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散文老家老屋(通往老家的乡村路)
通往老家的乡村路
王人天
身居小镇,两点一线,就得每年都从通往老家的那条乡村路往返数趟,看望母亲和照看老家的土地,以及长满茅草的祖人坟茔。来来去去,路成了生命的熟识和人生中的难忘记忆,承载亲情、牵挂与乡愁。淡淡思绪别无去,点点情景入梦来。说起来,老家与小镇隔得不太远,但依然有种故乡情的存在,也许是由于我多住在小镇的缘故,每走一次老家的乡村路,就会多一分沉淀,心里积攒的情感往上加码,有种非常想叙说的情由和记载的冲动,记录一生里脚掌的丈量和无奈的别离,痛苦与幸福同样是它结出的瓜果。
童年里,老家隐藏在核桃树葱茏的背景中,土墙、青瓦在晨起暮鼓的炊烟中刻入记忆,四通八达的村道简述着小巷故事,那是没有伸出村庄的道路。但是,我一读书,这个道路就开始了伸缩,早晨,从家伸到学校,中午或暮晚,又从学校缩回家门前,以两尺宽的村间小道叙说读书发蒙。那个时段,有时也会跟随父母赶乡街,用细碎而小巧的脚步牵住父母双手,踏着碎石和泥土通往心里未曾到达的远方,买卖、求知都通过一种新奇来表达。于是,那条路伸向了村外,把乡村里的封闭心灵打开一扇窗来,向外拓展,星星、月亮都是自己欲求的光亮。
十一岁那年,我离开老家,前往五十里外的普通中学读书,那条乡村公路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乡愁的背负,我来,承载着想念,我去,承载着别离的痛苦。母亲站在村口或是瓦檐下的核桃树旁,千叮咛万嘱咐,我踏上上学之路,半路依然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依然站在那个地方用眼睛看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在路上依然念叨着别离。多想多跟母亲多呆一会儿,但是他记住了母亲的话——好好读书,要学有所成。
记忆里,那时的乡村路,都是土路,牛马车踢踢踏踏,偶尔通过一辆汽车,碾起一阵灰尘。再后来,车多了,开始坑坑洼洼,灰尘也跟着车飞扬,形成一种抛物线的样子,散漫开来,渐变成黄灰色的灰雾,罩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倘若遇着下雨,那就碾出一些泥坑或者槽槽,太阳一晒,就显得凸凹不平,上面还开出许多裂来,让车辆不好行驶,滑跤或者是衣服沾了泥浆是行走路人常遇到的事,没有谁人能把糟心的咒骂改变成美丽的通达,一切显得原始而滑稽,痛苦的烦恼成为后来人认为的落后。我是那个时候离开老家的,知道那节路外面还有水泥柏油路面、光洁的大街和水泥浇灌的房子,通常来说,那就是乡村路外面的文明和发达。文明,就是先进;发达,就是可开发的前程。那时候,我们都是这样认为,也许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想走出乡村路去,到达繁华的城市,去过辉煌的生活,也许在乡村的骨子里,到达城市就是一种光宗耀祖,就是一种对乡村路的挖掘而种植出的所有丰收成果,瓜果蔬菜全埋在肉碗里,我不想留下一丝一毫的疼痛来成为祖辈的叹息,为此,读书,我很努力。
只是一切都有变故,就像这路总会有拐弯和起伏不平的坑凹,每个人的前程都会不一样,更多的学子从爬高的梯子上掉下来,而原因却是多种多样,更多的人选择把无力作为秘密收藏在心里,继续自己乡村道路外的发展。只要寻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也就是对心灵的安慰,或者说是给自己人生承诺交代。山外面,是一个秘密;乡村,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堡垒。那时刻,每个人都想冲出封闭,每个人都想打破土墙浇筑的堡垒,牢笼的塌陷已成必然。
乡村土地站立在高山,对于它的收获与来年的希望,全都在乡土路上,何况,村民也明白发展之需求为路可知,“要得富,先修路”,这是当年提出的口号。史无前例的全民大动员,进行了一场老家历史上的革新修路工程,挖高填低,修宽修好,奈何才下户,村民的意识多停留在小农个体意识,村中的民房紧靠公路,没有可移动的余地,通村公路只好改朝对门通过。这样,村子的路变得休闲起来,只是偶尔的时候,才有汽车造访。那时节,村民也没少骂当官的,说他们无能,一条公路也没有能耐把持住经过自家村庄,而放了通过那些荒坡重新修造。
