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法律碰撞(互联网上的法律守夜人)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王志敏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这是美剧《冰与火之歌》中的守夜人誓词,也是林健最喜欢的一段文字。
去年,林健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毕业,拥有法学硕士学位,并顺利入职上海检察机关。然而,最近他选择离职,到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法务。
不久前,林健的处女作付梓出版,他选择《法律守夜人》作为书名。他说,这是一种态度和精神,伴其入职入世。
记者见到林健的时候,林健穿着一身蓝色西装,戴着黑框眼镜,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法律人的沉稳。过去一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林健驻守互联网问答平台知乎为网友答疑解难,一度被称为“知乎最牛检察官”。
在知乎上,很多人都听过“逻格斯”这个名字,这是林健的网名。逻格斯在知乎上有两万多粉丝关注,回答过两百余次问题,举办了检察院民事监督指南、医疗纠纷不吃亏指南等四场直播。他也因此获得九万多个“赞”,两万多次“感谢”。不过,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林健只能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在知乎上与网友互动。
“我从2014年开始使用知乎,刚开始都只是浏览一些帖子,很少和网友有互动。”两年前,林健也没想到自己会与这个广阔的网络问答平台结缘。
“后来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是因为看到有一些问题的答案显示出回答者对法律一知半解,就忍不住反驳一下”,林健笑道,“之后我就经常在上面写点有趣的法律故事,点赞的人还挺多。”
网民的点赞让林健充满自信,但这并非最吸引他的地方。在林健看来,知乎提供了很大的讨论空间,从而吸引了很多“平民大咖”,让他们热衷于就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
互联网给予法律人林健许多启发。在网络问答平台,对个人提问实行付费模式已经不是新鲜事。提问者的问题得到解决,解答者也能得到一份收入,传统法律咨询服务的局面被打破,林健认为,人们为知识付费的意识在增强。
除了知乎,林健还开通了逻格思。在林健看来,“思”和“斯”两个字发音一样,但是公众号应该与知乎有所区别。在知乎上是应别人的邀请来回答问题,属于命题作文;而公众号文章思维可以更加发散一些,自主性更强。
在给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的同时,林健还与其他新媒体合作,不时发表一些法律评论。此外,微博也是林健解答法律问题的一个渠道。
不管在哪个平台,林健都希望能做个接地气的法律人:“不高高在上、故弄姿态,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为他人提供法律咨询。”
当记者问到何为“法律守夜人”时,林健解释道:“守夜人在黑夜里一言不发,在出现险情时发出警报,守护人们的平安,而法律守夜人也是如此。检察官就是法律的守夜人。”
由于写作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所以这本书显得简洁易懂。“很多朋友买回去自己不看,而是给爸妈看,可能比较受中老年人欢迎。”林健说道。
《法律守夜人》以轻松幽默的笔法向读者呈现出检察官的形象以及检察院里的大小案件。此外,林林总总甚至被朋友们形容为“鸡毛蒜皮”的法律问题,也能在书中找到答案。这些问题包括:“70年后我的房子会被国家收走吗”“朋友向我借钱,怎样打借条才不被坑”“怎样预防电信诈骗”等。
曾有一起拆迁案让林健印象深刻——
房主的房产证上显示,其名下房产只有一层楼,但是这层楼却附带一间阁楼,且阁楼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存在。根据相关法律,房主须提交书面材料证明阁楼的建成时间,不过,因种种原因,房主无法提供。经过考虑,政府同意通过街道向房主一次性发放生活补助40万元,但是房主却要求以“动迁款”名义发放这笔款项,给阁楼合法身份。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直到现在,这起案件还未结案。
在不少案件中,正是由于人们对法律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自身需求与政府执法难以两全。这也让林健觉得有可为之处:拉近普通人与法律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该如何依法处理。
如今,不再贴着“知乎最牛检察官”标签的林健,仍把互联网上的普法视作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我想教会更多的人不违法、不吃亏、不上当”,他说,这便是本职工作之外,自己要坚持做下去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