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彭立勋,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8 彭立勋(1937- ),男,湖北省谷城县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顾问,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化研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彭立勋,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8 彭立勋(1937- ),男,湖北省谷城县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顾问,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作为理论出发点,论到两个尺度和美的规律,再论到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审美感觉。对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理论问题进行文本阐释,分析了《手稿》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性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实践观的创新;结合劳动实践阐明了两个不同尺度的含义以及由此形成的美的规律的具体内涵;解释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理论和历史内容以及其与审美感觉形成发展的关系,从而正本清源,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Taking the human essence and the labor practice as the starting point,Economics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discusses the two measures and the law of beauty,and then explore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ce and the aesthetic feelings.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ree inter-connected issues,this paper offers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s thoughts in the Manuscripts,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practi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t's thoughts on practice,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wo different measures and the further law of beauty,explaining the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nts on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esthetic feelings.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要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其中的美学论述虽然不多,却集中表现着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一直成为美学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不过,《手稿》中涉及美学的论述,并不是对美学问题的专门论述,而是作为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的引申和补充而提到的,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展开。而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自己所持的哲学和美学观点去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许多歧义。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回到文本本身,把有关美学论述放在它们所出现的理论语境中,紧密联系相关的理论命题,进行仔细研读和深入分析。

一、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下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导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时,《手稿》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类”、“类生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哲学中表述人和整个人类的术语,说明他仍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费尔巴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斗争中,建立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他“将人以及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不正确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赖于生存所需要的那些东西。他说:“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1]他又认为两性关系和人的情欲也是人的本质,因为情欲才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标记。在有的地方,费尔巴哈还提出,人的理性、意志、情感就是人的本质。如《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2]30-31以上各种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单纯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来考察人,把人仅仅当作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撰写《手稿》之前,就批判了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的倾向。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3]188,从哲学上论证了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他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160这说明,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割裂开来,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自然属性抽象出来,就抹煞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要从人的劳动实践来认识人的本质。他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162这里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从生产劳动来说明人的本质,就是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表现。

有人认为,《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这恰恰是忽视了两种不同表述的内在的联系。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196人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也是由于人的劳动才形成的。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4]555劳动使人从动物中最终分离出来,使人类社会同猿群区别开来,使人成为“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4]553。马克思指出,“集体(即社会)只是劳动的集体”,就是说,人在劳动中才形成社会。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根源于人的劳动实践。人在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性上决定着人的本质。所以,从劳动实践来规定人的本质和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本质,两者是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马克思将劳动实践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特性,作为人的本质,这就确立了人的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的地位。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01就是说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社会生活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区别于黑格尔将实践等同于“抽象的精神的劳动”[3]205,也区别于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3]499,既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费尔巴哈,从而具有了崭新的革命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出发,详细分析了人的劳动实践和动物的生产活动的区别,揭示出人的劳动实践的特质,并从中引出美的规律。所以,深入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特质的论述,对于准确理解美的规律非常重要。那么,马克思是如何揭示劳动实践的特质呢?

第一,人的劳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162就是说,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区别。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实践的对象和认识的对象。人的劳动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活动,人在生产劳动中知道自己在生产什么以及为什么生产,知道生产要实现的目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他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5]208这说明人的劳动和动物活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通过劳动实践要“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5]208。

第二,人的劳动实践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的自由的活动。马克思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来规定人的类特性,同时也就是对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性的界定。为什么说人的劳动是自由的活动呢?马克思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说明:其一,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3]62其二,人能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3]162-163这里从四个方面说明动物的生产和人的劳动生产的区别,指出人的劳动生产具有全面、不受直接肉体需要影响、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的特点。也就是说,人的劳动不是像动物那样受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片面地利用自然界的某些部分,仅仅生产直接属于他的肉体的产品,而是超越直接的肉体需要,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6]517又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6]455-456这些论述可以进一步说明劳动实践的自由的特性。

第三,人的劳动实践是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162又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3]163这就明确指出了劳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作为客体的对象世界的改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客观实在性。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自然界表现为人的现实,劳动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劳动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上述论述表明,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作为人的全部社会实践的基础的,是把实践看作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的。这是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以往各种实践概念的根本区别。人的实践当然不限于物资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等。但是,一切实践都是客观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否定了实践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的性质,否定了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无限扩充实践的范围,把纯粹的观念和精神活动也作为实践,并将其与生产实践活动混为一谈,那就会抹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本质特点,由此也难于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