可是谁又知道移民搬迁不是好做的事儿,对此,我很理解当时的几位长辈,是他们的全局观念改变了自己的根深蒂固。说起来,修对门的路,我的父母都参与了,周围的二十来个村子的村民均无偿地在各个村长的组织下来到山脚,划段出工,各完成各的任务,没有公分,没有工钱,据不可靠消息说后来国家给了一床被子,以补偿农民的血汗。当然,那时我很小,在外读书,假期里才能目睹修路情景,现在来写,已是时过境迁,对于当时的作为记得不是那么清楚,只知道所有的农民,他们出的均是义务工。对于义务工的说法,就是没有钱粮,不给补偿,义务付出劳力为国家集体工作,扛鼎卸汗,完全自觉自愿,与我们现在人的思想已是天差地别,现在的人,不给钱,谁愿意白干?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有偿付出。
通村的路成了旧道,车辆行驶较少,也就无人经管,时间一长,自然变得坑坑洼洼,长出许多霉烟似的糟锈,但是,村民拉肥料、种子以及其它物资不可避免,休闲的样子便成了暂时的,村道并不能被废弃。于是,村民又自发组织起来,拉石子、土块垫路,让它继续为村民工作,承载自身必须肩负的历史以及重托,养活养好一个村的农民。当然,这些日子里,出出进进,赶街、读书、打工、经商的人依然要从它的身上踏过,我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去到远方,找寻自己可能寻求到的归属,乡村道完善了一个村子必备的眼睛和进出口的贸易。
我就是那个时节走出了村子,开始到昆明、个旧、宜良打工,村子里出去打工的人很多,农民工大入城是这个时代的印记,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所有的年轻人都把梦的触须伸得长长的。尽管城市里也有他们无法理解的伦理和各种不尽人意的歧视,但是,他们更看到了城市的明亮,街道的整洁和绿化带花园的光鲜,更何况五光十色、声色犬马、机器隆隆的花花世界以足够的吸引力招揽着尚有些懵懂封闭的乡村朴素心灵。
他们一方面希望打开心扉接纳先进,一方面却又显得木讷无措,两种对立的体系成为当时入城的一种心理冲突。不过,不管怎样,求知和打破封闭牢笼是当时年轻一代村民的心理诉求,谁也无法改变入城的强烈愿望,因为城里有大把的钞票可挣。有了钞票,也许就能改变他们一辈子的命运。于是,通往老家的乡村路上,来来往往的打工人以不畏艰险的跋涉走出和踏入。走出是一种寻求,踏入是一种回归,有许多时候,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会在黑夜里踏着月光从乡村路上归家,或许他们归家是为了看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根在村庄里的那个老家。
看样子,说这些显得多余,因为亲情和钱相比下来,亲情更显得重要,他们回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拴住了他们翻越千山、奔走五湖四海、勤劳而又无比的脚掌。对此,我要说,打工人的乡村路,这头拴着故乡,那头拴着城市,这头拴着亲情,那头拴着牵挂,这头拴着土地,那头拴着钞票,一年四季都在两头奔忙,把心灵划归两个不同的境域,辛苦劳累只为把生活过得更好。
我从乡土路上经过,看到两个我熟悉的长辈——如今已没在人世的他们修路,确切些说,路的大修理早已完工,他们所做的只是对乡土路的维护,以保证每一辆经过的车畅通无阻,据说他们从村委会每个月领60元的工钱,一年领一次,年底结账。对了,那时的基层组织不叫村委会,叫做办事处,按字眼来说是派出的办事机构,实质上仍是村一级的基层单位。我每次见到修路的大叔,他们都将锄头和粪箕拿在公路边挖起路旁土端了垫在坑洼处,以使路更加平整。这里我要说一下,垫路的两位大叔都是本地的,分别同属办事处的两个村,一个本村高姓,另一个是对门村子的朱姓,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去不了远处打工,就近找了这份工作。相对来说,在那个年代每月有这点工资,已是不错了,毕竟他们的工作是相对自由的,每天自己想做多少活计就做多少活计,没有人盯着,没有人催工,只要保证路畅通就行了,他们相互分段,各管十里,自个身影伴灰尘就是他们的写照。
