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名著(亲子阅读儿童文学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作者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儿童的人格教育名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的人格教育名著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作者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哈姆雷特》,这是一部戏剧。戏剧不仅是一种舞台艺术,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在和孩子共读《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之前,我们可以给孩子普及一些关于戏剧的基础知识。东西方都有古老的戏剧传统,中国古代的戏剧更接近于“曲 艺”。所以中国戏剧又叫“戏曲”,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元曲就是元杂剧,是中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涌现出《窦娥冤》,《西厢记》等不朽之作。之后的明清时期,《牡丹亭》和《桃花扇》这些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传世经典。
西方的戏剧传统更偏向于“话剧”。根据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的考证,古希腊是西方戏剧的发源地。当时的民众会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在酒神庆典上,大家一边跳舞一边吟唱《酒神颂》。后来,这样的原始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有专门演员,专门道具,专门舞台的表演活动,也就是戏剧的雏形。
在雅典等地,涌现出了“悲剧三杰”和“喜剧三杰”等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文学艺术家。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的戏剧作家数不胜数,但站在戏剧之巅的只有一人,莎士比亚。
1564年的4月23号,莎士比亚出生。巧合的是,他离世的那一天也是4月23号。这个特别的日子后来已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读书日”。莎士比亚在生前身后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同时代有个叫本·琼生的戏剧家,也很受英国大受欢迎,但本·琼生对莎士比亚赞不绝口。他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后世的文豪们也是莎士比亚的忠实粉丝。歌德,雨果,巴尔扎克等人不仅崇拜莎士比亚,还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英国也非常重要。黎明dawn,眼珠eyeball,慷慨的generous,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在作品当中创造出来的。他一个人就创造了约1700个英语单词。没有莎士比亚,估计现代英国人交流都困难。
莎士比亚在获得这样的成就之前,经历了一段坎坷的成长之路。很小他就迷恋戏剧演出,但不幸的是,父亲在他14岁的时候破产,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他当过肉店学徒。
1586年22岁的他来到了伦敦,在一家剧院打杂,给观众看马,可谓是剧院的弼马温。在工作之余,他悄悄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毛遂自荐,凭借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莎士比亚成功地从马夫便成了龙套。不久,又被吸收为正式演员。
在学习演技的同时,莎士比亚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英国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27岁的他创作出历史剧《亨利六世》大受观众欢迎。31岁那一年,他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的名字轰动了整个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院去看这出戏。
成名后的莎士比亚仍然喜欢自己上台,据说英国女王有一次亲自到场观看他的表演。为了试探他的专注力,女王还特意往台上扔了块手帕。正在扮演国王的莎士比亚看到后,一本正经地吩咐身边的“大臣”,把我姐姐的手帕捡起来。
莎士比亚还是一个精于投资的商人。同时期的作家写剧本赚稿费,入不敷出。但精明的莎士比亚购买土地,参股剧院,一年收入可达60英镑。当时一个校长年收入只有20英镑,从肉店学徒,乡村教师,马夫杂役,最终进入剧团,一路从演员做到编剧导演,再到大老板。莎士比亚真是逆袭成功,走上人生巅峰的典范。但显然他的成功不是商人的身份。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后人把他的代表作总结为“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则是他“四大悲剧”之首。1877年以来,西方每隔12天就会有一篇或者一部关于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作品发表。所以就有了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说起这本书,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王子复仇”。其实《哈姆雷特》所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一个宫廷复仇故事。这本书有三条复仇故事线,哈姆雷特的复仇,雷欧提斯的复仇,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因为命运的巧合,三位男青年的故事纠缠在一起。
在故事的最后,三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复仇。哈姆雷特刺死了叔叔,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同归于尽,挪威王子继承了哈姆雷特的国土。莎士比亚通过交叉对比,指出三种不同的意义。雷欧提斯的复仇最为简单。他头脑简单,单纯鲁莽,在奸王的挑拨下,他把所有的仇恨都转嫁给哈姆雷特,甚至想用卑鄙的手段,在比剑的过程当中暗算哈姆雷特。
这样的丑陋行径和哈姆雷特的光明磊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不仅是为了自己父亲的尊严,还为了挪威。他在戏剧当中只出现了三次,却赢得了哈姆雷特的赞赏。哈姆雷特说福丁布拉斯,像大地一样明显的好榜样。故事的最后,福丁布拉斯打了胜仗,率军来到丹麦,并接任了王位,厚葬哈姆雷特。