二、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

马克思在《手稿》中,结合对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点的理论阐述,在对人的劳动实践和动物的生产活动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之后,接着便提出了人的生产的两个“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命题。这个对于美学研究特别重要的理论命题,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人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的两个尺度—美的规律。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163我以为对于这段重要论述,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上述对人的劳动实践的特点的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所谓“尺度”,德文作MaB,直接的意思是度量单位,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比较确切。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谈到人在没有交换和有交换两种情况下使用不同尺度时说:“在第一种情况下,需要是生产的尺度,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或者更确切地说,产品的占有,是衡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需要得到满足的尺度。”[7]这里,就是把尺度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的意思来使用的,应该不存在歧义。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在生产实践中,要遵循两个尺度:一个是“种的尺度”,一个是“固有的尺度”。先说“种的尺度”。马克思是将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实践进行对比中讲到种的尺度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里两次提到“种的尺度”,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指事物本身具有的标准,也就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不同的是,动物的生产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而人的生产实践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这其实就是马克思前面所说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生产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只是为了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所以,它的种的直接的肉体需要就是生产的唯一尺度和标准。人的生产实践是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可以不受直接肉体需要的影响,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标准,认识、掌握和利用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所以,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自由的,能够认识和利用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这就是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的含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人在生产活动中遵循的真理的尺度和标准。

再说“固有的尺度”。德语inhrent一词有“内在的”、“含有的”、“本身固有的”等含义,所以,原文中的das inhrente MaB既可以译成“内在的尺度”,也可以译成“固有的尺度”。但译成“固有的尺度”,意思更为显豁。由于“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句话是作为前一句“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递进句,所以,固有的尺度不能等同于物种的尺度。而且,“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句话的主语是人,运用固有尺度于对象的主体也是人,所谓“固有”即“本身固有”,因而,固有的尺度自然应是人的固有的尺度。放到人的劳动实践中来理解,就是指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运用到客体对象上的尺度。

那么,人的固有的尺度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呢?我认为它就是指人在认识和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主体的需要所确定的实践的目的。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像动物那样被动的适应性的活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的主要体现。这种自觉性、目的性在物质生产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在劳动实践中,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把自身的需要以目的的形式贯注于对象物之中,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5]209马克思这里讲的劳动资料指的是原始人经过加工的石块、木头、骨头和贝壳即石制工具和武器等。劳动者利用这些物的自然属性,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以便“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5]208。“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的意思。人在实践中确立目的的过程,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预先改造。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马克思讲到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建筑师建筑蜂房和蜜蜂建筑蜂房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建筑师在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5]208这种运用于被改造客体的实践主体的观念的存在,就是人在实践中要实现的目的,也就是人处处都将其运用于对象的固有的尺度。

把固有的尺度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要实现的目的,绝不是把固有的尺度仅仅限于人的主观的东西。人的实践的目的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自身需要的认识而形成的。目的总是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并指向一定的客体。它是以客体对于人的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实现为目标的。所以,通过对主客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目的,虽是观念形态的存在,却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反映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固有的尺度也就是实践的价值尺度和标准。

对两个尺度含义的理解,是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手稿》是在讲了人的实践是按照种的尺度和固有的尺度来改造对象,从而达到两个尺度的统一之后,紧接着说“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可见,美的规律是以两个尺度的统一为基础和前提的。所谓规律,德文原文作Gesetzen,具有“法则”、“规律”、“规则”、“准则”等含义。美的规律,也就是美的构成法则。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但没有加以具体说明。我们要理解美的规律的内涵,还是要结合《手稿》中对人的劳动实践的特点的论述,从实践的两个尺度的辩证统一中来进行解读。

第一,美的规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如上所述,人的实践活动既要按照种的尺度,遵循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又要运用人的固有尺度于对象,实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这两者的统一,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劳动实践和动物生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认识和利用一切自然规律,通过改造自然界以实现人的目的。因此,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按照马克思论述中的逻辑,它也必然是美的规律的基本内涵。有人认为,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和人的目的无关。于是,将固有的尺度和种的尺度两者都理解成事物和对象的客观尺度,固有尺度“就是各种对象本身固有客观规律”。这种理解显然是脱离了人的实践的基本特点,孤立地看待两个尺度。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它和人的目的无关。正如实践包含着人的目的、需要,但是实践却同样具有客观性。通过实践这种客观的物质活动,人的目的、需要已和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相结合,对象化于被改造的客体对象中,从而改变了原先的观念形态的存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必然与自由的统一。必然是指自然和社会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指在必然基础上人所进行的自觉、自为、自主的能动的活动,即人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以为人的目的服务。在必然基础上产生的人的自由,作为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的表现,形成美的规律的突出特点。

第二,美的规律是主体与客体、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统一。实践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是通过创造对象世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实践中两个尺度的统一,也就是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人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动。通过主体的客体化,主体实际地否定了目的自身的单纯的主观性,对象化于被改变了形式的客体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通过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实际地否定了客体对于实践目的的外在性,使客体改变了原先的存在形式,转化为合目的的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实践的双向运动,形成了主体与客体、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相统一的实践结果和对象世界。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163这段话是对于主体与客体、对象化与自我确证在实践中达到统一的最好说明,而它恰恰是紧接着提出美的规律之后说的,对于理解美的规律的内涵具有直接的意义。

