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如何一步步越狱(媲美肖申克的救赎的越狱片)
在法国的一所监狱里,通常是好几个犯人住一个牢房。
11栋6号牢房里,曾越狱过三次的罗兰德,这一次准备和他同房的四位狱友一同越狱。
对于他们来说,不走就等于要继续坐至少10年的牢,甚至有可能被杀头。
有罗兰德的帮助,他们成功摸熟了监狱的地下通道,等一切准备妥当,进入睡觉时间狱警不再来查房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逃出去。
只是大伙都不知道,他们5个人中间,有一个泄密者。
这是发生在1947年的一个故事。
1960年,法国导演雅克·贝克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名叫《洞》。
60年后,《洞》成为了史上最好的越狱片之一。
IMDb8.5分;
豆瓣9.2分。
仅仅比《肖申克的救赎》低了0.5分。不过评价人数要少60多倍。
能找来这部这部越狱片先锋的观众,大多都应该是影迷。
虽然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低很多。但有看过后者的,不禁评论说,“比《肖申克的救赎》还要牛(@表姐电影)”。
“越狱和肖申克在它面前就是浮云。(@谭不爽)”
“《肖申克的救赎》在它面前不值一提。(@独立鱼电影)”
“越狱片之最!(@随风)”
“越狱的妈妈「肖申克的救赎」的妈妈「洞」(@猪仔叶)”
那么,《洞》真的如这些评论所说的一样,要比霸榜电影评分网站的《肖申克的救赎》要出色一些吗?
鄙人的答案是,如果说电影的技法,主题、情感的表达,《肖申克的救赎》更胜一筹;但在对越狱过程的表现,解读空间,《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换言之,《肖申克的救赎》只是借了越狱这个题材,来诠释了什么叫自由和希望。
《洞》则是真正地围绕着越狱这件事情做文章,结局更是深入到了人性方面的探讨。
越狱题材的宗师,应当是《洞》才对。
越狱绝不是一件只靠智商就能成事的事情,反正绝不是《金蝉脱壳》那般潇洒写意。
《肖申克的救赎》所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部分,都在《洞》里面被极为写实的手法拍了出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真实度,导演雅克·贝克还把被法国人称为“越狱之王”的吉恩·凯乐蒂请来当演员。
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来自吉恩·凯乐蒂的真实经历。
吉恩·凯乐蒂扮演的正是越狱过三次的罗兰德。他在片头出场,做了一番戏外的陈述,引导观众进入故事。
故事开始,是一个叫盖斯帕德的年轻囚犯。
他27岁,因为私藏打火机,被典狱长问话。
好在,典狱长看他是个老实的好孩子,没有为难他。
然后,他便从8栋那边的牢房,被转移到了11栋的6号牢房。
他声称,是因为8栋那边要搞装修,所以才被转移了过来。
对于这位文雅小伙的到来,原来在6号牢房的4个囚犯态度不一。
年纪最大的沃塞林,绰号阁下,他很欢迎盖斯帕德,一点也不嫌弃。
罗兰德的立场中立,礼貌性地和盖斯帕德打了个招呼,不冷不热。
看上去懒惰的吉奥不太在乎,他只想知道盖斯帕德有没有女人,一直想着聊聊带颜色的话题。
帅气的马努比较谨慎,对盖斯帕德的态度较为冷淡。
了解过盖斯帕德的来历后,众人不得不说出他们的秘密。
他们准备越狱。
如果再等下去,他们中间不知谁会被突然判刑,到时去到守卫更森严的监狱,或者被处死刑,就为时已晚了。
法国在1981年才取消了死刑,所以在1947年,他们还是有被送上断头台的可能。
在同一个房间执行越狱行动,盖斯帕德肯定会知道。
倒不如在行动之前先试探一下盖斯帕德的态度如何。
万一盖斯帕德不同意,他们可以想办法弄走他再说。反水举报的话,他们可以说只是开玩笑,狱警无证无据也不能拿他们怎样。
反之,盖斯帕德不反对,那就最好不过了。
盖斯帕德自称是犯了一级谋杀未遂而入狱。
他由于和妻子吵架,擦枪走火误伤了妻子,被妻子起诉才落得如此下场。
他还承认了自己出轨了妻子的妹妹,所以要让妻子撤销控诉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样一来,选择和罗兰德他们合作,他获得自由的概率要更高一些。
影片设置了诸多的伏笔。
开头盖斯帕德私藏的黄金打火机,就暗示盖斯帕德的经济情况非常不错。之后通过他和罗兰德他们的谈话,才揭晓他富二代的身世,挥霍完财产后又找了个有钱的妻子。
再加上出轨小姨子的事情,盖斯帕德的人设可想而知。
一个贪图钱财和美色的败家子。
只不过他斯文老实的外表,很容易误导他人。
马努说他们申请了工作,一下子弄来了5000千个纸皮。马努不假思索地要把纸皮放在角落,就已经暗示了申请这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是别有用心。
有这么一堆东西,相当于多了一个“掩体”。
掩护他们挖洞越狱的计划。
开始挖洞的部分,是全片的精髓。
雅克·贝克用纪录片式的长镜头,花费了整整6分钟,让观众就这样看着演员们把完好的地板,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洞。
要是放在今天,这一部分大概只会拖慢剧情节奏,令观众倍感枯燥。
雅克·贝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看着演员们实打实地在地板上敲出了一个洞,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挖那个洞,到底需要多大的意志才能办到。
同时也才能感觉到,越狱和演戏都是一件体力活。
每一次敲击声都震慑灵魂,仿佛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在打家劫舍,令到做贼心虚的5个人焦急难耐,度秒如年。
这也是全片争议最大的部分。
如此大的声响,狱警不会发现?
