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六兽示意图(老北京说五脊六兽)
在北方有一句俗语叫“五脊六兽”,形容心烦意乱,忐忑不安。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中有“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其实,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装饰……
庑殿顶
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 宫殿最常采用“五脊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要求,其中庑殿顶和歇山顶等级较高,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攒尖顶主要用于亭子、宝塔等圆顶或方顶的建筑;而悬山顶和硬山顶等级较低,主要用于普通百姓的民居。
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又称五脊顶,是宫殿最常用的结构,屋顶四面形成四个斜坡,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故也称四阿顶。这种屋顶样式由来已久,《周礼·考工记》中就有“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的记载。此外还有重檐庑殿顶,就是再伸出一层屋檐,视觉上像是又加了一层顶,故宫太和殿用的就是这种屋顶。
歇山顶也常被用于高等级建筑中,由一根正脊和四根垂脊、四根戗脊组成,又称九脊顶。屋顶由四个倾斜的屋面和两侧的三角形小墙面(称为山花)组成。也有重檐歇山顶,故宫的保和殿用的就是重檐歇山顶。一般认为歇山顶的样式起源于南方地区,是为了避免在屋脊下形成热死角,起到保护木质构建的作用。
考虑到视觉美感,圆顶或方顶的建筑多用攒尖顶(斗尖),这种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宝顶”,也有重檐的样式。攒尖顶又分为圆顶攒尖和角式攒尖,圆顶攒尖没有垂脊,角式攒尖有与角数相同的垂脊。天坛的祈年殿是三重檐的圆顶攒尖,故宫的中和殿是四角式攒尖。
相比之下,普通民居使用的屋顶形式就要简单得多。悬山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但是屋顶只有两个面,称为二坡,因房屋两侧的屋脊略悬伸出墙(山墙)外而得名。硬山顶同样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两个坡面组成,但是屋脊不伸出山墙。
鸱尾
装饰屋顶不仅是为了美观 借用动物造型 具备实用功能中国古代建筑历来重视屋顶的装饰,出土于绍兴坡塘狮子山的春秋时期伎乐铜屋的屋顶上就装饰着一只铜鸟。到了两汉时期,建筑的门阙和屋顶一般会装饰凤凰或朱雀。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
晋代开始,又有了鸱尾的装饰,《晋书》记载:“丙寅,震太庙鸱尾”“鹊巢太极东头鸱尾”。唐代,在宫殿的正脊两侧装饰鸱尾成为了定制。宋代屋顶的装饰种类已基本完备,特别是《营造法式》一书的出现,对于建筑的各种样式做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明清时期,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对于建筑的装饰要求也更加规范。《明史·舆服志》记载:“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装饰物主要有鸱尾、望兽、垂兽、脊兽、套兽、宝顶以及走兽等几种,造型大多取自动物的特定部位。
鸱尾,又称鸱吻、螭吻、蚩吻、正吻、吞脊兽,原是一种海中怪兽。《太平御览》转引《唐会要》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厌火祥。”鸱尾早期是鱼尾巴的造型,后来与佛教中的摩羯鱼形象融合,形成了半龙半鱼的样子。明清时期演,鸱尾变成为张开大嘴向内吞吃屋脊,背上还插着一把剑的龙头形象。
在一些城楼、钟鼓楼类的建筑正脊两侧则会装饰望兽,又称正脊兽。望兽也是龙头造型,但与鸱尾不同,头部是向外的。有些采用歇山顶的民居会在垂脊和戗脊交汇的地方会分别装饰垂兽和戗兽,这两种装饰本来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屋脊上的瓦片下滑,后来发展成了装饰物。
此外,有些建筑在屋檐的最外侧会伸出一小节房梁,称为仔角梁。为了保护仔角梁不被雨水侵蚀,会在上面套上一个陶制的建筑构件,也就是套兽。
如前所述,锥形的攒尖顶必有一个“尖儿”,这就是宝顶。宝顶一般为须弥座托宝珠的样式,也有宝塔形、香炉形等。个别非攒尖顶的屋顶也会在正脊中间安放宝顶。
故宫太和殿屋顶
骑凤仙人
屋顶上的各类“走兽” “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走兽也称蹲兽、跑兽、小跑,是装饰在垂脊或戗脊上的一排小兽的总称。古人为了防止屋脊上的屋瓦脱落,会在瓦片之间钉入铁钉,这些形状各异的走兽就是从铁钉的顶帽演变而来的。
在宋代建筑上,檐角处会装饰一个人面鸟身的怪兽,名叫嫔伽。嫔伽又称迦陵频伽,是佛教传说中的神鸟,因为它的歌声特别优美,又称妙音鸟。到了明清时期,人面鸟身的嫔伽逐渐演变成了骑着凤鸟的道家仙人模样,称为“骑凤仙人”,后也称“骑鸡仙人”。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的记载,清宫屋脊上的仙人后面跟了“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等异兽。民间也有个顺口溜描述了太和殿屋顶上的动物们:“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龙、凤、狮子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动物,那么剩下的都是些什么动物呢?
首先来看“海马天马六押鱼”。早在唐代,海兽葡萄纹(也称海马葡萄纹)铜镜上面就有天马和海马的纹饰。所谓“海马”,是在海中奔驰的骏马,后来成为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明清时期的九品武官的官服便以海马为补子图案。相应的,“天马”则是在空中翱翔的马。据《汉书》记载,“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东汉画像砖上开始出现带翅膀的天马形象,唐代以后,天马形象更为常见,陵寝前的石像、铜镜上的纹饰中都会出现。“押鱼”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形象,也被称为鳌鱼,明代《菽园杂记》记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
其次是“狻猊獬豸九斗牛”,是三种有神话色彩的异兽。据《尔雅》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在注解中,郭璞认为这就是西域传入的异兽狮子。獬豸则是司法公正的象征,据《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汉代负责司法的廷尉、御史、郡监等要戴獬豸冠,明清时期御史的官服用獬豸补子。“斗牛”的名称来源于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是一种有两只弯角的龙,明代有一种赐服“斗牛服”,就使用了这种图案。
最后一句话中的“行什”在走兽中正好排第十,因此而得名。它猴脸、尖嘴、鸟爪,背后有翅膀,是典型的雷公形象,放在屋顶是为了起到防雷的作用。
除了仙人以外,走兽都是按照九、七、五、三这样单数出现。比如保和殿上是九只,中和殿上是七只,东西六宫上面是五只,只有太和殿上面的走兽是十只,其中的行什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只。为什么太和殿上的走兽是十只呢?原来康熙十八年的时候,一场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康熙三十四年开始重建太和殿,三十六年建成。明代的琉璃瓦件共分为十样,其中头样瓦最大,十样瓦最小,太和殿(那时叫皇极殿)筒瓦用的是头样。到了清朝,头样瓦已经不再烧造,根据《太和殿纪事》记载,重修用的二样筒瓦。如果还安装九只走兽,就会造成后面出现位置空缺,因此才在后面加上了一只行什。
故宫里东西六宫住的都是后妃,深宫里的人每天看着屋顶,无事可做,心里也就难免觉得“五脊六兽”了。
(原标题: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五脊六兽)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疆
编辑:TF00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