷五十三•奏知贾琼等功状札子》:“臣据刘韚、王状申,贾琼、杨志於寿阳县界,节次攻击戎马及杀获近上首领, 赴坠崖谷, 死者甚众, ……杨志功状见取会保明,谨具奏知。……御笔:‘……贾琼、杨志疾速保明功状,当优与推恩。’”
《梁溪集•卷五十四•奏知刘韚欲由寿阳进兵札子》:“臣据刘韚申,欲令王渊与刘竧、刘士元等合军由寿阳进, 及杨志、贾琼等出奇捣虚, 与土豪秦中宝等乘夜会合, 直趋太原。……御笔:‘……不可令孤军深入,决致败事。……王渊若孤军又败,愈难下手。’”
由上可知,杨志曾随种师中收复榆次县,在大兵既溃、诸将散逸、主将战死的情况下,仍能独收集残兵, 保据平定,屡次立功。之后杨志又随刘韚等在寿阳打败金兵,更计划与王渊等突袭太原。上述记载均出自李纲写给皇帝的奏章,在当时的情境下,可信度当是极高的。可见杨志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反而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
但之后杨志竟如人间蒸发一般,史料中再也未见其身影。有关他的下落, 余嘉锡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推测,“志倡逃陷帅, 为一时罪魁,殆已与王从道同时处斩。纵或幸免,亦必例降五官不得叙复。宜其后来不见于史也。”从《梁溪集》的记载来看,余嘉锡的推断是错误的。杨志因为“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诸将散逸, 志独收集残兵, 保据平定, 屡次立功, 杀退敌马”的缘故,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了官职。(“杨志与免合降官,更转一官讫。”)
杨志既然没有被处罚,反而升了官职。那么下落如何呢?华山在《宋史论集》中,根据《宋史•卷四四六•刘韚传》:“韚遣别将贾琼自代州出敌背, 且许义军以爵禄, 得首领数十, 既复五台而潜, 可求败闻, 遂不果进”和《梁溪集》杨志、贾琼并肩上阵的记载,推测:“自河北沦陷后, 史料中找不到有关杨志的记载, 原因可能是他在战斗中牺牲了。”
上述观点仍然是推测,并没有直接证据。那么杨志的下落究竟如何?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最终答案。2014年5月14日,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工作队考古人员在龙潭湖片区建设工地,挖出一座金代砖室墓,在墓内发现了一块“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对墓主人杨志的生平作了详细记述。墓志铭全文如下: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至齐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护公柩归葬淅川道,过甘陵,闻邓路梗,欲还宋州,而无亲旧可投。于是秦重念素出门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无归,因请卜葬公于城东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礼事之。后六年夏大水,屡遭湮没,即改葬东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齐废后,秦奉命权知孟州,既而图居济上,于大金天眷二年岁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迁公柩葬于龙潭寺之西原,为夫人身后祔葬计也。
呜呼!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馀不复具载。
儒林郎知孟州济源县事刘谦益书。
门人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前权知孟州防御使马秦立碣。
曹宝刊。
由墓志铭可知,墓主杨志(1073-1127)与宋江是同时代人,为河南省邓州淅川人。妻子马氏,生有一女,为金人俘虏,下落不明。杨志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伤人致死而充军,【笔者按:此事与《大宋宣和遗事》中杨志杀二少后生配卫州军城、《水浒传》中杨志杀牛二叠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的故事颇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后递进原型关系。即“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 杨志杀二少后生配卫州军城”→ “杨志杀牛二叠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后因为在战斗中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曾受到皇帝的召见赞誉。靖康元年,金兵攻打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前往支援,杨志当时隶属王渊指挥,【笔者按:援救太原等事《梁溪集》等相关记载可为之佐证。】因王、杨私人之间存在过节,上下不睦,导致交战失利。靖康二年,王渊假公济私,以军法的名义将杨志杀害。杨志死后,幸得其部下马秦与其他将士火烧其尸首后将骨骼带回,费尽周折,最终将杨志安葬在济源龙潭寺旁。朝廷后来得知杨志蒙冤而死之事,对王渊治罪,并追赠杨志登州防御使之职,沉冤终得昭雪。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杨志随种师中救太原,种师中战死后,因表现出众,并没有被责罚,反而升了官职。之后隶属王渊麾下,继续与金军战斗,救援太原。但因为二人之间存在矛盾,杨志又受制于王渊,【笔者推测王渊或许故意委派给了杨志难以完成的任务,结果杨志交战失利。】最终王渊携挟私报复,将杨志冤杀。
当然,墓志铭与《水浒传》等记载还存在一些出入,如杨志为邓州淅川人,娶妻生女,并非“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也没有曾为“招安巨寇”。但笔者认为,《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无疑是有历史原型的,而小说的创作,正是在将历史的真实事件加以筛选、取舍并进行艺术化创作和再加工后形成的,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无论是小说《水浒传》,抑或史料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杨志“人强命不强”,最终也没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读罢其人其事,不由得教人掩卷沉思,抱膝浩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