我每次从外边归来,看着他们孤单的身影,胡须飘飘,花白头发,心中便生出一些对养路人的怜悯,特别是车辆经过的时候扬起一长串的灰尘,向四处散漫着飘落,他们的衣服上是落了不少灰点的,我从来没见他们捶打,也不见他们有半句怨言。虽是土路,路况还算好,以前没有的班车也开始从公路上通过,上车下车的人常常会在桥头的那个地方张望,因为这里成了集中的车站,也成了人们等车和交谈的场所,我多次在桥头遇到养路的大叔,他们每次都会和我聊上几句,尽管很是简短,还是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和问候。算了,如今他们都早已走了,再谈他们,心里总会产生一些酸楚。
到了2003年的时候,羊场镇范围内开始了大修路,可以说是全面开花,鸡田公路、清马公路、宣富公路、大田坝新店子村道都开工了,四处均是人们忙碌的身影,机器隆隆,泥土和石子翻着身儿地变化,应该说这次修路是羊场镇历史以来的一次道路大革命,全镇范围人们似乎都只为修路而工作。说到这里,我得介绍下几条路的情况:鸡田公路是省道,不但加宽,改变一些弯道,还进行了路面硬化;清马公路则修成弹石路;宣富公路就是通往我老家的路,由于在路旁驻防着部队,路面的坑凹和松软的泥土不便于军事物资运送,部队出钱先修了必经且与乡村道融合的那部分。
但是只修了可供一辆车单向行驶的路面,导致路上让车成了最大的麻烦,当时有人抱怨说这样修路还不如不修,因为开车的人谁都想走好路,遇着对头车,又不得不下路阶让道,再次爬上好道就不容易了,艰难不说还伤轮子,更为重要的是单向路面不是靠一边修,而是除大部分以路中心修外显得有些随意,忽左忽右,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开车人的抱怨。不过,不管是乡民还是外面的干部,人们都认可这次修路是为民造福,修起来了总是好的,毕竟村民赶街不再那么泥滑烂路,车的行驶也有了好的路段,更为重要的是更新了人们的思想,修好路走好路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一项工程,只有好路才能带动人们致富。由于这段路面修得二不挂五,便给当地干部带来了思考,在交通部门的争取下,第二年,宣富公路开始全线大修,改成水泥硬化道路,融合部分也进行了加宽修补,成为可供双向行驶的车道。
期间,我已经在小镇上开店了,时不时地就要回老家一趟,这条乡村路成了我的必经之地,因为我老家的那个村庄就像一个葫芦紧紧地挂在宣富公路旁,好像一个女人紧紧地依偎着她的男人,注定有割舍不断的情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宣富公路的大修使老家从梦中醒来,人们开始勾画未来的发展和如何经营自己的小家,繁荣致富,开拓进取,把思维的路子逐渐打开,尽管许多事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毕竟是已经觉醒,觉醒了的村庄就会揉惺忪的眼睛,就会展眼打量自己的世界,进行前所未有的取舍。我来来回回地在这条道上奔走,既要照管老家,又要管理小镇上的店面,我居住在小镇,道路就成了一条联系的纽带,小客车多起来了,首先单边两元即可回到老家,后来涨到三元、四元,直到如今的五元,一路飙升,路程却未增加,倒是路面越来越修得好走,越来越光滑洁亮宽敞,既美化了乡村,也增加了快捷。然而,路虽然硬化了,但是有些地段地基泥较软,是那种窑泥,较重的大卡车经过后,路面便承受不住重量的挤压,坍塌、凹坑就时不时地来造访,也有的地段由于排水沟没有弄好,最终导致这条路在十年后的今天进行了一次畅快淋漓的大翻修。
最近,宣富公路开始了大翻修,前几天,我再回了一次老家,道路上到处是施工现场,散摊着新鲜的泥土和机器的隆隆声,坐车必须绕道,几个工人在公路的两端挥手指挥,小红旗不时地指左指右,平时傲气的小车司机或者微型车只能在他(她)的手势下低头顺脑。沿途我观察了下,从标记看,这条路有的地方是扩宽,有的地方是填高,极少地方还挖低了些,由此一来,就改变了以前坡道较陡危险的路段,我还看到弯道大的路段也做了保险桩,一排排的,一人多高,靠山脚的地方以水泥和石头镶嵌了排水沟,排水沟高出路面,有两尺来宽,于是,这条出县的乡村路便显得牢固和豪华起来,与通村道路形成强烈对比,而它身旁拴着无数个村庄。