有评论为导演解释说,这是故意夸大的声效。众人是在外面有噪音的时候才行动的,实际上足够掩人耳目。只是导演鸡贼地没有把外面的噪声放出来,才显得敲击声那么刺耳,也令到《洞》的震撼程度倍增。
等看完了全片,真让人也想亲自挖出一个洞来。
越狱的过程整体上没有太多波折,哪怕罗兰德和马努在地下室遇到狱警,也总算是波澜不惊。
奇妙的是,在没有配乐的帮助下,雅克·贝克仍然营造出丝丝入扣的紧张气氛。他的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顺带一提,雅克·贝克曾是传奇导演让·雷诺阿的助手,属于求精不求量的类型,平均几年才拍一部电影。
在《洞》还没上映之时,他便与世长辞,享年53岁。
最后的10多分钟,是升华全片的重头戏。
这时,胜利已经近在咫尺。
只需要等到晚上,进入睡觉时间狱警不再来查房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逃出去。
没想到临门一脚,罗兰德一伙才发现,他们中间有个叛徒泄露了秘密。
能逃出生天的几率,从99.9%忽然变成了0.1%。
他们是否能逃出去,不再是重点。
重点是,谁是那个泄密的叛徒?
网络上出现了多重解读。
有人说,很明显就是盖斯帕德,前面专门讲了他去见典狱长的戏,跟小姨子乱搞的小白脸本性就很差,始终是靠不住的人。罗兰德他们太过乐观了。
这个说法比较多人接受,他愿意合作越狱,是因为知道自己很难脱罪。当脱罪的成功概率开始变得大于越狱的时候,他就得重新盘算一番了。
另外,他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公子哥,越狱出去之后要面临艰难困苦的逃亡生活。一想到越狱后的未来难测,他真的有临阵退缩的可能性。
至于最后的那一声尖叫,也许就是心里有鬼,向狱卒求救,以免罗兰德他们捏死自己;又或许是,见到罗兰德他们情深义重,后悔把同伴逼上绝路,是悔恨莫及的嘶吼。
有人说,策划者罗兰德才是始作俑者,他早与典狱长商量好了一切,目的是给典狱长做政绩,条件是给自己减刑。
这一说法主要是根据片头,罗兰德最终出了监狱在修车。不过片头罗兰德直呼导演的名字,那应该不算是故事的一部分,仅仅只是为了引导观众而已。
但要硬说是罗兰德也能说得过去。
他曾经越狱三次,老道的典狱长应该是得重点防范他再次越狱的。
片中他却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最后的一句台词,更是有嘲讽的味道。
可能就是为了嘲笑泄密者是个没有情义的可怜虫。
也有可能,是嘲笑那可怜虫为自己背了锅,受到同伴的唾弃。
也有人说,可能根本没有泄密者。典狱长已经洞悉一切,他是故意让盖斯帕德去6号牢房当诱饵的。
罗兰德曾经越狱三次,这就是他防范罗兰德的高明方案。
甚至,忽然决定不走的吉奥也有嫌疑。
他说话粗俗,打人的时候特别狠,本来就是个坏蛋形象。为了不让同伴起疑,他装得十分卖命,而且用了一个被人无法拒绝的理由留下。实际上他早已和典狱长串通,或者他就是典狱长监视罗兰德的眼线。
无论哪一种解读,其实都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是决不能低估的。
是无情的背叛也好,是细思恐极的阴谋论也好,都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这绝不仅仅是一次越狱事件才会遇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忽略了人性的复杂,看似手到擒来的计划,也有可能瞬间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