三对复仇关系,似乎只有福丁布拉斯才是最大赢家。而这个大赢家其实是在衬托哈姆雷特复仇的悲剧性。为什么莎士比亚要这样设计。福丁布拉斯和哈姆雷特有太多地方相像,都是王子,都是为父报仇的使命,但是,挪威上下卧薪尝胆,同仇敌忾,决心东山再起,收复失地。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福丁布拉斯,养成了与犹豫绝缘的“烈火似的性格”,他的果敢是哈姆雷特欠缺的,也是哈姆雷特羡慕的。雷欧提斯与福丁布拉斯,两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衬托了哈姆雷特这个悲剧英雄。和雷欧提斯相比,他的善良与智慧更为闪耀。和福丁布拉斯相比,他的犹豫与软弱也更为鲜明。
当然,故事的主线还是哈姆雷特的复仇。古往今来主旋律都是“快意恩仇”。我们经常看到故事里的主人公隐忍不发,调查真相,暗自计划,等到时机成熟,手刃仇人。但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充满了迟疑、犹豫,甚至屡错良机,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莎士比亚的悲剧被归类为“性格悲剧”,所以人物性格的“悲剧性”是理解悲剧的关键。不仅仅是哈姆雷特,在这部剧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死亡方式,受到了命运的审判。
哈姆雷特有多次机会可以解决仇人,却因为犹豫错失良机。雷欧提斯剑术不如哈姆雷特,却因冲动鲁莽被利用。奥菲莉亚和哈姆雷特的母亲本来都怀着对哈姆雷特的爱,却因为脆弱而在正义和邪恶中间摇摆不定,但是他们的“命运”是他们自己造就的,是性格支配着选择,和一系列的后果。
莎士比亚想通过这些人的遭遇,告诉我们人的不幸,不能归咎于任何外在偶然性,而应归因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的伟大在于他经历了从孩子成长为英勇战士的过程,曾经的他有着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是“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这朵娇花生活在温室里,被亲情、友情和爱情滋润着,而这梦境般的人生在一夜之间,被完全打碎。
令人感动的是,他最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即使预感到不祥,依然选择了与雷欧提斯比剑,最后他杀死了叔叔,为丹麦除去最恶的君主,他在离开世界前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人生只有一次。这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俄国著名文豪别林斯基说,哈姆雷特本性是坚强的。但是人们还是会问,他的性格悲剧难道不能避免吗。难道不是因为哈姆雷特犹豫,才让故事变成了悲催吗。
其实,莎士比亚还有自己的思考。他让哈姆雷特陷入了对“是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莎士比亚也借哈姆雷特的言行和读者们一起探讨,生存和毁灭这样一个终极的命题。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美国的克利夫·詹姆斯评价哈姆雷特,是体现了人类意识的尊严和崇高。
生存和毁灭,首先是个现实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必须要面对利益权衡。这也让人们患上了“选择恐惧症”。哈姆雷特也不例外。他需要解决个人跟国家的矛盾。他和其他两位复仇者不一样。哈姆雷特手上并无实权,而叔叔得到了大多数权臣的支持。贸然杀死它,国内陷入混乱,外敌入侵怎么办。哈姆雷特热爱父亲,也热爱国家和人民,他不能不考虑国家利益。所以没有充分证实叔叔的罪恶前,他不会复仇。而即使证实了,他仍然拒绝不假思索就杀死敌人。
“生存和毁灭”还是个价值问题。哈姆雷特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坚信人是有价值的。人类是一件了不得的杰作!拥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优美的仪表和文雅的举动!宛若一个天使!复仇意味着暗杀、阴谋,和哈姆雷特阳光的天性是相冲突的。他原先对人性有美好的看法,可现实让他对“人性”大为失望。他看清了叔叔阴险邪恶的灵魂,母亲的贪欲与不忠,朝臣的奴颜婢膝,密友的背叛疏离,这些人宁愿和邪恶为伍,丧失了为人的价值。
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哈姆雷特开始思考,这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些人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刺杀一个奸王,他还要肩负起“扭转乾坤”的使命。改造这混乱不堪的世界,所以他想实现最大价值就必须将国家托付给福丁布拉斯,因为在他的眼里,福丁布拉斯是行动的巨人。比起他延宕的性格,更能肩负起重整河山的重任。
大朋友也许会疑惑,难道“生存与毁灭”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其实,哈姆雷特最后克服了生存还是毁灭给他的压力。第五幕第一场的墓地戏,哈姆雷特已经在内心做出了选择。他说,从这命运的无常变幻,我们该能看透生命的本质了。难道生命的成长只为变成这些枯骨,让人像木块儿游戏一样地抛着玩。
通过思考,哈姆雷特顿悟。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宇宙和万物的无限时空里,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粒尘埃。因此,重要的是要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事业和使命。所以哈姆雷特毅然决然前往决斗,把国家从邪恶中解救出来,让自己的选择变得崇高。
英雄哈姆雷特告别了这个世界,但为了个人利益使尽花招的野心家,也一起告别了这个世界。“生存和毁灭”这个问题是永恒的,正义跟邪恶的斗争也是永恒的。虽然哈姆雷特离开了,但他代表了正义,取得了胜利。他也被丹麦乃至后世纪念。
雨果的话很能引发我们深思。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但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对每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来说,莎翁和他的《哈姆雷特》都是一块儿必须要踩过的坚石,所以建议每一个大朋友都应该帮助孩子领略一下莎翁的风景。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赵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记录工作生活、读书学习的点滴。做一颗传播爱的种子。
公众号:赵君。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