我去到老家,看到老家村庄出现了大变化,两层三层四层的楼房都升起来了,过去土墙砖瓦的木结构房渐渐显得稀少,变得如同豆子里的渣子,由此说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取得了伟大的辉煌成果,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古旧落后的东西注定被被城市的鲜亮带动,那些吸引眼光的都会搬到乡下来,融合旧时传统。为此,有时候,我去到村子里,在感到欣喜惊叹的同时,偶尔会感到些不伦不类,觉得城不城市,乡不乡村,宽敞明亮豪华的厅堂上摆放着小篮子、犁耙、瓜果蔬菜之类,震耳欲聋的音响狂放地放着歌曲,有许多人家放的是原来放牧牛羊而唱的山歌,对于贝多芬交响乐、二泉弄月、高山流水之类的曲子根本听不到,二十九寸、三十二寸的彩色电视机相互攀比着顿在柜台上,来个客人,首先就是打开电视机,要不就在麻将台上码码长城。
对于这些,渐渐地成为熟视无睹,旧时候的村巷俚语仍然担负主要交流,那些吵架打架争地皮交界的事并没有减少,相反倒多了起来,许多人为这头疼得要命,因为过去不去城里,每个人的心里相对来说都很朴素,说说讲讲也就能让开,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地皮的金贵,有理无理的都想占为己有,谁也不愿让谁,除非惊动法律,走入公家才肯做些让步。于是,我的心里有时候隐隐作痛,痛苦的是心中爱着的故乡并没有完全地美丽,文明精神的上升还差得太远,欣喜的是毕竟有了大的发展,起码吃穿不愁,居住有了钢混楼房。
今年的秋天,庄稼显得丰收,每家的玉米都放在屋外,墙上挂的、房顶堆的、房角摞码、树上悬挂,到处都金灿灿,有一家就像别人不知道他家丰收,连院子的大门墩上都钉了密密麻麻的钉子,包谷挤挤擦擦挂在钉子上,阳光射来,全发出金光耀眼的色彩。这样的堆码,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水泥浇灌房子里堆放包谷会霉。这些都是我看到的表象,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居住在村里老家的我的亲人,因为他们最能证明我根的存在和血缘的来由,证明我无所不在的乡愁,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我的心境,因为是亲人,才会有更多的关心,我的爱才会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地向着那所房子那个村庄。哪怕我走得多远,心永远被老家拴在原地。
通往老家的乡村路其实包涵的太多,它不仅拴着梦想,拴着前程,拴着疼痛,拴着爱,拴着固执与坚强,也拴着无奈与软弱,路的两端一头是根,一头是生活,一头是母亲,一头是发展。谁也无法真正放飞翅膀,鹰飞累了就要回家,村庄的真正意义还包括那句“叶落归根”。对于老家来说更多的是血缘牵绊和对家人的想念,这是乡村路没有想到的。我时时刻刻都想踏着乡村路去到老家门前,报个平安,问候问候!
或许只有这样,才会变得心安理得,再离开的时候,心里揣着几根亲人白发,母亲长久住在心中,乡愁就是我在路上的问候,每一个有乡愁的人心里都装着母亲装着家装着根,当然,它的意义在整个人生中都在无限延伸!每次回家,踏上乡村路,均会有许多亲切和无限感慨……这天,我听说村间通道又要建设了,水泥路面硬化到家门前,家家户户都会变得光洁明亮,惟愿建设越来越好,我下次回去走起来更加亮堂,我在心里开心着大声说:“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了!”自豪与现实洒在通往老家的乡村路上,乡村路承载着亲情、发展、乡愁以及历史,甚至是痛苦与无奈,见证天空渐变的过程和我一生心里从没变更过的挚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