第三,美的规律是观念与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物质生产和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作为观念的存在的实践目的,反映着人对自身需要和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预先改造。实践作为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就是要将观念形态的目的对象化于被改变了形式的客体事物中,这也就是化观念为事物形象,融观念与事物形象为一体。马克思讲“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包括创造对象,构造事物形象的意思。黑格尔对美的定义,就是讲理念内容与感性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不过,他把理念说成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把理念和形象的统一看作理念自生发的结果,这和马克思讲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形成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作为美的规律和法则,两者又是相通的。有人认为美的规律是形式美的规律,或主要是形式美的规律。这是脱离了实践活动和创造对象世界来看美的规律,割裂了美的规律中观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内在统一性。美的规律中内含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绝不仅仅是形式或形式美的问题。各种形式美往往以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但这些合规律的自然形式之所以对人成为美的,仍然是通过劳动实践的漫长过程,同人的生活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隐含着同合目性的内容的联系。它们只是美的规律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所以不能将美的规律仅仅归结为形式或形式美。

三、人的对象化与审美感觉

《手稿》在分析异化劳动、论述人的劳动的特点、阐明共产主义理论和批判黑格尔哲学时,都广泛涉及“对象化”问题。关于“人的对象化”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论点,是手稿中的一个核心论点。马克思在运用这一论点分析和说明上述问题时,也顺带涉及美学问题。究竟怎样理解人的对象化以及它和美学问题的关系,也是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象化”、“异化”、“外化”都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关键概念。黑格尔用这些概念去说明它的辩证法中“正”“反”“合”的转化过程。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世界本源,处于辩证的发展之中。它的辩证运动是按照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三段式的途径发展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展现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和对象化的过程,即从精神、思想外化为物质、存在,然后又抛弃物质、存在,回复到精神、思想,达到自我认识。在黑格尔哲学中,对象化和外化、异化是同一个含义,都是表明矛盾发展的一个阶段,即事物由于统一体的分裂而走向自己的反面。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对于对象化和异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指出:“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方式即通过抽象方式来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3]202就是说,黑格尔讲的是绝对精神、世界精神通过思维方式的对象化、异化。同时,黑格尔讲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对象化,也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对象化,而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对象化。“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3]207所以,黑格尔的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观点是头脚倒置的。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对于对象化、异化所作的唯心主义的解释,不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而是从感性的人出发解释人的本质对象化。他说:“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示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对于精神上的对象是这样,而且,即使对于感性的对象,情形也是如此。”[2]33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运用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异化的观点批判宗教,指出“上帝的本质不过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8],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3]501所以,他对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理解也只能是感性直观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概念的使用,显然有着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一方面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对象化的直观的理解。马克思论证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实践,同时也是从人的实践主要是劳动实践出发,来说明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论点。这就既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解,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理解,使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论点奠立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了。

《手稿》中对于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论点的阐述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第一,人的本质对象化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劳动实践实现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的结果。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3]163人的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人使自己的目的、需要以及意志、情感、智慧、才能等精神能力转化为对象物,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上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直接证实和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还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3]192这是进一步说明,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根源,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集中体现。

第二,人的本质对象化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人的对象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双向运动,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人的劳动实践既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也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主体的客体化使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实现人的对象化;客体的主体化使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人的主体的因素,实现自然的人化。这两者统一于实践的运动过程,使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在实践的结果中达到了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分析了人和自然界不可分割的联系,指出人在实践上“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161。通过劳动实践,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确切地说,人化的自然界是指已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人的意志烙印、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的那部分自然界。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确证。它和人的本质对象化是对同一过程、同一内涵的不同表达。有人将“人化的自然”与“自在的自然”混为一谈,认为自在的自然(尚未被人类活动作用的自然界)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自然界都已经被人化了。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三,人的本质对象化是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两个概念,将后者理解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敌对的、异己的关系。他在分析私有财产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异化时,指出异化劳动使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表现为异化、外化。这就“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3]157。这就使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而也就使“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即“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3]163。总之,私有财产下人的本质对象化成为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185。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的本质在对象化中实现了自我确证。“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也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3]191于是,人和自然界、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

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论到社会的人的感觉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人化的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的审美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这些论述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

首先,关于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3]191就是说,审美对象与主体的审美感觉是互相联系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感觉,对象就不能对主体构成审美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还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3]191由此可见,人对现实的审美肯定方式,即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由审美对象的性质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本质力量的性质之间关系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其次,关于审美感觉的形成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化的自然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3]191马克思把审美感觉称之为“人的享受的感觉”,“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突出了审美感觉的本质和特点。审美感觉作为人的感性的丰富性的表现,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而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化的自然界则是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审美感觉形成的根源在于人的劳动实践。人的美感能力,既不是自然本能,也不是天赋能力,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3]191感觉是在人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发展的。由于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伴随人脑的发展,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才发展起来,逐渐地脱离动物的自然本性或本能状态,改造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性的感官,并产生出人的美感能力。

再次,关于审美感觉的社会历史制约性问题。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下人的自我异化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审美感觉因而也被异化为拥有感,以致人们面对对象之美却无法产生美感。“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3]192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感性的占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189“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3]192这里,马克思再次强调了人的本质对象化对于包括审美感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形成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192也就是说,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新的社会创造着同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全面而深刻的人的感觉,从而“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191。这是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人的感觉包括审美感觉充分发展的美好展望,它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0.

[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