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馆之宝(可是看他的样子平平无奇)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另外两个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2007年,经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南京博物院评出18件“镇馆之宝”。其他“镇馆之宝”长这样:
镇护之宝——西汉金兽
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的完美结合。
这样:
通天之宝——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神秘象征物。
还有这样:
御窑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全国现存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带盖明洪武釉里红梅瓶。
而“画像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长这样:
对不起,是这样:
好像还行?这是拓片,实际观看效果是这样:
灰蒙蒙地,对于普通观众,不仅第一眼看上去平平无奇,多看几眼还是难以发现特别之处,因此就算博物院已经挤爆,聚集在这些砖头面前的人也不多。
但其做为江苏唯一一件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文物,被许多人认为是国宝中的国宝,当然有足够理由:
一、只见于南朝帝王陵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主题画像砖的陵墓共有八处,全是帝王陵墓,而包括士大夫阶层在内的其他墓葬无一见到此类画像砖。
其中三处在丹阳,分别为齐景帝萧道生、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与齐和帝萧宝融墓。另外五处都在南京:狮子冲的两座被认为是梁昭明太子及其生母丁贵嫔墓,雨花台的两座尚未确证墓主,规格也属于帝王一级。但这几处发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都残缺不全,人物与名字也多对不上。
唯独南京博物院藏的这幅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时间最早,艺术价值最高,来自1960年发掘的南京西善桥宫山墓,一般认为是刘宋中晚期帝王陵,当年报告的执笔者罗宗真认为是刘宋孝武帝刘骏。
二、属于大幅拼镶砖画,工艺上有所创新
比起一砖多图的空心画像砖以及一砖一图的实心画像砖,拼镶砖画制作过程更加复杂。据推测,是先将白描粉本(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一一嵌砌在墓壁上,组合而成。
其突破了一砖一画格局,通过增多砖数而扩大画幅面积,从而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题材。印模制作也更加复杂,工艺要求较画像砖为高。
最重要的是由于多砖拼镶,大幅砖画很难采用凸起浮雕手法,转而使用线条表现,而中国古代绘画技法,重点正在于线条运用,因此从中可以真实地看到当时绘画的特色。
三、粉本作者很可能是南朝大画家顾恺之或陆探微
做为帝陵陪葬物件,无论制作工艺还是粉本作者都是上上之选,不过对于粉本作者究竟是谁,迄今没有统一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位南朝大画家身上:顾恺之、陆探微。二人合称顾陆,又与张僧繇并称“六朝三大家”,唐代张怀瓘以为“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中国美术史上,唐代以前的绘画材料,除了文字记载以及少数唐宋摹本外,原作留存至今的数量十分稀少,材质也以墓室壁画或漆木画为主。而无论作者是哪位大画家,做为迄今发现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与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画,将其做为了解东晋南朝绘画风格的典型标本,则毫无问题,这是它被称为“画像之宝”的主要原因。
四、画作背后的历史
全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左右两大块,对称装饰在主室南北两壁,每块长各244厘米,高88厘米。共绘制八人,人物身侧刻有名字,由外侧向内观看,南(左)壁为嵇康、阮籍、山涛和王戎,北(右)壁为向秀、刘灵(与一般史籍记录的刘伶不同)、阮咸和荣启期,画面两端和每个人物之间均有一树,分别为银杏、槐树、青松、垂柳等乔木,均为同根双枝形,共十株。
整幅画面,从布局、细节与人物神态,充分体现了时人对于玄学典范人物的想象:
其中五株为杏树,杏从三国起就被道家视为“仙物”。据葛洪《神仙传》卷十,三国吴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要求重病愈者植杏五株。
没有竹子。“竹林七贤”的说法较早见于《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
《魏氏春秋》曰:(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然而士人好竹起于东晋,南朝宋达到高潮,正是粉本绘成之时,魏晋时士人并不好竹。现在一般认为七贤实际聚会的“竹林”只是树木一种,没有什么深层含义,画作上没有竹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画中人物形态各异,都可以从现存史料中得到印证:
嵇康弹的是古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他死时年仅四十,不仅文章、思想,古琴上的造诣也屈指可数,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世说新语·雅量》)
阮籍着长袍,一手支褥,一手置膝,手指放在嘴间,似在长啸。《世说新语·栖逸》载阮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魏晋时著名隐士),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旁有酒杯,“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不管司马昭为晋武帝求婚,还是钟会数以时事来问,阮籍都借酒躲了过去,但最终还是躲不过为司马昭写下劝进表《为郑冲劝晋王笺》。
山涛是七人当中年纪最大的,一手挽袖,一手执杯欲饮,《晋书·山涛传》说他“饮酒至八斗方醉,(晋武)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山涛是司马氏远亲,后为西晋吏部尚书,典选十余年,王戎说他:“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身后还有一个像是钱箱的东西,七贤之中,王戎年纪最小,家世最贵,官位最高,又以好财闻名于世,《世说新语·俭啬》门下九条,倒有四条与他有关,房玄龄评其“取容于世,旁委货财”。
向秀一肩袒露,闭目沉思,是学者形象,向秀曾注《庄子》,现在通行的《庄子》郭象注,一说郭象在向秀基础上“述而广之”,一说郭象窃取向秀成果,只做了一点改写加工,成为学界一桩公案。汤用彤认为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四大派别之一(《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有朦胧之态,是彻彻底底的酒鬼,“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刘伶《酒德颂 》)。常乘小车,携一壶酒,使人带铁锹跟随,谓曰:“死便埋我。” (《晋书·刘伶传》)
阮咸垂带飘于脑后,正在弹奏一件圆体直项的四弦乐器,当为古琵琶一种,“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晋书·阮咸传》)阮咸可能进行过改良,后来唐代在古墓中发现一四弦乐器,与图中类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新唐书·元行冲》)现存最早的阮咸实物藏于日本正仓院。
日本正仓院藏螺钿紫檀阮咸
荣启期本是春秋时人,是八人中唯一一个披发的,“荣叟老带索,欣然之弹琴”(陶渊明《咏贫士其三》)。最早记载见于《列子》: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邮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之所以在“竹林七贤”外加了一个荣启期,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荣启期知足常乐、高蹈远举的思想风度,与竹林七贤一致。二是为了画面均衡,八个人才能两两对称。
帝王陵中出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体现了当时玄学的巨大影响力。
《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东晋袁宏《名士传》:
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
正始,竹林,中朝(西晋),加上袁宏所处的东晋,构成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玄学开始就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于时朝廷还是儒学为主。西晋时士人心态发生转变,认为“士当身名俱泰”,士大夫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谈玄论道。到东晋门阀士族兴起,士大夫与皇室共天下,玄学影响力达到顶点。
刘宋以次等士族兼军阀结束了门阀士族统治,但在文化上、社会上,门阀士族依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创立此项葬制的刘宋皇帝为了笼络士族,乃采用士族仰慕的玄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以保持文化认同,获取士族的认可和支持。即使之后梁朝皇室已经开始崇佛,还是没有改变这一葬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